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奎:《沁园春 雪》下得很伟大!

文摘   2024-09-04 22:38   山东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立下了丰功伟绩,他的一生厚重而又传奇,他的诗词熠熠生辉,震撼、感动了一个时代。《沁园春 雪》这首词折射出来的情怀、视角感染着、敦促着更多的中国人前行,这首词如伟人一样伟大。这,还得从这首词的诞生和这首词的魅力说起。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巅峰。它写于历史的重要关头1936年,同样又发表在历史转折的紧要关头1945年国共谈判之年,这中间经过了近十年时间。


1945年11月14日,在重庆《新民报》任副刊《西方夜谭》编辑的吴祖光将从朋友处抄得的《沁园春·雪》抢先发表,在国统区尤其是知识分子阶层引发巨大震动。人们怎么也没办法相信一个被蒋介石描绘为杀人放火、共产共妻、在茅台酒池里洗脚的妖魔般“匪首”竟然能够做出这样的好词。这是毛泽东继《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之后又一次重要的政治亮相。人们不但从他的重庆之行看到了他对国家、对民族高度负责的勇气和胆魄,更从他的诗词中看到了一个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政治理想的领袖形象。


据说,蒋介石曾发出命令,要求国民党宣传机构要暗中组织一班国民党顶尖写手写围剿《沁园春 雪》,国民党的写手们写了一堆《沁园春》,却都是平庸之作,没有一首能超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国民党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的笔仗终告失败,却让《沁园春·雪》传遍了全中国,激发起全国、全党、全军坚强的革命斗志、必胜的决心。


不得不说这首词魅力无穷,不说是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单单就这首词里的人文魅力就足以让人拍案称奇:


毛主席眼里看的是大事物。


大丈夫不拘小节。在《沁园春 雪》这首词里,毛主席的眼里看到的不是雪景里的雪松、披着雪白外衣的雪山,或者不是大山、大树,茫茫的天地,看到的是而是千万里的北国风光,看到的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或者说看到的是大半个中国——在毛主席的眼里装着的是大半个中国,心里装着的必定也是大半个中国或者整个中国。目之所及才能触及心里所向,心里所向当然会行为所致。


毛主席心里装的是大情怀。


寒冷的北方,大雪封山、北风怒号,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白毛女》里的经典台词:“少东家,大雪封山十几天,家里没米没柴,已经揭不开锅了”。普通人想到的是吃喝穿用,尽管处境艰难的毛主席想到的却是欣赏壮观的“北国风光”;普通人需要的是低级物质的需要,毛主席则是精神上的高贵;普通人强调的也许只有悲观消极,毛主席则是豁达开朗。

毛主席看到的是乐观向上、所向披靡。


秉承不怕失败、“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情怀,才有信心去等待、去战斗、去拼搏,相信“须晴日”的那一天必定会“分外妖娆”。尽管作者写这首诗的时候是1936年,彼时,日本犯我中华,国民党对红军围追堵截。可是,毛主席却选择相信,相信未来的光明和革命的成功。无论今天经历了什么,承受多少痛苦,天总有放晴的时候——是的,老天爷绝不会总是刮风、总是下雨,总会有晴的时候。


毛主席想到的是舍我其谁、誓不服输


伟人的伟大在于“敢于”,敢想、敢干,毛主席不是说过吗?“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伟人当然不会相信什么宿命论,他只会在与天地斗争中享受胜利带来的快乐。“欲与天公试比高”——心比天大,敢与天斗,我命由我不由天,人定胜天,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只有带着这样的勇气和霸气才能敢于在刀光剑影的激烈中成事、成功。


毛主席悟到的是客观公正、见解独到。


在这首词中,毛主席列举的“无数英雄”里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而为什么独独没有明清皇帝?明清皇帝无论是疆域还是经济,其成就可都是可圈可点的!毛主席客观分析,也许在他看来他们真的不配成为“英雄”——因为中国的落后就是从明朝开始的,当西方国家正孕育先进的资产阶级萌芽时,而明朝,闭关锁国,组建“东厂”“西厂”,都把中国人的思想和自由牢牢地禁锢,把文明、先进和自由紧紧地闷死在摇篮里。而清朝又把这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毛主席眼里根本看不起明清统治者——明清统治者当然也成不了英雄。

再读《沁园春 雪》,读到的不再单单是诗词,还有生活,奋斗,和伟大。


细数毛主席的功绩,越来越惊叹,他做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伟大业绩。他是伟人,马克思说“伟人之所以是伟人,是因为我们一直跪着。”毛主席站着,并带领中国人笔直地站立着。站立起来,学习主席的乐观、顽强、豁达、开朗,做不一样的自己,成为世界上与众不同的、唯一的一个,活出你生命的最精彩。


也许,这就编者编选这篇课文入选九年级上册这本书的意图所在吧!


致敬伟大,致敬《沁园春 雪》——《沁园春 雪》下得很伟大。

张奎初中语文工作室
记录工作室的成长,记下生长的模样,追求语文甜甜的、暖暖的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