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育提质增效将欢乐课间还给学生 | 关注

教育   2024-11-28 08:41   北京  


民小编说

课间休息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等,但现在仍有个别学校存在“课间圈养”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敢”“不能”“不懂”“不会”和“不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守教育本心、运用教育智慧,将安全、欢乐的课间真正还给学生。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双减”政策的落实,各地各校更加重视学生课间活动,以保障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2021年颁布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要求,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2024年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负面清单中提出,严禁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但是仍有个别学校存在“课间圈养”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不敢”“不能”“不懂”“不会”和“不为”,本文试沿着这五方面原因进行解析并提出教育提质增效的实践解决方案。



强化安全治理:

破解“课间圈养”背后的“不敢”


安全顾虑是“课间圈养”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学校和教师其实知道应该让学生在课间进行很好的休息与体育活动,但是中小学生活泼好动,在课间活动中难免面临着安全问题。有的学校和教师因为担心安全事故发生,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将学生“圈养”在教室里,少流动、少活动以尽量减少安全事故。但是与其因噎废食,不如加强安全源头治理,学校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保障课间活动安全。


一是制定明确的课间活动纪律并教育督促学生遵守纪律。学校要细致明确地制定课间活动相关纪律,纪律要制定到行为层面,明确指出在楼梯、高层走廊等场所的危险行为。有了纪律后,还要日常进行纪律教育并严格执行纪律,可设置“学生课间纪律监督员”,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


二是养成学生安全活动的好习惯。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形成安全活动的良好行为习惯,如走楼梯时不推搡、楼道内不快跑、不曲线跑动、不背向行走、不急转弯和急转身、不横穿跑道、不错误使用体育设施、不打闹等,通过规范学生行为,久而久之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


三是开发和实施安全有效的课间活动。出现安全问题的课间活动往往源于活动方式中的安全隐患,而既安全又能实现有效休息与锻炼的课间活动内容和方式很多,学校应组织教师不断开发安全、有趣、有效的课间活动,如护眼、健身、益智、劳体赏美、娱心等多种活动类型。


四是优化课间活动的安全环境。学校要从安全的角度严格检查楼梯台阶、走廊护栏、楼道扶手、窗户窗台、楼道拐角、地面破损、光暗地点、狭窄和常有水渍之处等,最大限度优化课间活动的环境,还要在重点地区设置安全警示、安全标语、监控摄像头等,课间活动时可以安排教师和学生维护课间活动秩序。



优化时空设计:

破解“课间圈养”背后的“不能”


时空限制是“课间圈养”现象背后的现实问题。随着时代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过去出教室门就上操场的情景越来越少,在短短的课间十分钟内如厕之后再下楼到操场去运动已经变得越来越不现实。有教师反映:“课间学生可能刚到操场不久就得回教室,迟到的孩子在座位上气喘吁吁也会影响下节课的学习。”这也是学生难以走出教室到户外活动的重要原因。学校可以通过优化时间和空间设计解决这个问题。


一是组织1—2层教室的学生到操场和空地上进行活动。学校可以在校园空地绘制如“跳房子”“绳梯”“攻城”“闯关”“立定跳远尺码格”等各种运动游戏的图形,在墙上设置“沙包投靶”“沙包投兜”“篮球投筐”“排球垫球靶”“足球射门九宫格”“纵跳摸高尺码格”,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设置“横向攀岩墙”等,引导1—2层教室的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户外运动。同时,通过楼层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有更多户外活动的机会。


二是组织3层及以上教室的学生在相应楼层的走廊和教室进行活动。楼道宽阔的学校也可以在地面绘制运动游戏的图形,在走廊和教室的墙上挂置飞镖等器材,但要避免可能引起较大震动的动作。当然,还要开发室内的体育锻炼活动与娱乐活动,丰富3层及以上教室学生的课间活动内容与形式。


三是根据学校场地和教学楼的具体情况,通过时间上的灵活安排解决“时空限制”问题。如果学校规模大、运动场地远,可以适当将课间延长至15分钟,还可以灵活设置“长短课间”。比如探索“长短课与大小课间穿插”:长课配大课间,短课配小课间,长短课穿插进行,既能让教学时间安排更符合学科教学规律,又能保证课间休息与活动锻炼的充分和灵活。



转变错误认知:

破解“课间圈养”背后的“不懂”


错误认知是“课间圈养”现象背后的认识问题,主要是“不懂运动科学”。目前,有些教师、学生和家长仍然认为:取消课间活动问题不大,节省出来的时间还能多看几页书、多做几道题。殊不知,争分夺秒把课间也当作可利用的学习时间,从学习效果看很可能得不偿失,甚至可能损害学生身心健康。学校要引导教师、学生和家长认识到课间活动的重要性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形成“运动促进学习”的共识,让学生的校园生活张弛有度。


