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突出校园足球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本刊第13-14期开设“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专题”,邀请专家解读校园足球的发展历程和未来方向,并刊发区域校园足球发展的典型经验。本期继续刊发专题的下半部分。
作为校园足球推广普及的主体力量,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价值功能决定着特色学校的本质属性与发展方向,规制着特色学校建设的内容与方式。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上,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应以价值导向凸显育人目标,以推广普及强化育人过程,以专项发展提升培养质量,同时从推进机制优化、强化价值引领、加快资源共享3个维度统筹规划,不断提升特色学校建设质量。一起来看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邱林的阐述——
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是推广普及校园足球的主体力量。自2015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以来,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推进特色学校的健康持续发展,截至2024年7月,教育部已遴选认定38514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在推进学校体育改革、提升素质教育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近年来,部分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创建出现了价值功能定位的潜在偏差,“重申报、轻建设”等内涵缺失问题日益显现。为此,2024年2月,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实施意见》),对进一步明确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价值功能与建设质量提出了改革要求。作为新时代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发展的建设纲领与行动指南,《实施意见》在推广普及、足球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为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内涵式发展校准了改革方向。基于此,本文通过阐述《实施意见》的改革理念,寻绎新发展阶段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价值功能与建设路向,以期为广大校园足球一线工作者提供一定参考。
校园足球价值功能的历史回溯
明确校园足球价值功能是特色学校树立正确发展理念、提升建设质量的核心问题,决定着特色学校的本质属性与发展方向,规制着特色学校建设的内容与方式。校园足球的国家战略定位和政府主导的特征决定了其“政策先行”的发展模式,顶层政策的系统性设计对校园足球的价值功能定位进行了全面阐释,也成为特色学校发展的基本遵循。
校园足球活动开展至今,历经布局定点、全面普及、提质增效3个发展阶段,价值功能主要涉及3个主体政策,不同阶段对政策目标的阐释也不尽相同(见表1)。2009年,基于足球后备人才数量匮乏、培养体系上下贯通不畅,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提出“在全国大中小学校广泛开展校园足球活动,普及足球知识和技能,形成以学校为依托、体教结合的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遴选131个校园足球布局城市、6326所校园足球定点学校,培养竞技足球后备人才2608人[1](见表2),校园足球成为夯实足球后备人才根基的重要举措,如何培养竞技足球后备人才成为校园足球的主要价值功能。但这种单一的竞技功能与学校体育的教育职能之间存在诸多不恰,目标定位尚未从服务后备人才培养的竞技功能中分化出来,校园足球的普及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有效体现,且在实际工作中“锦标主义下的功利足球”日益显现。据统计,2009—2015年间,每年开展校园足球比赛10万余场,参与学校5161所,基本为“一校一队”,实际上学生总体参与程度较低,部分定点学校尚未开展足球教学与课余训练,校园足球成为面向少数学生的运动[2]。
鉴于此,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5年经国务院批准,教育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五部门,重新成立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工作领导小组,并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提出“把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素质教育、引领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充分发挥足球育人功能,遵循人才培养和足球发展规律,大力普及足球运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校园足球价值功能实现从“培养全面发展、特长突出的足球后备人才”到“落实立德树人、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全面发展”的转变。然而,在实际发展中校园足球的教育属性与竞技属性被人为分割,且竞技属性在教育改革与迭代重塑过程中被逐步弱化,出现“不追求质量要求,只是单纯培养兴趣,让孩子玩玩而已”的价值取向,并衍生出足球操、足球舞、形式足球课等异化问题,目标定位呈现“易左易右的功能偏失”。为此,2024年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实施意见》立足新时代教育改革趋势,坚持体教融合基本原则,将“教育本位回归”与“竞技属性再塑”作为改革主线,通过“普及育人+专项提高”的复合型发展模式,全面重塑校园足球目标定位,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价值功能的潜在偏移
校园足球的价值功能是其教育属性在校园足球实践活动中满足主体需要的特定效应,能够形塑校园足球发展体系、规制群体成员价值选择、影响特色学校基本取向。然而,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过程中已出现价值功能潜在偏移,致使参与群体的目标导向与价值实现机理发生偏离,进而呈现出一系列偏移表征。
1. 育人功能有待充分显现
部分特色学校对足球育人功能的理解还停留在政策层面的概念认同,多表现为“标语多、行动少”,在此基调之下的“以球育人”也逐步衍化为形式和口号。(1)育人意识和能力不足。首先,部分足球教师育人观念淡薄,并未发挥足球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其次,未能正确认识和把握足球育人的内涵与实质,偏离了育人价值的教学实践诉求。(2)文化建设内涵缺失。全国1187所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调研数据显示,有96. 87%的学校开展足球主题文化活动,主要形式为摄影(81. 58%)、绘画(81. 75%)、征文(80. 89%)、演讲(50. 56%),[3] 但过于追求活动的外在形式而忽略了足球文化理念与教育价值,导致足球育人价值功能无法充分显现。
2. 推广普及未能全面实施
