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国船舶工业乘风破浪、跨越发展的75年。在党中央领导下,几代船舶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搏击市场,把握战略机遇,跟随经济周期顺势发展,相继在高难度、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上取得重大突破,彰显了强大的发展韧性和蓬勃生机。
作为新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史上一支重要的设计力量,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与船舶工业发展密不可分。从成立之初的小设计室成长为大型国家综合甲级设计院,从船厂的改造扩建到国内外大型造船基地规划设计建设;从单一从事设计工作发展为能开展工程总承包的工程公司,不断更新和改造现代化造船基础设施,助力中国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转型升级。中船九院70多年栉风沐雨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船舶工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辉煌历史。
从学习模仿
到自主自立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主要船厂仅有20余家,职工不足2万人,修船坞仅有8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基础力量十分薄弱。党中央高度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毛泽东同志在1953年2月21日作出重要指示:“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在这样的背景下,1953年5月23日从各单位抽调干部、技术人员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二设计分局船舶设计室,即中船九院的前身,初步建立了工种齐全的中国船舶工业工程建设最早的专业设计队伍。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从走向市场
到转模升级
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国家的发展重点向经济建设转移。邓小平同志在1977年年底作出“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促使中国造船界解放思想,开始探索船舶工业改革开放之路,船舶工业建设也据此进行了重大调整。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1979年~1991年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更新造船理念,船舶出口进入国际市场,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在此期间,中国船舶总公司着手对沪东造船厂、广州造船厂、上海造船厂、大连造船厂、江南造船厂、中华造船厂和武昌造船厂等造船厂在综合造船能力上进行了改造。一批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采用,大大提高了各厂的造船能力,为造船大型化夯实了基础。其中较为典型的是沪东造船厂,除对老区进行技术改造外,还建设了新的造船区,并将船台滑道扩建为4万吨级,实际能建造6万吨级船舶。1985年,国家批准了大连造船厂扩建香炉礁区的建设方案,1990年成立了大连造船新厂,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工艺装备,并规划建设20万吨级船坞。该厂成为当时国内最大的船舶总装厂。在此期间,中华造船厂、山海关船厂、新河船厂、新港船厂、文冲船厂也进行了技术改造,建成了一批船坞、船台和配套设施。通过十多年改造,中国船舶工业综合造船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初步具备了建造大型出口船舶的能力,2.7万吨散货船、6.9万吨化学品/成品油船、11.8万吨穿梭油船、2700TEU集装箱船等相继完工,出口到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创了我国船舶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新局面。
1992年~2000年是转换造船模式,筹建大型现代总装化造船基地,进入大型化、总装化的发展转型阶段。为进一步提高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主要船企在船舶大型化、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进行了技术改造。在此期间,中国船舶总公司竣工投产的新建万吨级造船坞共9座,改造船坞5座,新增造船能力约200万载重吨。在这期间,中国船舶工业走“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之路,认真学习先进造船模式,从1990年起推行“转换造船模式、缩短造船周期”,至1996年主要船企转模基本到位,初步建立起区域造船的现代造船模式,为发展大型船舶和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生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筹建现代总装化造船新厂,南通中远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于1999年1月投产,30万吨级船坞投入使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1999年10月18日开工建设。这两个大型造船新厂的建设掀开了我国新一轮建设大规模造船基础设施的序幕。通过八年的技术改造和大型总装化造船基地的筹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造船能力由1991年的150万载重吨提高到1995年的25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位居世界第三。至1999年,全国3000载重吨级以上的船坞已达114座,坞容量达436万载重吨,坞容系数为9%,达到国际坞容系数的平均水平。
从跨越发展
到做大做强
进入新世纪,国际航运业迅猛发展,市场需求旺盛,这给船舶工业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中国船舶工业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新世纪初开始,中国陆续兴建了一批大型现代总装化造船基地,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湾、长三角及珠三角地区。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2个30万吨级船坞及相应设施竣工投产,接着上船崇明造船基地、青岛海西湾造船基地、中船长兴造船基地、中船广州龙穴造船基地、中远舟山、中远大连、舟山金海湾、中海江苏、扬州大洋等一批大型修造船基地相继建成投产。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老厂也进行了大规模总装化扩建改造。经过近十年大规模建设,中国造修船基础设施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至2008年,我国已建成和在建5万吨级以上造船设施造船能力达到6000多万载重吨。5万吨级以上船坞船台数量达134座,其中30万吨级船坞31座。船坞、船台、厂房设施及大型造船起重设备设计建设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无论技术含量还是建设速度、建设规模已接近和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中国船舶工业抓住历史机遇,实现了各项造船指标的跨越式发展。