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平日里都有过这样的困惑
相同的一个茶
别人冲泡出来非常惊艳好喝
换成自己泡出来却十分失望
于是产生各种猜想和怀疑
甚至有人还认为买的茶叶被商家调包了
其实在茶叶这个充满变化的世界
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亦是必然的存在
这个矛盾的出现有主观跟客观两方面因素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茶树也一样
一方水土培育一方茶树
我国有众多茶叶产区
不同地区的茶树适合哪种工艺发源哪类茶
智慧的古人早已帮我们“分配”清楚了
【客观因素】
众所周知茶叶遇水则活
如今市面上也出现了很多
源自于不同茶产区生产的瓶装“泡茶水”
而这种现象背后的逻辑
就是用当地的水冲泡当地的茶最合适
不同地区的水的特质不一样
包括“金属离子、PH值”等
水中的金属离子容易与茶多酚发生反应
影响茶叶的汤色和滋味
不同地区的水的软硬度也不一样
比如水中“钙、镁离子”含量不同
直接影响茶叶内质成份的溶解度
而当地的茶树生长跟当地的水源
它们处于相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环境
彼此之间存在某种天然的契合度
在冲泡时对茶叶内质的溶解析出
就会更加协调和突出
所以泡茶时选用哪种水就显得尤为重要
平日没有条件或不方便使用茶产区的水
我们可以选择矿泉水或者附近的山泉水
都要比家里的桶装水和自来水强
茶叶的保存方法也极为重要
虽然是同样的茶
可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保存条件和习惯
茶叶本身具有极强的吸附性
仓储环境需要十分的干燥、避光
不仅要密封且空间不能有任何异样的味道
否则茶叶出现杂味甚至受潮发霉变质
如此冲泡出来自然不会好喝
还有当下的气压、气温、空气湿度等
这里最关键的就是气压直接影响水的沸点
如果气压低烧水时水的沸点也低
就会导致水的温度不够
冲泡时茶叶无法充分的舒展开
对于其内质成分的析出提取不足
降低茶多酚和咖啡因等物质的溶解速率
而温度太高
又会加剧茶叶中香气物质的挥发
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茶叶冲泡时的表现
另外每一种茶都有自己比较合适的品饮期
比如同样一批绿茶
当季喝的时候你可能感觉十分鲜爽可口
可是你放了一年后再喝
自然不能要求它跟之前的鲜爽度一致
又比如同样的岩茶
刚焙完火跟存放了一年半载的
冲泡起来滋味也大有区别
不过这都是经时间带来的转化结果
每个时期茶叶都有它当下特殊的韵味
甚至会转化出一些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这也正是茶叶有众多可玩性的体现
所以我们不必去纠结于单次的滋味感觉
【主观因素】
毋庸置疑泡茶是一门技术
关于什么时候注水、何时出汤
这不仅需要我们有足够多的冲泡经验
还要对面前的茶叶有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包括茶叶类型、制作工艺等
如此才能得心应手的冲泡出茶叶最佳滋味
泡茶核心三要素
“投茶量”、“注水量”、“浸泡时长”
以武夷岩茶散茶为例
110毫升盖碗投8克茶称为黄金茶水比
第一次注水时由于茶叶条索紧结
茶叶与水的接触面积较小
其物质的溶解析出稍慢
所以我们一般等待十秒左右后出汤
第二三次注水时茶叶已有所苏醒和舒展
所以此时浸泡五至八秒即可出汤
浸泡时长关系着茶汤浓度的深浅
这也直接影响其滋味的苦涩程度
而茶叶作为植物自身内质含量有限
对于后续的每一次注水
我们都应在前一次基础上增加浸泡时长
这样才能保证茶汤滋味的丰富度
具体则需根据自身口味习惯适当调节
冲泡手法也会影响茶叶滋味的表现
如低冲高冲、快冲慢冲、旋冲、定点冲等
泡茶的本质在于茶叶与水相遇交融
这些手法对此最为主要的影响
实则是叶片与水接触时的速度快慢
和相互间接触面积的多少
以及水温高低的变化和物质溶解的强弱
从而影响茶汤的颜色和滋味
这些微弱的变化就是考验泡茶者
对当下茶叶状态的感知力和把控力
所以不同的人泡茶就会展现不同的风格
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技巧
既需要我们亲力亲为多去尝试
也需要多试喝别人冲泡时的滋味表现
拥有丰富的经验后
才能懂得不同冲泡手法要如何正确出汤
另外茶具器皿的选择也会有影响
不同的茶都有各自适合的容器
有人用盖碗、有人用壶或者保温杯
盖碗有形状不同、壶又有泥料差别
别人用壶泡来很好喝、你又只会用盖碗
诸如此类、多不胜数
是不是感觉好复杂、好头疼
别想了
你就用自己最喜欢的、最擅长的器具
别忘了,心情愉悦
才是所有后续动作的基础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