史上最具童心的大师

文摘   其他   2024-11-01 05:00   江苏  



01

外面正在下雨,雨打窗棂,真是美好。
 
朋友冲了一壶茶,感觉特别的好喝,我问他:今天这茶为什么这么好喝?
 朋友说:今天在茶叶中放的是10年以上的陈皮,你喝到的,是岁月的味道。
 
哇哦,这答案真是帅呆了!
 
岁月的味道。
是的,很多时候,只有经过岁月的沉淀,才会透出完全不同的滋味。茶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一句话说的好:这世上,好看的皮囊很多,有趣的灵魂很少,而干净而有趣的灵魂就更少了。
 
穿过岁月的沉积,我特别喜欢一个时代,因为在那个时代里,有一批很有趣的灵魂、干净的灵魂:朱自清、鲁迅、闻一多、夏丏尊、李叔同、丰子恺、沈从文、梁思成……隔了时空回望他们,却更有一番不同的味道浸润我们的心灵。
 
我常常会有一种想法,就是穿越回去,去与这样的灵魂对话,让他们生命中绽放的芬芳来渲染着自己的灵魂,而每一次的对话,都是对自己的一次洗礼、一次提升。
 
在这个温润如玉的日子里,噙一口香茶,我想起了一个属于那个时代,特别干净而有趣的灵魂,丰子恺。
 
02
 
丰子恺者,本名丰润,字子恺,浙江崇德石门湾人。
 
他是一个特别幸运的人。
 
这份幸运,首先是他的出生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非常好地滋养并保存了他内心的爱与温暖,对他的一生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189811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丰子恺出生前有六个姐姐,在当时延续香火为最重的社会环境下,丰子恺的降生让整个丰氏家族欢喜异常。从此,丰子恺便被浓浓的宠爱所包围,祖母、父母、姑姑、姐姐们都把丰子恺视为宝玉一样的存在,故丰父为其取乳名“慈玉”。江南本就水温情柔,加之这样的家庭环境,丰子恺因此从小便在温情中成长。
 
而这种温情与挚爱对其一生的影响,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真的画风。
 
无论在什么时代,一个人能从出生便得到这样爱的滋润,拥有这样的成长环境真是非常大的幸运。
 
北方有一种特产,是核桃。
我们家老爷子从曾祖父,到祖父每一辈都非常擅长种核桃树,从小耳濡目染也很懂得核桃树的生长,常在吃饭时给我们讲起一些儿时趣事。
 
他讲,有一种核桃树难长成,难挂果,即使结出的核桃,也是仁小而干瘪,抠不出来,成为夹核桃,在我们老家骂一个人抠门的话,就形容他是一个夹核桃,代表这个人非常难以相处,也成不了什么大器。
 
老爷子说,这种夹核桃的成因是因为从小树子的时候,它根部生长的土壤是比较坚硬的,没有提前做过准备,松过土等,因此当根部要伸展时,却处处都是石头、盐碱等环境的阻隔,根扎得难,树长得细,苗也长不好,即使长大挂果也只能结出这么难弄、没什么价值的夹核桃
 
相反,老爷子的曾祖父、祖父种出的核桃树却总是枝繁叶茂,非常茁壮,核桃也个个饱满圆润,原因是种小树苗的时候,有经验的祖父们会先找到一种水冲过的,然后,把周围的土刨下来把添平,加之周围的草混入土中成为营养,同时把石块、瓦砾等捡走,这样再种下核桃树,土壤不仅松软肥沃,而且敞通无阻,这样为小树根部的发育准备了最好的条件,结果这些小核桃树从长根的时候,就像小孩子伸展胳膊腿一样可以尽情地向下、向四周伸展,扎根顺利而深广,根深自然叶茂,向上长得也是飕飕的茁壮,所以结出的果实也同样的尽兴而饱满,而且很好剥仁,核桃味道也鲜美,他们称为绵核桃
 
不同的土壤,滋养核桃树的根部,长出不同的夹核桃或者绵核桃
 
老爷子的这段声情并茂的描述深深地打动了我,每个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生长,儿时的环境,父母的爱,多像一棵核桃树从小扎根的土壤环境啊。
 
丰子恺的第一份幸运,就是从小的生长就拥有了这样肥沃的土壤滋养他,所以,一生尽管随着时代变迁,也经历无数坎坷,然而,他本人,他的所有作品,现在隔了时空回望,却始终有一种不染尘埃的灵动、圆润与纯净,闪耀着独特的光辉。
 
