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奎:《夜雨寄北》教学实录

文摘   2024-07-12 16:00   山东  

执教时间:2019.12
执教地点:枣庄市第四十中学
执教人: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实验中学 张奎

一、结合背景,巧妙导入
师:《夜雨寄北》这一题目是什么意思?
生:在一个下雨的夜晚,诗人寄给妻子一封信。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诗人所在的“巴蜀”,他的妻子在?
生:(齐)长安。
师:长安在巴蜀的北方,所以叫?
生:(齐)《夜雨寄北》。
师:同学们对于巴蜀和长安两地有所了解吗?
生:巴蜀位于四川西南地区,大致位于四川盆地;长安是西安的古称,位于黄河流域中部。
师:课下工作做得非常充分。还有补充吗?
师:关于巴蜀之地,李白写过一首诗,有没有同学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后有人问起,可一定得说你听说过了。
(生笑)
师:可见巴蜀之地地形非常?
生:险峻。
师:同学们想一想,诗人在为他妻子写这封信,信的字里行间会饱含怎样的感情?今天,我们来学习——
生:《夜雨寄北》。
二、借助词句,感悟诗意
师:看一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谁来读一下?
(屏显,生读)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读懂诗中描述的虚实画面,体会诗人的孤寂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领悟诗歌寄情于景、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激发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热爱。
师: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一起读本诗,在读的过程中找一找有没有易错的字音。
(屏显,生朗读)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板书:夜雨寄北)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未”。
师:还有同学有补充吗?老师来考考大家,“巴山夜雨涨秋池”的“涨”在这里读?
生:zhǎng。
师:组个词试试。
生1:涨水。
生2:涨价。
师:有个四字词语也用了这个读音。
生:水涨船高。
师:这个字还有一个读音,也可以以组词的形式回答。
生:zhàng,涨满。
师:我们再找同学读一读这首诗,我找一位不举手的同学。
(生读诗)
师:不错,一个字都没有读错。同学们,字音我们解决了,来看看这首诗中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生:诗人说“何当共剪西窗烛”,“剪西窗烛”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在这个地方也有困惑,为何要把“烛”剪掉,直接吹灭不就好了?
生:古代的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剩余一根线,需要剪到蜡烛燃烧之处。
师:生活常识很丰富。我们把蜡烛中间的线剪掉是为了?
生:让蜡烛燃烧得更加旺盛。
师:还有困惑吗?
生1:“君问归期未有期”的“君”是什么意思?
生2:君是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
师:看来诗人与妻子关系很好。
师:刚才我们把诗读懂了,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理解再读诗,读的时候看看能不能读出节奏?
(生读诗)
师:此时应该有掌声。
(生鼓掌)
师:刚在这位同学读得节奏感很强,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建议,读诗的时候语速要——
生:要慢一些。
师:对,要慢一些。这位同学你也来试试。
(生读诗)
师:一首诗读只读出节奏便不叫诗。我们要想把诗读好,还得读出诗的韵味。那么,怎么才能读出诗的韵味呢?我们先从作者的心理开始解读。下面请同学默读本诗,看一看你能读出诗中的几幅画面?
(屏显,生默读)
你读出了一幅什么画面?
师:小组讨论以下,看看能不能将画面描述得更丰满、丰富。
(屏显)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生:“巴山夜雨涨秋池”是“夜雨涨池”图。
师:这句诗里有个字特别具有表现力,很有画面感,是哪个字?
生:“涨”。
师:那你再带着理解读读本句诗。
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画面感还不够强烈,同桌试试。
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秋水还不够多呀,秋雨下得还不够急。秋雨连绵的意味要怎么读出呢?
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同学们有感觉了吗?(师范读)
师:仅仅是“巴山夜雨”涨了吗?再读读前后文,看看还有什么发现。
生: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也“涨”了。
师:请你带着理解读一读本句诗。
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思念在颤动。还有什么颤动?仅仅只有思念之情吗?
