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诗与远方,怎么就过成了生活的苟且?

文摘   其他   2024-10-05 05:00   江苏  

 01
 
没事想寻一部好电影看看,朋友推荐了《无名之辈》,看完电影有些许触动,朋友又表示,其实其中的演员曾经还拍过另一部更好的电影叫《驴得水》,并说那部影片,是一部非常难得的片子,其他没有多置一词。
 
打开这个名字很好玩的电影,第一印象是画面感极美,那份明亮、那份轻扬让整个“沉重的剧情”显出一种奇特的荒诞感。随着电影在叹息声中结束,有一个问题涌上我的心头:“说好的诗与远方,怎么就过成了生活的苟且?
 
想要去支边,想要去为农村的教育踏踏实实做点什么,希望能帮助落后地区人们去除“贪、弱、愚、私”,以教育去给这些地区的人们一点希望之光......相信这是很多人曾经或者现在,藏在心里的一份热望。我的一位朋友就曾经跟我说过,退休后,他的梦想就是去支边。
 
电影中的故事发生在民国,就是几个热血的男女真的结伴来支边后,发生一系列匪夷所思又逻辑严密的荒诞故事。
 
风景如画,山花烂漫,如此广阔而高远的大山里,几个年轻人在一座破落的“雨神庙”里,击掌为共同的梦想鼓气:再难,我们都要坚持下去!
 
没水,可以买头驴天天去几十里外去挑水;
没学生,可以设奖学金鼓励老百姓送孩子来上学;
没钱,可以......
 
机智的校长,为这头驴取了个好听的名字“驴得水”,当成一名教师的编制“吕得水”,作为学校的英语老师报上去,可以多领一个人的工资,虽然仍然微薄,但对于满怀理想的这几个人来讲,已经可以开心又“奢侈”地梦想很多事了。
 
可是,教育局来了特派员,要全体教师接受检阅。
 
可是,只会挑水的“驴得水”,如何作为一名教师见特派员呢?急坏了校长,也急坏了几个靠着“驴得水”的工资坚持梦想的热血青年。
 
正满眼抓瞎之际,满口说着听不懂是啥语言的铜匠送上了门。被几位热血青年按住一顿修理,变成了斯文的“吕得水”老师。
 
一番洋相百出的“检阅”环节下来,特派员非常满意,并且选中“档案中没有任何污点”的吕得水老师,可以每月领受美国人支持的教育基金三万元。
 
这从天而降的幸运,几乎解决了这个小学校目前所有的难题。教室换上了新桌椅,老师有了新校服,“奖学金”制度吸引来一百多个失学的孩子来报名......用校长的话说,离梦想的实现就差了一丁点的距离!
 
然而,捐资助学的美国人要来看望“吕得水”老师。
 
这回,铜匠戴上眼镜,装失声或者说他叽里咕噜的家乡话也不管用了,怎么办?可是离梦想就差这么一丁点的距离了,不能放弃啊,怎么圆下去呢?
 
而且,如果就此说实话,没有“吕得水”这名老师,就是热血青年愿意,校长同意,特派员也不干哪!因为美国人捐助的其实是每月十万元,教育局也需要资助啊,不能没有这七万元。
 
为了这三万元的助学资金,这一群为了教育梦想“拼了”的人,终于还是在特派员的威逼利诱下选择了同流合污,一起不择手段欺骗友好助学的美国人,从此走上不归路,并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喜剧:逼疯了有个人恩怨的女青年,假死了绝对不能见美国人的“吕得水”,吓尿了申张正义的男青年,已经被利益完全收服的青年乙,就连还念念不忘着梦想的校长,也不得不在丢了性命与嫁女儿之间无所适从......
 
这一群有教育梦想的人,终于在苦逼的现实面前,一步一步,变成了他们曾想拯救的人——“贪、弱、愚、私”,一分也不少。
 
02
 
是什么改变了这群年轻人?梦想是真的,热血也是真的,那份想要付出的真诚与善良,也是真的,为何在现实的困境里,却一步一步只空留了一个梦想的名义,把每一个人内心的“恶”几乎都激发了出来?
 
他们的梦想是什么?
办教育,通过教育孩子,教育到当地的百姓。
 
他们的困境是什么?
没钱。没钱不用说学校的发展了,老师的工资还在其次,学生都不愿意来。
 
他们正在努力的是什么?
筹钱,至少能让学校生存下去,至少能有学生来,至少能让这几个热血青年养头驴挑来水,可以洗个澡......
 
他们是怎么“堕落”成曾经最想拯救的人的?
为了教育,为了承载教育的学校,为了学校里的人能活下去,为了筹钱,无所不用其极......崇高的梦想,被绊倒在现实的贫穷里,然后,梦想其实已经变成了筹钱,曾经对梦想有多殷切,此刻对钱就有多渴望;为了梦想,不计后果地付出让人感动;为了钱,不择手段地投入全变成了苟且。
 
......
 