03
 
丰子恺的第二份幸运,则是遇见了给了他丰富养分并引领他灵魂成长的两位老师。
 
1914年,丰子恺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在这所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前者不仅给予他音乐和美术上的启蒙,也在为人处世上给予他很大的引领;而后者所提倡使用生动活泼的白话文、如实地表现自己真实的感受的主张,则成为他以后散文创作中的最可亲可爱的特点。
 
他称李叔同对他的教育方式为爸爸般的教育,而夏丏尊的则为妈妈般的教育,这两位老师,尤其是李叔同,对他的一生影响甚大。

据说,在丰子恺成名之前,中国基本上没有漫画,画家绝大多数都是工笔或水墨画家。学画者几乎都是靠摹古人笔意,画些花鸟人物鱼虫走兽。
 
丰子恺在应林语堂之邀谈论自己的绘画时说:我不喜欢纯粹的风景画和静物画,我也不喜欢钻进古人堆里不出来,画那些小桥流水,烟村泛家,我希望我的绘画中有人情味和社会问题,我希望我的绘画是文学方式的另一种表态。
 
对于文学、绘画,其实我一直都不太懂,感觉自己文化的积淀不够,性格也喜欢比较轻扬的,所以一直不太欣赏得了那些大家的艺术,但是却特别喜欢丰子恺的东西,无论是画画还是他写的文字,就是一见倾心:
 
这个我喜欢。
 
他所有的画给我的感觉就是干净,有趣,柔软而浸润心灵,爽心悦目,会心一笑。
 
简单的笔触,表达的东西却并不简单,在丰子恺笔下,经常会出现馄饨摊、豆浆铺、理发店、茶水房;他的笔触始终围绕着普通人、平凡人,围绕着人的喜忧、离愁、伤感……
 
丰子恺说:
作画好比写文章,哭的时候全力去哭,笑的时候全力去笑,我读书喜欢读与人生根本问题相关的书,我画画也喜欢画与人生问题相关的画。
 
真喜欢老先生这么说。
 
对我而言也是如此,无论是阅读的书籍,还是思考的问题,我都喜欢与人生的根本问题相关。离于心性,离于生命,离于终极的生命思索,生活只有一地鸡毛,一切都变得索然无味。同时,思索生命,往往更需要到生命的洪流中去,围绕普通人的喜忧、得失,如此的不离不即才更有真正的味道,生活从来不仅是生活。思考生命也从不是远离现实的道理。
 
如此简单而明了,才更朴实有力。隔空跟丰老先生击个掌先。
 
04
 
当然,还有厉害的呢,他的思想言简意赅,随处可见:
 
譬如丰子恺还创造性的把生活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他说:“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三层楼。
懒得(或无力)走楼梯的,就住在第一层,即把物质生活弄得很好,锦衣玉食,尊荣富贵,孝子慈孙,这样就满足了。这也是一种人生观。抱着这样人生观的人,在世间占大多数。
其次,高兴(或有力)走楼梯的,就爬上二层楼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里头。这就是专心学术文艺的人。他们把全力贡献于学问的研究,把全心寄托于文艺的创作和欣赏。这样的人,在世间也很多,即所谓“知识分子”,“学者”,“艺术家”。
 
还有一种人,“人生欲”很强,脚力很大,对二层楼还不满足,就再走楼梯,爬上三层楼去。这就是宗教徒了。他们做人很认真,满足了“物质欲”还不够,满足了“精神欲”还不够,必须探求人生的究竟。他们以为财产子孙都是身外之物,学术文艺都是暂时的美景,连自己的身体都是虚幻的存在。他们不肯做本能的奴隶,必须追究灵魂的来源,宇宙的根本,这才能满足他们的“人生欲”。这就是宗教徒。世间就不过这三种人。
 
丰子恺这样的描述太妙了,虽然他自谦自己“现在还停留在二层楼上,斤斤于一字一笔的小技,自己觉得很惭愧。但亦常常勉力爬上扶梯,向三层楼上望望”,毕竟“艺术的最高点与宗教相接近。二层楼扶梯的最后顶点就是三层楼。
 
但事实上,综观他的一生,他其实已经走在了第三层楼上,并且一直致力于让第三层楼上所获得的养分滋养自己,并以第二层楼“文学艺术”的手法,关注着第一层楼老百姓的生活,以自己的方式温热着这个世界。
 
我有个朋友受丰子恺影响就极深。他在少年时代读丰子恺,喜欢这个小老儿,喜欢到本来是学习画画的,画得还相当不错,但是看到他的这三层楼理论,直接就弃画笔地奔第三层楼去了,我常跟他开玩笑,中国少了一个画家,多了一个脚不沾灰的方外人士,你值吗?
 
