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有意向与攀成德建立合作关系,请点击👉业务合作通道,让我们更快速了解您的需求与期望!
标准一词由来已久,古人云“无以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即代表着群体需要遵守的规则,既是道德标准,也是行为标准。而延伸到更大的群体,内部关系、内外部关系也更为复杂,从社会学的符号互动论来看,没有构建共同意义的“符号”、群体间交往没有形成共识,就无法形成情境,更遑论从事其他生产、交换活动;而企业作为生产集体,同样需要在内外部情境下构建起一种基础的共识,以此来保证责权利的边界,形成合理有效互动。
企业管理标准化其实是一套系列名词的构成。拆解来看涉及到企业管理、标准或管理标准以及标准化的问题。当前我国建筑企业大部分已经形成共识:整个建筑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企业竞争已然演变成全方位的竞争。细分业务、区域、模式的优化是练外功,而如何实现降本增效则需建筑企业练好内功。我国建筑业已经从“人口红利”转向“管理红利”时代,系统提升管理水平,练好内功,是建筑企业不可忽视的发展关键。
建筑产品和技术的标准化已经在行业形成文本,并得到广泛的认可,而管理的标准化在建筑行业被认可的程度却需要提高。具体来看,企业管理是指一系列针对企业资源(人力、财务、资产、信息等)的活动(包含规划、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以有效率且有效用的方式达成企业目标的行为称为企业管理;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对重复性的事物、行为、概念等经协商一致后进行统一,统一后被共同、重复使用的内容称为标准;而标准化则是一个过程,通过制定、发(颁)布、实施、监督、改善标准,以获得最佳秩序与效果。企业管理标准化涉及的是企业内部群体形成共识并固化,形成集体的行为准则。从书面化的概念解释,即是在企业内部,经企业全员共同参与,对各项工作制定科学的、统一的规范,使得对企业资源进行规划、组织、控制、决策等行为时,能最有效的达成企业的目标。
企业管理标准化涵盖了六大特性:(1)全员性,全员参与制定并且执行;(2)有效性,标准的推动应该切实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并提升运行效率,完成工作;(3)规范性,标准具有规范性,用以指导和约束个体行为;(4)复制性,标准的存在极大程度上要减少个体决策所带来的随意性,形成统一成果;(5)简单性,标准的“标准”必须是能够简化管理和作业,降低工作难度;(6)动态性,没有绝对完美的标准,市场在变,管理技术也在升级,企业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必须不断改进,否则标准也会成为束缚。
我们已经认识到标准、企业管理以及企业管理标准化的内涵及其“书面意义”上的重要性,然而,和企业纸上谈“标准化管理”的必要性如同和年轻人说要好好学习,正确,但是过于宏大过于模糊。大部分企业虽然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但却不一定认可标准化管理的适用性和可行性:建筑产品是特殊的、复杂的,建筑产品的生产模式、客户的选择、区域的布局都具有其特殊性,难以实现标准化;经营问题、生存问题是企业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练好“外功”才是第一要务,标准化管理的要求可以“适当”排后……这些都是建筑企业对于标准化管理认识的误区。事实上,个体经验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试错成本,使得越是复杂的生产越是需要标准,越是生存压力大的企业越是需要标准,企业生存的压力应当转化为推进管理提升的动力。
从建筑业和建筑产品的特性来说,建筑企业确实也需要标准化的管理。不夸张地说,几乎没有比建筑产品更大的产品,其要求的资源投入、分工配合比一般性的产品生产要高得多。建筑产品的宏大复杂,在企业经营降本增效的目标追求下,技术和管理专业化、精细化要求显著提升。产品的复杂、分工的细化使得合作的接口更多、合作难度增加;同时“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生产环节分工,不仅是为了高效率,更为了互相约束。每个环节的目的并不一样,利益也不一样。因此才有标准的产生,用标准约束彼此,才有更好的产品出现,参与市场竞争。
从100多年前泰勒提出管理科学化和标准化,到现代工业企业实现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大到航天配件、小到USB接口,我们已经从观感上意识到标准的存在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和沟通交换的效率,具体到企业管理行为,推进标准化又有哪些价值呢?或者说建筑企业为什么要推进管理标准化建设?笔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
▌1. 推进规范
如前文所说,建筑企业的产品是大的、复杂的,可能从事其中生产的每一个人对于产品的生产过程、最终形成的效果的理解和认知都不一样。那么究竟是听谁的呢?谁说得对呢?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前提是制度清晰、有章可依,在推进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在企业内部上下构建起遵守规则、依章办事的风气。而不是今天听这个的、明天听那个的,今天这样做,明天那样做。一个反复变更的企业是没有信誉的,哪怕仅仅是一个内部管理小小的细节,可能也会决定企业在争取市场时的成败。毕竟市场千变万化,企业所能把握的往往只有自身。
▌2. 提升品质
标准化是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产品质量合格就是产品达到标准的要求。因为产品是按照标准组织生产的,企业产品质量的高低,便首先决定于标准水平的高低。技术标准体系不仅规定了产品技术性能、规格型号、检验方法,还对所有原材料、配套零件、包装贮运等方面作出了要求。只有严格按所有各方标准组织生产、质量检验、包装贮运才能保证最终产品的质量。因此企业生产的内部质量管理活动,是保障和提高产品品质的强大动力。一个建筑企业的产品可能不是行业内最顶尖的,但在推进标准化后,将极大减少乃至消灭劣质产品的存在。
▌3. 提升效率
建筑企业推进标准化工作,提升效率既是过程、也是目的。标准化必然要梳理现有的管理体系,以精简高效为目标来设定标准依据。通过最优最简法则,形成内部制度成果,让每一个人,哪怕是新进入的员工都可以明确的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到,而不是依靠经验的传授和个人的摸索,个人学习和试错成本降低,企业的运行效率也会大大提升,直接的体现就是管理费用的降低。
▌4. 控制风险
中国企业管理的“人治”特征固然和地域文化相关。但是,在今天这个时代,在“社会规则”与“人性道义”时常产生矛盾的情况下,欧美企业的“法制化”管理仍然是一个趋势。
制度化的建立,包括管理流程的优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与运作效率,防范经营风险的重要举措。同时,具象而言,建筑企业尤其在施工过程中面临着众多风险,最直观最重要的就是推进安全生产标准的落实,一个小小的安全帽,什么规格、什么标准,可能也会成为一个关键的风险。
▌5. 技术储备
标准化有利于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新技术成果要成为产品转化为生产力,通常需要借助标准化的手段,标准化是不断地、有组织地对新科技成果和经验的总结、鉴定和推广,促进科技成果有偿的转让,通过标准把科学技术的成果制定成具体的有法律约束力的标准。而所谓标准化管理的动态性就是这种技术和经验成果的总结、提升、固化、推广的反复循环。
本文作者田瑶,来自上海攀成德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文章所列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攀成德立场。
本文首发于建筑前沿,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文章下方留言。
您还想看什么类型的文章,欢迎在文章下方留言,或者私信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