生:还有孤独。“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再读。
生:“巴山夜雨涨秋池”。
三、提取手法,触碰感情
师:同学,像这样,运用景物将自己的情绪、情感描绘出来,这是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借景抒情。
师:在诗里面,咱们可以称为?
生:寓情于景。
(师板书:寓情于景)
师:这“雨”就是诗中的意象。在李商隐现存的543篇作品中,写“雨”的就高达79首。比如说——
(屏显,生齐读)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端居》
师:李商隐为什么喜欢写雨呢?他为何在诗中喜欢写雨?读一下。
(屏显,生读)
李商隐一生穷困潦倒,空有满腹壮志却怀才不遇,尤其是自己还陷入了唐代晚期的党争之中,最终沦为了牺牲品。他从一个人生的低谷走向另一个人生的低谷,45岁抑郁而死。
师:结合背景我们再来看看李商隐为何喜欢写雨呢。
生:因为雨可以体现他悲伤的情感。
师:就是这一生当中的悲惨经历。有人说李商隐这场雨下了整整一生,李商隐心中的雨实际上就是他心中的——
生1:泪。
生2:悲伤。
生3:哀伤。
(师板书:涨)
师:我们再读读本句诗。
(屏显,生读)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师:读有读的智慧,我们还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生:我从“何当共剪西窗烛”,读出了李商隐和妻子间的美好情感。
(屏显)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这句诗中有一个特别具有表现力的词。
生:“剪”。
师:除了“剪”之外,还有一个更温馨的词。
生:“共”。
师:什么意思?
生:一起。
师:你剪一剪刀,我剪一剪刀,这叫做“共”。还可能是什么情形?
生:他们手握着手共拿一把剪刀,一边剪烛,一边彻夜长谈。
师:他们会谈些什么呢?
生:共话今宵。
生:巴山夜雨时。
生:李商隐的遭遇。
生:表达自己的孤独情感。
师:也许他们夫妻二人之间什么都不说,只需要静静地看着对方就好了。
(生笑)
师:也许他们把“巴山夜雨时”的场景讲了一遍又一遍,但只要你喜欢说——
生:我就喜欢听。
师:只要你喜欢听——
生:我就喜欢说。
师:我们读着读着,脑海里会浮现出一对怎样的夫妻呢?
生1:幸福。
生2:快乐。
师:李商隐的这首诗写得幸福恩爱,在古老的《诗经》里也写了这般画面。我们一起来读读。
(屏显,生齐读)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
师:这句话是何意?
生:生生死死,我都与你言说;我会牵着你的手,直到老去。
师:这就叫——
生:(齐)白头偕老。
师:带着你的理解再读。
(生读)
师:这样美丽的词语、句子,我们一定牢记在心。
(生背)
师:在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词里,也有这般的语句。
(屏显,生齐读)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清平乐·村居》
师:这句话是何意?翁是什么意思?
生:老翁。
师:媪是什么意思?
生:老太太。
师:都成了老头、老太太了,他们之间还是那样的——
生:恩爱。
师:我们带着理解再读。
(生齐读)
师:今天,我们还能读到这样的诗句。
(屏显,生读)
你不在,春夏秋冬;
你在,春华秋实夏蝉冬雪。
师:读懂了没?
生:你在的日子,春夏秋冬都是美丽的、有意义的。
师:现在有一首歌是这样唱的。我们来读一读。
(屏显,生齐读)
有你在身边一直感觉很骄傲,
有你在身边幸福从来不迟到。
——《最浪漫的事》
师:两个人只要在一起,面对面,手牵手,只要有你在,就是幸福;只要有你在,就是最浪漫的事。
(屏显,生配乐读)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再浪漫一点,你读。
(生轮流读)
师:一起读。
(生齐读)
师:但这美好的愿想,作者实现了吗?
