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奎:刘禹锡的诗和远方——《陋室铭》教学探微

文摘   2024-04-26 05:49   山东  


去年大概这个时节,听了四节青年教师执教的四节课,课题都是《陋室铭》。

四节课基本都是依循一样的套路,重点都是放在了文言字词的识记、总结和积累上,有的老师还把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做了强化,都把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重点处理,都将作者刘禹锡的高洁的人生品格做了结课的升华处理。


面对似曾相识的课堂,总感觉少了些什么。少了什么呢?这样上语文课一定不偏不歪,不会有知识上的错误,也一定没有什么风险。细琢磨,少了的应该就是备课环节中对作者写作态度和写作目的的思考、推敲。


备写作意图、备编者意图,其实,这些应该都是执教老师在备课中应该考虑的因素。

可以肯定地认为,刘禹锡写这篇小文,绝非是为了流芳千古,更别说是为了初中语文课本中都被收录他的文章,为了流量和关注度,赞颂他,崇拜他。

那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这必须得从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中说起——

一贬再贬的刘禹锡,仕途上颇多的不顺已经让他心很受伤了。可以设身处地地想,一贬再贬的遭遇,可以很透明地让外人看到他的势单力薄和无助无奈,没什么背景,没什么前途,没什么利用价值,别人根本不需要忌惮他,所以才有了他被一连换了三处住所直至到了这间陋室的遭遇。

最后一次给刘禹锡换的这个居所——我们暂且叫它居所吧,的确,简陋!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就这一句可见一斑。“苔痕上阶绿”,为什么苔藓都爬满了台阶?那是因为长时间没有人来,没有人踏上这里的台阶。为什么是苔藓爬上了台阶?不是落叶或其它?那是因为,苔藓喜阴,苔藓藏必定在浓密的野草之中,由此不难想象:荒草丛生,荒凉一片的庭院——正是“苔痕”揭发了这一切。

“草色入帘青”,草色为什么会入帘青?除了是草的颜色映衬着窗帘的颜色发青,还有什么线索被我们察觉?是呀,荒草不仅长满了庭院,也长进了室内——窗台上、屋子里也都长满了野草!室内有野草,野草里说不准还藏有蟑螂、蚊虫、老鼠!

就是这样的居住环境——这哪是人住的地方!怪不得这么荒凉,因为它根本不适合人居住。但,刘禹锡偏偏被安排在了这个地方。

过时的凤凰不如鸡,外人都可以踩他一脚,只要别人心里感觉到爽。

但是,刘禹锡作为有尊严的知识分子,他的内心压着一块大石头,他被人像牵牲口一样随便牵到这个地方,从来没有人问他是不是喜欢。试想,刘禹锡的心里得是何种滋味?是愤怒?是懊恼?是任人摆布的羞耻?抑或还有其它。这是落井下石也好,这是趁人之危也罢,这些苦滋味,刘禹锡必须嚼嚼咽了。

所以,在第三次被安排到这个陋室里的时候,他写下了这篇《陋室铭》。

有人说,这篇文章是被气出来的。这并不夸张。

刘禹锡写这篇文章一定是带着气写的,他是写给对手的,是在捍卫读书人的清高。文中刘禹锡把自己同天上的神仙和水中的龙相提并论,又同地上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和万世师表的孔子作了类比,这一切都是在向对手宣战:打不倒我,我的精神世界永远是神圣的、高贵的,无论把我置身何地,我都是响当当的人物!所以,他把这篇《陋室铭》刻在了门口的石碑上,是在向对手宣战:来吧!我不怕你,你打不倒我!

这篇文章也是写给刘禹锡自己的。人在万般无奈之下,需要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这慰藉有时候是来自别人,有时候只有来自自己。

无论处境多么糟糕,都得心怀阳光,不卑不亢。在前两次被搬家的折腾中,刘禹锡
如果能够低头服软,一定不会有第三次的陋室居住史。没有示弱,这正是刘禹锡最可爱的地方。尽管身处如此陋室,他依然在提醒自己要坚持做自己:与鸿儒对话,当然,鸿儒也不见得能造访此地,可是,可以阅金经,可以弹素,可以琴享受一个人的清净与圣贤对话——这就够了。不害怕,做最好的自己,也许就是刘禹锡留给自己的呐喊,他在给自己鼓劲儿、加油、助威。


这样说来,刘禹锡也并不是一个只会举着旗帜冲锋的战士,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也会触景生情,也会苦闷彷徨,但他的心里却一直住着诗和远方。

也许,这也是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让学生学着刘禹锡的样子,乐观、坚强……

这样一来,文言文的教学就多了文章和文化的思考,解读就不是千篇一律的样子了。


张奎初中语文工作室
记录工作室的成长,记下生长的模样,追求语文甜甜的、暖暖的课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