朋友乐呵道,太值了,现在我哪怕天天游窜在市井之间,只是看着“第三层楼”都常常开心得睡不着觉呢。

我看他跟丰老先生一样,谦虚而开心得很,都了不起。
 
05
 
这么有思想的一个人,丰子恺的作品、以及他本人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却是童心,童趣。
 
丰子恺共有七个子女,他爱孩子在当时的文化界就相当出名,他曾说过:或者有人笑我故意向未练的孩子们的空想界中找求荒唐的乌托邦,以为逃避现实之所,但我也可笑他们的屈服于现实,忘却人类的本性。
 
丰子恺写过一篇短文《给我的孩子们》,读来让人被这柔软的力量深深击中,我在这里选读一点,让大家与我一起来感受丰子恺内心的柔软与细腻、清澈与干净:
 
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我想委曲地说出来,使你们自己晓得。可惜到你们懂得我的话的时候,你们将不复是可以使我憧憬的人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瞻瞻!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你甚么事体都象拚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对付。
 
小小的失意,象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
 
宝姊姊讲故事给你听,说到“月亮姊姊挂下一只篮来,宝姊姊坐在篮里吊了上去,瞻瞻在下面看”的时候,你何等激昂地同她争,说“瞻瞻要上去,宝姊姊在下面看!”甚至哭到漫姑面前去求审判。
 
阿宝!有一晚你拿软软的新鞋子,和自己脚上脱下来的鞋子,给凳子的脚穿了,线袜立在地上,得意地叫“阿宝两只脚,凳子四只脚”的时候,你母亲喊着“龌龊了袜子!”立刻擒你到藤榻上,动手毁坏你的创作。当你蹲在榻上注视你母亲动手毁坏的时候,你的小心里一定感到“母亲这种人,何等杀风景而野蛮”罢!
 
我在世间,永没有逢到象你们这样出肺肝相示的人。世间的人群结合,永没有象你们样的彻底地真实而纯洁。最是我到上海去干了无聊的所谓“事”回来,或者去同不相干的人们做了叫做“上课”的一种把戏回来,你们在门口或车站旁等我的时候,我心中何等惭愧又欢喜!
 
惭愧我为甚么去做这等无聊的事,欢喜我又得暂时放怀一切地加入你们的真生活的团体。
 
但是,你们的黄金时代有限,现实终于要暴露的。这是我经验过来的情形,也是大人们谁也经验过的情形。我眼看见儿时的伴侣中的英雄、好汉,一个个退缩、顺从、妥协、屈服起来,到象绵羊的地步。我自己也是如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你们不久也要走这条路呢?
 
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
 
然这真不过象“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且到你们懂得我这片心情的时候,你们早已不是这样的人,我的画在世间已无可印证了!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
 
这就是丰子恺,这样的推崇童心,这样细腻的感受童心,这样优美的表达着童心,在我看来,中国历史上实在没有第二人。
 
要知道,他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甚至不是我们现在和平的盛世,可以安稳地坐在这里沏一壶茶,而是在那样的动荡年代,却仍然保有那样一颗细腻的心、柔软的心,温情而通透,打动我们的,哪里仅仅是孩子们的真纯,而是能在如此的乱世下,仍然能看见并为我们呈现出这些美好的他,才更是打动人。
 
《圣经》中有这样一句:
你们要像小孩子,才能进天国,因为天堂是他们的。
 
在那个战火连天、颠沛流离的时代里,居然还能保有这样的童心,保有着这样的柔软,实在稀有。这也是丰子恺吸引我走近他的原因。
 
世事尽管来去,我心仍自柔软。
 
06
 
丰子恺曾说过:我的一生都是偶然的,偶然入师范学校,偶然欢喜绘画音乐,偶然读书,偶然译著,此后正不知还要逢到何种偶然的机遇呢。
 
这简单的描述里,可以感受到一个极为谦和的人,他是那样的谦让,那样的空灵,在他的世界里,没有那种满满的自我,不是那种我的人生我做主!相反,一切都是那样的轻,都是那样的随缘,他并不认为人生是自己在做什么主,而是有另外一种特别的力量在运作,而自己不过是不断的在发现,不断的在经验着一个个未知,一切都是偶然,活在那种未知里,而不是那种满满的充满自我的经验里。
 