生:没有。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何当”。
(师板书:何当)
师:你又“何当”中读到了什么?
生1:诗人对妻子的思念。
生2:诗人对与妻子“共剪西窗烛”的期盼。
生3:能和妻子相见的悲伤。
生4:还有一种凄凉。
师:请把你的情融到文字中,再读一读。(范读)
(生轮流读)
师:这几句诗有什么不同?
生:前两句诗是实写,后两句诗是虚写。
师:在诗中,我们说这种方法叫——
生:虚实结合。
(师板书:虚实结合)
师:结合整首诗看看,虚实结合方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
生:显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对妻子的思念。
师:突出中心。还有吗?
生:前两句写孤独凄凉,后两句写与妻子共话今宵,前后对比,更加突出诗人的孤独。
师:虚实结合的方法使画面更加生动。这就是虚实结合的妙处。
师:这一首诗,我们一会儿功夫就把它读透了,想想看,我们是怎么把诗读透的,结合写作手法。
生:把情感想象出来。
师:加入我们的?
生:加入我们的思想。
师:如果我们能与我们学过的诗建立联系,诗就可以被读得更透了。我们还可以试着把诗读薄。文章有一个字体现了作者的夙愿,也是他妻子的梦想。
生1:“共”。
生2:“归”。
师:我们来看看“归”的古字及古义。
(屏显)
“归”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图片
归:
归,女嫁也(本义)
回家,回乡(引申)
师:同学们猜一猜,“归”的本义与引申义间有什么关联?
生1:女子嫁出去再回来叫回家。
生2:女孩子出嫁了就成了妻子、母亲。
师:说得不错。有妻子、母亲的地方才叫家。这一个“归”字你又读懂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呢?
(师板书:归)
生1:诗人渴望归乡之情、离别之苦、思念之深。
生2:诗人想家又不能归家,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之情。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鼓掌)
师: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一读这首诗。
(生读)
师:情不在浓矣,若将你的感情融入文字中,一定更有韵味。
(生读)
师:情比刚才更浓了。
(生读)
师:一个“归”字让大家体会到了诗人浓浓的情
(师板书:情)
师:“何当”和“涨”都是有温度的词,都是会说话的词,我们都能体会出作者那浓浓的感情。老师来读一下这首诗。
(师配乐范读,生鼓掌)
师: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一读这首诗。
(生配乐轮流读,生鼓掌)
师:同学们,据史料记载,李商隐在作这首诗的几个月前,他的妻子便去世了,但他不知道;还有史料记载,李商隐明知道妻子已逝,却还是写下了这首诗。为什么?
生:他的妻子虽已去世,但他们二人间的情感却不会逝去。
师:这是一种坚贞不移的情感。
生:可以看出李商隐对妻子的眷恋,这是一种纯真的情感。
师:是的,这样一种纯真的情感,这样一种坚贞不移的情感,我们理应记住。
(生齐背全诗)
四、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师:李商隐在得知妻子去世后,真的写了一首诗。注意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方法,看看能不能把这首诗也读懂,读不懂的小组可以讨论交流一下。
(屏显)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生:诗人去从军,但他已无家了,妻子没法为他寄衣服了。塞外飘雪,诗人又想起了妻子在织布的场景。
师:在李商隐的心中,没有妻子就没有了家。无家——
生:——与寄衣。
师:天再冷,地再寒,却没人关心他。他在梦中一回回看到妻子在旧织布机前为他织衣。
师:在这里,我们读懂了这首诗,也读懂了这首诗的表现手法——
生:寓情于景、虚实结合。
师:其实,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我们凭借自己的能力读懂了这首诗,知道了我们每个中国人血液里都存在着一种文化基因,叫中国古诗词。课下,我们可以再读读这首诗,也读读李商隐的《无题》。
师:本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张奎初中语文工作室
记录工作室的成长,记下生长的模样,追求语文甜甜的、暖暖的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