他们的梦想之光,终于还是被贫瘠的现实吞噬了。
 
03
 
梦想永远很丰满,有诗有远方;现实常常很骨感,除了苟且还是苟且。
 
跟一个朋友聊天:“你自己‘独善其身’的时候,还觉得自己穷过吗?”
朋友回答:“没有。自己过日子,有点量体裁衣的味道,多一点、少一点,好象也不会影响什么,没有感觉过贫穷,也不需要为钱而到处奔忙。”
 
“那为什么有了梦想,想要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时,就穷了呢?”
——“其实我也纳闷着呢,把过去所有的积蓄全投入了,但仍然像是个无底洞一样,捉襟见肘的做梦都想着钱怎么来。你说的对,我的梦想已经从当初的想要为这个世界付出些什么,快要变成‘只要有了钱一切就ok’的财迷了!
 
“可是为什么会这样呢?”
——“跟这个电影一样吧,现实里我们拥有的资源太少了,单凭一己之力,不足以支撑起想要拯救世界的梦想。就像一把烛火,跟外面的风相比,力量太弱了,一下子就吹灭了。”
 
“那怎么办呢?难道一个热血的人,在拥有强大的社会资源之前,就不用去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吗?还是只做力所能及的事?如果人人都只做力所能及的事,倒是没有被吹灭的困境了,可是,那些被黑暗完全笼罩的地方,岂不是永远也不可能有光亮了吗?”
——“这个......确实是个问题。”
 
......
 
一批心中有良善、有大爱、有梦想、有激情的人,想要去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在没有做到之前,都是在重重阻力之中,犹如在看不见光明的暗夜中前行......要怎样才能既不丢失了自己,还能真的在现实中走出一条路来呢?
 
想起了一个人:德蕾莎修女。
她在这个世界上几乎一无所有,她拥有的只是一个“想要关怀穷人”的信念,然后就那样,只身走近一切被疾病、贫困、战争折磨着的人们,做着她想要做的一切事情,直到离开人世回到天国。
 
在这样的尘世践行大爱、全身心地去助人,却似乎丝毫没有被现实所困,没有被“钱”所代表的资源裹挟了梦想,并且深深地,久远地至今影响着人们。
 
她是怎么做到的?
 
04
 
我们都只是普通而平凡,有些温度的人,与行走在人间的天使德蕾莎修女之间,至少相差了一个现实世界的距离吧——她的梦想,似乎与现实没有任何牵绊,她那些感动人心的句子尚在耳边回响: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

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 ;

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可能永远都不够,
不管怎样,还是要将最好的东西付出;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这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

德蕾莎修女的梦想,是想要去关心穷人,给这个世界上最寒冷的地方送去她的温暖与爱。她做到了,并且用一生的经历感动了这个世界。
 “驴得水”里的热血青年,他们的梦想是给穷苦的农村送去教育,希望能改变这里百姓的“贪、弱、愚、私”。却被这里的贫穷,改变了他们。
 
德蕾莎修女说,她的一切善行与这个世界乃至她所行善的对象,都毫无关系——无论怎样,还是要去行善。
“驴得水”里面,包括我们这些被现实绊住的热血青年,说:“可是,我们至少得有条驴,去挑水......
 
想起了那个著名的故事:“一块布建起的村庄”——
 
一个修行人想离开人群到深山里,一心修定。
 
上山前,看着身上只有一块遮羞布,心想:“万一这块布破了,总不能光着身子修行吧?成何体统!”于是,带了一块布上了山。
 
可是,修行人入定没多久,听到了“窸窸窣窣”的声音,一抬眼,看见一只老鼠正在啃那块“唯一的布”呢。
 
修行人想“这样可不行”,于是下山带了只猫上山,想着猫一来,吓唬住老鼠就行了。并且跟猫说:“你只能吓唬老鼠,不可杀生。”
这只猫倒也通情答理,跟他说:“您说的是,我不吃它。可是,您总得让我吃东西吧?
 
修行人一听,也有道理,左思又想,决定为这只猫牵一只羊上山,“让这只猫喝羊奶不就完事了吗?”
 
修行人下山,听人劝,牵了羊圈里的“一家三口”上了山。猫安心了,可是羊有顾虑了:“我们可是吃素的,在这山上出没,得有人看护我们吧?
 
慈悲的修行人,想想也有道理,就下山找了一个羊倌上山。羊安心了,可是,没多久,羊倌又提出自己的要求:“您是修行的人,不怕寂寞。可是,我还只是个普通人,其实,我还有个小相好在村里......”
 
羊倌兴高采烈地下山,把小新娘带回了山上,安心地开始放羊,然后,新娘的家人,附近的村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陆陆续续都搬上了山,在修行人的周围围安了家......
 