一是形成“运动可以塑造更聪明的大脑”的科学认知。要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教师、学生和家长知晓运动与大脑开发之间的关系,如运动促进神经元的产生和联结,每次肌肉收缩或放松都会释放出一种蛋白质(IGF-1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进入大脑后会衍生出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促使大脑神经元开始生长、结合并以新方式彼此联系,从而塑造更复杂的大脑;运动可以使额叶体积增大,强化大脑“执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塑造更有效率的大脑;2个月的抛球练习就会让掌管记忆的海马区体积增大,塑造更擅长记忆的大脑;运动能提高影响注意力的神经传递素的基础水平,塑造专注力更强的大脑;运动时大脑会产生多巴胺、血清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塑造更快乐和积极向上的大脑。


二是形成“全脑教育”的科学认知。要使教师、学生和家长了解左脑和右脑其实有分工又有协作,知识学习和音体美劳学习既各自发展,又互相促进、相辅相成(见图表1)。课间十分钟虽短,却能有效促进左脑和右脑平衡全面发展,是全人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是形成“8-1≥8”的共识。这是清华大学校园里流行的一个公式,意思是在每天8小时的文化课学习时间中拿出1小时进行体育锻炼,学习效率和效果会大于8小时全部用来进行文化课学习。如果人的大脑总是在学习,得不到休息,那么学习效率就会变低,甚至可能产生厌学情绪。进行体育活动就是要让大脑得到休息,这也是课间十分钟为什么要运动而不要做作业的脑科学基础。



丰富活动内容:

破解“课间圈养”背后的“不会”


有时,“课间圈养”是因为学校教师缺乏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课间活动内容的了解,也缺乏对方式方法的创新,这就是“不会”。其实适合课间活动的内容很多,从大类讲,有体育活动、美育活动、保健活动、劳动教育活动、益智活动、健心活动等,而体育活动又可以进一步分为操场活动、楼道活动和教室活动等(见图表2)。



目前,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操场活动了解和运用较充分,而实际上在楼道和教室里也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见图表3)。室内运动的基本特点是:(1)小器具和无器具的;(2)少有身体躯干位移的;(3)动作幅度较小的;(4)目的明确和锻炼针对性强的;(5)短小精悍但有基本运动负荷和锻炼效果的;(6)主要是坐在座位上或站在座位旁的;(7)主要是集体进行的;(8)多数是配有音乐的;(9)注重竞赛性的;(10)崇尚文化性和民族性的。



在室内活动方面,有许多学校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与实践,如在每层走廊的置物架上摆放各种益智类玩具,教室和楼道墙壁上贴有益视图片,有的学校在教室里开展掰手腕“大力士擂台赛”、桌面抛接沙包比赛等,学生可以分组活动,在室内也能得到充分的锻炼与休息。



完善制度保障:

破解“课间圈养”背后的“不为”


固然,“课间圈养”背后的安全问题、场地问题、时间问题、方法问题等都是客观存在的,从表面上看是学校不敢或者不愿意担责所致,但实际上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需要进一步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为破解“课间圈养”营造更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制度管课间。要靠制度管住“不作为”,建立保障课间活动和督导的相关制度,切实保障课间活动正常进行。二是“双减”促课间。将课间活动作为“双减”的重要一环、作为一个突破口,通过强化课间活动、提升课间活动质量进一步落实“双减”。三是安全保课间。要把课间活动安全当作一项系统工程认真对待,必须依托科学的锻炼内容和安全措施的落实与保障,让课间活动安全有效开展。四是创新优课间。要以创新为动力打破“课间圈养”背后“不敢”“不能”“不懂”“不会”的僵局。五是“五育”融课间。以“五育”并举为引领,将德智体美劳以及健康教育、安全教育、心理教育、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科技教育、家政教育等融入课间活动,将课间活动变成跨学科综合教育的新阵地。


课间休息有利于学生调节情绪、放松身心、增强体质和防控近视等,教育工作者应该坚守教育本心、运用教育智慧,将安全、欢乐的课间真正还给学生,让课间改革不是“一阵风”,而是“一路春风”。

(作者周琳系湖南湘江新区虹桥小学党总支书记、数学特级教师;龙克威系湖南湘江新区虹桥小学体育教师、湖南湘江新区体育教研员;毛振明系郑州大学体育学院特聘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20期,原标题为《用教育提质增效将欢乐课间还给学生—谈“课间圈养”的原因与实践解决方案》
文章作者| 周琳 龙克威 毛振明
封图来源|《中国教育报》通讯员 罗京来 摄
责任编辑|邢星
微信编辑|贾舒婷

推荐阅读

听得到3种声音,看得到3个细节,说得到3重境界,便有了一堂好课|支招
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创新 | 卷首
“探路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主题内容征集活动开始啦!邀您共赴未来之约~
让教育充盈书香,让书香浸润校园,让读书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阅”享校园

欢迎订阅

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人民教育
《人民教育》杂志官方订阅号。《人民教育》是教育部主管、中国教育报刊社主办的全国性教育主流媒体,拥有73年历史。定位“思想高地、行动智库”,宣传解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引导社会教育观念,提供专业解决方案,推动教育现代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