这还可以从他给自己的寓所取名字看出其中的个性。
 
1933年春,他在故乡设计建造了这座宅院,定名“缘缘堂”。

说起此名的来历,颇为有趣。
早在1927年,丰子恺当时寓居上海江湾永义里。

那年秋天,一日,他请云游经过上海暂居他处的老师弘一法师(李叔同)为其住所取名。

法师想一妙法:让他在很多小方纸上,写上他自己所喜欢、并可互相搭配的文字,揉成小纸球,撒在释迦摩尼画像前的供桌上,然后抓阄。

丰子恺随意抓了两个纸球,展开一看,均为“缘”字,于是他就将自己的寓所称作“缘缘堂”。
 
他的有趣,他的干净,他的不乱于心,不仅是思想,而是浸润在生命的每一个点滴之中的,这些尤其地打动我。
 
就像一滴水,他只任自己活出一滴水的通透,而非要去做冰山的征服,这恰是一种对生命省思的生命智慧。
 
他的童心、轻扬、活出的这份有趣、谦和,莫如更是一种从未停止的对生命的思考。
 
所以,在他的生命里有一种交托和敬畏,有一种对于存有之上力量的崇敬,
 
我以为,丰子恺之所以能保有“内里的童心”,这和他那份对于生命的谦和有关,因着这份谦和,让他不似一般成人那样活得特别投入与用力,而是使得他的内心里有一份空间,因这样一个与外界之间空间的存在,使得他内心一直存有一份轻盈,一份平等、一份特别的温柔,而对于现实苦难的轻盈态度、平等面对以及对于生命温柔的对待,其实是来源于他对于第三层楼境界的探索。
 
此外,由丰子恺作画、弘一法师写词,共同完成的传世之作《护生画集》。这一师生书画合作的作品,想向民国那个满是杀戮的世界传递:
 
枝头一朵美丽的鲜花,请不要随手摘下来揉碎;
一条美丽的小鱼,在缸里游来游去煞是可爱,请不要从缸中拿出来玩弄致死;
 
一页页生动的画作,一首首规劝护生的言辞,其实重点绝不是“护生”,而是“护心”。
 
大家可以试想,在那样一个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在那样一个生命如草芥的时光里,还有人提出不要随意摘一朵花,不要轻易杀一条鱼,这在那样的夜幕下,让这点滴明亮显得格外明亮。
 
最温柔的部分,放在屠刀下,格格不入,却分外动人。
 
让我想起一部电影《西游降魔记》里,小僧人没有武功,没有神技,只会背儿歌,一颗对真善美执着的心,就敢勇闯地狱,虽然是电影,戏说,却这种反差,这种勇气,分外地动人。
 
当然,丰子恺、李叔同师徒二人,可不仅是简单的勇气了,我一向认为选择让自己的生命一直走在第三层楼,并且有能力在这平实而朴素的第一层楼的现实、第二层楼的表达过程中自然游走,让这层楼的光不仅照亮自己的生命,更能温热一方世界,往往比偶然触及某种特别的有所得时刻,更难能可贵。
 
而这师徒二人,是用一生去践行、探求生命智慧的勇者,单单是这一点,就已经足够我敬重了。
 
很感谢丰子恺用自己的人生演绎给我们看人生的三重境界,一步步的攀登上去,而这样的次第增上,也是我之所衷,也是我很希望送给每一个有缘的朋友的,希望我们能够不满足于现在的状况,而不断增长脚力,拾阶而上,乃至有一天能够进入第三层楼,去领略人生最高的智慧。
 
当然,相信有些朋友已然进入第三层境界,不过丰子恺的经验仍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自诩已经进入第三层境界,那么,我们不妨检视一下自己的内心,是否充满了慈悲,是否变得柔软,是否能更加的敏锐,是否能感触到曾经不曾感受到的那份美好、平等,而内里对于众生的爱是否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厚。
 
这样一位对这个世界满是柔情、满是深爱的老人,在1975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在人生的最后半个月,老先生一直话语困难,但却在弥留之际突然轻轻哼诵陆游的《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在弥留之际,他内心里装载的还是这片国土,这片山河,已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亿万民众。希望他们安好,希望他们能恢复昔日的尊严、自由,希望他们都能展现出童真的欢笑。
 
先生走了,却在每一个人心底留下了一个空洞,在那里,我仿佛看见那张留着青须的干净面容。
 
感谢老先生,读他的人生故事,本身就是一种心灵的浸润。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
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深谋若谷深交若水,
深明大义深悉小节,已然静舒;
善宽以怀善感以恩,
善博以浪善精以业,这般最佳;
勿感于时勿伤于怀,
勿耽美色勿沉虚妄,从今进取;
无愧于天无愧于地,
无怍于人无惧于鬼,这样人生。
 
——丰子恺《不宠无惊过一生》


《一会成长课堂》
欢迎你报名
请联系莫老师
微信wg13347715027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一会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发现,在这一期一会的生命里,能彼此遇见,是一份美好;若能相懂,会不会更是一份惊喜?三次元人格分析与您一起看世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