修行人寂静的山上,终于变成了一座充满烟火气的村庄。
 
05
 
一块布,与驴得水,其实是同一个故事。
 
如同一个线头,梦想在左边,现实在右边,这块“唯一的布”、这头“不可或缺”的驴,终于一步一步把梦想编织进现实的逻辑里,变成了一缕村庄上空的炊烟。
 
需要一块布——所以要有一只猫——还得有只羊——得有羊倌管——羊倌需要家——家人需要村庄......这是一条通往现实的逻辑,跟修行人当初要的“入山修定”完全是不同的两个方向。
 
需要学生来,所以得有奖学金;山路太远,必须养头驴去挑水,买驴、养驴需要钱;学校要发展,也必须得有钱;为了拿到钱,让驴当老师;驴怎么能当老师呢?只好坑蒙拐骗偷......这是一条与他们初衷恰好相反的不归路,所以,满腔的热血很快被冰冷的现实击得粉粹。
 
根本上来说,当下在走的路,就是未来要去往的目的地。
并不存在现实和理想两条路。
 
所有看起来合理的逻辑,其实只是一条你正在走的路。
 
因为,人生从来就没有“当我拥有了......我就可以......”的句式。第一选择,才是你正在过的人生;第二选择,永远只是头脑中的梦想而已。
所以,重要的,不是在现实的困境中继续还是停止?若此刻你已经在这条路上了,前行还是停止,都只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而已:一面是沉沦,另一面是放弃。有区别吗?
 
重要的,是看清楚,自己正走在一条什么样的道路上。
走在什么样的路上,远远重要于在路上前行的快与慢、顺与逆。

06
 
我问朋友:“你知道陈丹青吗?”
朋友答:“知道,陈丹青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画画的,还很有思想。”

我说:“是的,陈丹青是个真正的艺术家。而艺术家也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他当年两手空空去了美国,一下飞机就直奔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各个艺术品面前目瞪口呆,在那里不吃不喝整整呆了一天,然后,心满意足地才想起来,还要找落脚的地方。”

“然后,过了几年,一批同样学画画的中国留学生来到美国,陈丹青非常开心,热情地亲自去接他们,然后直接把他们送到了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想着一定也如当年的自己一样,只这一天,就觉得来美国太值了.....”

然而,没几分钟,这些留学生却折了回来,忐忑地跟陈丹青说:“我们还是先找到落脚的地方吧,这人生地不熟的......等安顿下来以后,随时都可以来看的。

"陈丹青很震惊,他是真的不能理解,在这样震撼人心的艺术品面前,这些年轻人怎么会丝毫不为所动!他把这些留学生送到了住的地方,后来,他听说,这些留学生很快就不再画画了,而是去了当地的中餐馆洗盘子......”

同样的处境,陈丹青看见的是画,看见的是震撼人心的梦想;留学生们看见的是陌生,看见的是独在他乡的困窘。

那一刻,其实他们已经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所以,陈丹青成了著名的画家。
这些留学生在绘画界不见了踪影。

......

朋友说:“我明白了,我要考虑的,是此刻我在全身心努力的,是不是正在真的为这个世界付出,是不是因为我的付出,让这个世界有了一份温暖与光亮。而不是纠结在继续投钱还是赶快止损的困境里。”
 
我答:“是的。当你在梦想的路上,其实你是知道该如何走下去的,或者继续投钱、或者止损换个方式,怎么选择并不重要,因为都不会影响你‘想要为这个世界付出’的梦想。但是当你在现实的逻辑上,前行不知未来,后退不见归处,却又必须选择,只有堕入恐慌无措。”
 
一个探索生命的朋友讲过一句话,非常地经典:“一个人关注什么,他就是什么样的人;生命与生命的不同,其实只在于他们吃的‘食物’完全不同。
 
我的脑子里自动播放的画面是:一只活蹦乱跳地小狗,一出门,注意力只在一件事上,就是一直在寻找类似电线杆的地方,抬起后腿......整天关注电线杆,抬后腿的,当然是狗;一只躺在胡萝卜地里幸福地享受人生至乐的,只能是兔子。
 
关注黄金的人,可能是大多数人类;
一条再蠢笨的狗,应该也轻易就“视黄金不如粪土”了吧?
关注人民币的,只能是中国人及在中国生活的人。
离不了西餐的,是西方人;
离不了面条的,是北方人......
 
关注梦想的,始终还是那个心怀梦想,仍然走在梦想路上的人。
咀嚼艰难的,是已经被现实的得失成败驯服了的人,没有听到也许这一切艰难只是在提醒:“你的初衷是什么,该换个频道了。”

已升入天堂的男主,想要去地狱救自己的妻子,天使提醒他:
要记得,你本来的身份。只要把她的世界当真了,你就再也救不了她了,因为你也被困住了。


《一会成长课堂》
欢迎你的加入
请联系莫老师
微信:wg13347715027
或扫描以下二维码

一会
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发现,在这一期一会的生命里,能彼此遇见,是一份美好;若能相懂,会不会更是一份惊喜?三次元人格分析与您一起看世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