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茶友经常在讨论
关于武夷岩茶水仙是用老枞还是老丛
人们有很多的说法和解释
其实这两个字有一个“分水岭”
就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简化字改革
在这之前一般用“枞”字
之后便改用“丛”字
在现代字典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查到
如今“枞”指一种又称冷杉的常绿乔木
另用做地名安徽铜陵市枞(zong)阳县
而“丛”字则指聚集生长在一起的草木
所以为了考虑现代汉语用字规范
一般都用“丛”字更加贴切
这种解释是迄今为止
我们认为最为合理的说法
(一)
那么什么样的茶树才能用“丛”呢?
“丛”是对茶树生长形态
以及生长趋势的一种描述
并非某一种茶树的专有名称
而在“丛”字前面还有更为细分的形容词
比如平时在茶农口中经常听到
平丛、新丛、高丛、老丛、野丛的说法
岩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梅占、水仙
一般会在其品种名称前面加高丛或老丛
它们属于小乔木和半乔木型茶树
主干粗大、枝干较多且挺拔
最终生长高度可以达到三、四米以上
而“平丛、新丛、野丛”一般对茶树品种
以及树型类别没有严格的指定
它更多是指茶树生长管理的一种方式
不过植株高大主干直立的乔木型茶树
它不符合“丛”字密集生长的定义
所以我们不能用“丛”来描述
(二)
什么是平丛、新丛、高丛、老丛、野丛?
“平丛”是指一条一条修剪平整的茶园
采茶一般是用机械进行收割
“新丛”指茶树刚脱离修剪的方式不久
或者是引进的新品种且树龄较小
“高丛”是茶树采用留高不修剪的管理方法
多指一些非灌木型的茶树品种
且树龄一般在三四十年的壮年期
“老丛”的“老”字定义具有相对性
判定时要看我们以什么作为参照
一般是以茶树品种的生命周期为参照
比如水仙寿命可以达到一百二十年以上
我国传统纪年法中一甲子为六十年
表示一个完整的循环周期
人们活到六十岁后才称老人
所以六十年以上的称老丛才算合理
超过百年的可以叫百年老丛
“野丛”则指一些不知名的茶树品种
或者山里无人管理的野生茶树
(三)
老树跟老丛有什么区别?
首先肯定都要满足树龄较老的前提条件
我们在茶树种植和茶园管理上
有一种称“留高”或“留丛”的方式
就是茶树种下去后不会对其进行修剪
包括定型修剪、轻重修剪以及台刈(yì)
而是完全任凭茶树自由生长
这样在达到一定年龄后就可以叫“老丛”
若是经过修剪的茶树且树龄又老
我们就可以称之为“老树”
所以是老丛一般都是老树
是老树但不一定是老丛
(四)
丛味是什么?
岩茶的丛味并不止一种风格
也不是人们额外添加进去的
它是茶树经过几十上百年的生长不息
吸收日月精华土地养分形成的内质积淀
其根系发达、主干老练沉稳
整体呈现出浓烈的木质感
叶片吸取这些内质营养物长开成熟
再经过岩茶特有的制作工艺加工后
茶汤滋味展现出厚重浓郁的特点
舌根以及喉咙处的木质感弥漫不散
就像一种陈年香木经过提炼转化
带来的一种最本质又独特的风味
能让我们口齿生津、回味无穷
(五)
丛味有没有标准?
茶树品种繁多、各家制茶工艺风格不一
再加上人们味觉感知有别
所以丛味自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
人们经常讨论的丛味风格
包括花香丛、青苔味、粽叶香、木质香等
比如老树肉桂、老丛水梅占、老丛水仙
这些既是茶叶滋味的具象化体现
也是人们主观意识下的味觉描述
然后在日常品饮过程中相互交流传播
长此以往大家便约定俗成似的
形成了对丛味的这些表述形容
茶友们对丛味的理解本来就各不相同
只要这种滋味能带给你舒服愉悦的感觉
我们没有必要纠结到底用哪些植物特征
来具体形容它是什么香什么味
(六)
有丛味就是好喝的茶吗?
只要茶树树龄足够老
在茶叶经过浸泡后内质物都会析出
所谓的丛味感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来
不过这并不能决定一泡茶好不好喝
除了原料我们还要考虑制茶工艺水平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繁复
任何一个环节不到位
都会影响茶汤滋味的最终呈现
比如萎凋、做青走水不透
茶叶滋味就会又苦又涩
发酵不足、杀青不熟茶叶就会出现夹生
焙火温度把控不好
茶叶又会焙不透或者吃火出现焦糊味
这些不仅使内质物得不到充分的提炼转化
还会破坏和削弱茶叶原有的丛味特征
甚至直接毁掉一批上好的原料
又谈何好喝呢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北宋·苏轼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