2008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3000万载重吨大关,达3041万载重吨,三大造船指标已超越日本,仅次于韩国,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已成为世界造船大国。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海洋强国建设,围绕海洋事业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中船九院在中国船舶集团奋力建设世界一流船舶集团进程中,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助力中国船舶工业在规模、数量和质量上取得新的历史性突破,在高端技术船舶制造方面取得新的跨越。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三大船企——江南造船、沪东中华、外高桥造船齐头并进摘取世界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中船九院勇当“急先锋”,提前参与部署重要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和能级提升工程。2020年6月19日,中船九院负责设计和项目管理的亚洲最长大型邮轮专用船坞——外高桥造船2号船坞接长改造项目完工交付;2021年1月4日,被列为国家发改委重大建设项目的中国船舶长兴造船基地二期工程正式开建。同时,中船九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聚焦主责主业,围绕船海行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在工程建设领域探索、实践、应用。在大连造船,针对船厂钢板库区行业“痛点”和工艺要求,研发应用船舶行业首台套智能仓储与物流管理系统。在外高桥造船、广船国际,精心设计薄板智能生产线车间,满足豪华邮轮、豪华客滚船及特种船舶等高附加值船舶建造需求。在广东珠海,设计建设了世界级深水油气田开发设施总装场地,助力我国深水超大型导管架平台建造能力达到世界一流。在天津滨海,规划设计的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已经投产,并在智能制造平面分段生产线总承包项目中取得了众多首创性的突破。在山东济宁,按照“绿色造船、造绿色船”的理念,中船九院设计建设国内首个内河标准化、智能化、绿色化船舶制造基地。
新时代新十年,中船九院结合船企实际需求,发挥在船舶行业总体规划、大型装备、系统集成等多专业的综合优势,利用船厂规划设计领域核心技术、数据积累优势,形成以“领域知识+工业数据+模型算法”为驱动的设计与运维服务新模式,为船厂解决基础设施设计与运维、大型装备智能诊断和维护、绿色环保评估与节能等面向工业互联网特定场景的实际“痛点”问题,实现了智能工厂数字化服务平台产品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渐强的重要“蜕变”。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逐渐迈入快速发展期,中船九院以新技术作为实现新一轮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坚定不移走数智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之路,不断提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价值创造力和产业链带动效应,持续助力船海行业实现新一轮转型升级。
新时代新十年,中船九院依托中国船舶集团整体实力和市场影响力,以及自身的综合技术能力,全面开启了“一带一路”觅机遇、“借船出海”拓市场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单纯的设计施工、项目管理到技术、标准和管理输出的里程碑式“蜕变”,将中国船舶技术、中国船舶制造、中国船舶方案等全方位服务推向海外市场,相继完成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埃及、沙特阿拉伯、加纳、阿尔及利亚、俄罗斯、孟加拉国、泰国等一系列海外船厂改扩建项目。2015年5月,中船九院承接的埃及亚历山大船厂改扩建工程顺利竣工交付,该项目首次采用中国的规范进行设计和建造,成功打造了迄今为止非洲地区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船舶企业。2018年4月,中船九院相继中标俄罗斯项目设计咨询及设备总承包业务,首创设计和研制用于极寒地区的倒T型坞门和中间坞门,使得极寒地区船坞在极端工况下仍能正常进出船舶变成了可能,其防冰冻能力、初稳定高度、操作便利性、破舱不沉性等技术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2020年3月,中船九院设计并负责全外资海外项目EPMC管理的马来西亚MMHE 3号船坞项目竣工交付,在向国际工程公司转型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2021年12月,中船九院高质量完成世界规模最大的“超级船厂”——沙特大型造修船及海工基地设计咨询项目,首次为联合投资方提供总体规划、初步设计、工程概算及EPC招标技术文件编制等全方位服务。2023年5月,中船九院总承包的非洲又一大型船厂改扩建项目竣工交付,该项目实现了设计、采购、货运、施工的全面高质量管理,得到了业主方的高度赞誉。
时间是开拓者前行的刻度,也是奋斗者筑梦的见证,中国船舶工业75年的发展,是几代船舶人栉风沐雨、砥砺奋进、风华高歌的75年。展望未来,站在新的奋斗时间轴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中船九院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中国船舶集团“1234”高质量发展方略,围绕中船九院“三+二”战略布局和“两个坚持”发展战略的高质量落地,砥砺奋进、恒积跬步,自信自立、守正创新,为中国船舶工业实现新的高质量发展谱写更加浓墨重彩的崭新篇章。
推 荐
《中国船舶报》深度阅读
《从跟跑到领跑 船舶工业工程建设书写壮丽史诗——中国船舶集团中船九院助力中国船舶工业实现跨越式转型升级》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版权及免责声明:
1. 凡《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原创内容,未经本报许可,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对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进行修改、使用、转载、发表。已经本报授权使用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如有,不得违反该作品限制声明,且需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注明“来源:《中国船舶报》或《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以及作者名称”。如违反上述声明,本报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 凡本微信号发布注明来源的转载稿件或翻译稿件,转载或翻译目的在于传递及交流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报赞同文章观点,亦不对文章真实性、数据科学性等负责。如有单位或个人对本报转载或翻译稿件的上述内容存在质疑,请直接联系原著作权机构或个人。
3. 如因文章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微信号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