受应试教育功利化的负面影响,部分特色学校建设者对校园足球的功能价值认知仅局限于工具主义范畴,将竞技绩效作为衡量校园足球的“成绩窗口”,将足球代表队建设作为“中心任务”,进而导致足球普及推广价值旁落。伴随校园足球文化内涵和教育属性消减,弱化了特色学校普及育人的根本任务,遮蔽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体现。同时,消极比赛、默契球等“虚假足球”降低了社会群体对特色学校的价值认同,削弱了学校群体性参与行为。[4] 2019年全国校园足球调研数据显示,有30%的学校学生活动参与率不足20%。2020年,J省T县33所特色学校小学足球课开课率为75%,初中每周1节足球课仅为66%。[5]
3. 专项能力急需显著提升
一方面,传统足球教学理念异化了足球竞技本质属性,体育教师难以跳出以单一足球技术动作为中心的教学定式,足球课成为“动作模仿课”,足球运动项目的本质规律被逐步消解。这种“形式化的足球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足球竞技能力的发展,与特色学校引领新时代学校体育改革创新的价值功能南辕北辙。另一方面,校园足球培养竞技足球后备人才的功能价值未能形成共识,导致部分特色学校忽视学生专项技能提升,出现了“低水平重复现状”,归根结底就是没有掌握足球人才培养规律,没有深度理解足球运动的育人功能与育才价值的辩证统一。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价值功能的厘清再塑
当前,校园足球建设已步入“提质量、树品牌、重科学”的新阶段,并逐步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价值形态过渡。特色学校价值功能实现需要通过顶层设计重构特色学校价值客体并赋予其新的价值属性,以更好地满足特色学校价值主体需求。据此,《实施意见》为校园足球嵌入新时代学校体育价值索引,使其脱离“竞技本位”精英足球思路和“文化本位”应试教育理路的裹挟,推动特色学校重塑“足球育人”本位价值功能。
1. 以价值导向凸显育人目标
纵观足球发达国家青少年足球发展理念,如英国“机会均等”、法国“完善人格”、德国“快乐与质量并重”,[6] 均体现以满足青少年发展需求的教育价值导向。为此,《实施意见》确立以“立德树人”为价值导向的“全面发展”育人目标,要求特色学校回归足球课程育人的价值本源,充分发挥足球课堂教学在育人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将足球校本课程作为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情况和实际教学条件科学编制教材、教案,将足球知识和育人元素融入教学各环节,实现足球“知识+技能”的立德育人价值引领。
2. 以推广普及强化培育过程
培育过程是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培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中心环节,但特色学校建设者往往仅关注培育结果和质量而忽略校园足球的实践过程。特色学校作为校园足球育人主阵地,可通过广泛化、多样化、层次化的普及举措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以达成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首先,《实施意见》坚持以发展素质教育为价值引领,通过校园足球一体化课程实现足球教学范围的广泛覆盖。其次,不断优化课余足球活动形式,将足球运动纳入大课间、运动会,并作为学生每天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创造条件。最后,整合“兴趣小组+足球社团+俱乐部”的校园足球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足球运动需求,以此压实特色学校推动整体普及的工作责任,激发足球教学改革的内生动力。
3. 以专项发展提升培养质量
校园足球应秉持“育人与竞技协同”的发展理念。育人是校园足球的首要功能,其次是为竞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支撑,两者缺一不可。校园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不是自成体系的培养模式,需要走体教融合协同发展路径,《实施意见》鼓励特色学校积极参与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自主招生选拔和向各类运动队输送人才的“两翼功效”,有效厘清普及育人与专项提高的协同关系,避免特色学校普及与提高关系错位、足球教育功能与竞技属性冲突的矛盾。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建设路向
面对新发展阶段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时代需求,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需要深刻把握《实施意见》的内涵与要义,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机制优化—价值引领—资源共享”为路径指向稳步推进。
1. 推进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机制优化
为加快推动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规范发展,政府应充分发挥体制机制改革的主导优势,紧紧围绕权责调整、专项督导、教师激励3个重点问题,持续改进与优化特色学校建设机制。(1)构建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机制。《实施意见》中“加强组织领导”部分已对各部门在校园足球发展中的权责进行清晰划分,但在地方实际工作中仍需根据制度环境与实践条件变化,借助动态管理机制作出适应性调整。一是不断完善特色学校建设清单的“实施权限”和“行使依据”等要素,明晰各部门权责范围与时间进度,如明确地方财政部门制定特色学校专项经费支持方案。二是地方政府牵头成立校园足球工作专班,对特色学校建设权责清单中的重要问题定期召开专班会议,及时作出对应性调整以优化各部门职责体系。(2)健全特色学校督导机制。应将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考核纳入教育督导指标体系,形成“督政”“督学”“评估”三位一体的特色学校质量督导机制。(3)落实足球教师激励机制。专业师资力量是特色学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但长期以来足球教师受学科歧视影响,在职称评聘等方面仍难与其他教师享受同等待遇。为此,地方政府应坚决落实《实施意见》中的教师激励措施,将教师待遇与专业能力紧密结合,依据体育学科专有属性探究实行“足球教学实效+后备人才输送+足球竞赛成绩”多元化激励机制,为特色学校竞技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2. 强化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价值引领
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应立足现代化建设全局,将国家战略作为特色学校建设的逻辑基点与价值遵循,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提质赋能。(1)把握素质教育的战略取向。特色学校建设要立足素质教育,以追求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价值旨归,将校园足球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一是坚持素养导向,从“重智轻德”向“素养本位”跃迁,着力破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瘴痼疾,培养学生足球兴趣、强化足球运动技能。二是完善全面发展的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校园足球在“五育并举”教育格局中的独特育人价值,发展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形成正确价值观念。(2)坚持普及引领的战略指向。特色学校发展要主动契合国家提升足球人口的战略需求,发挥好在厚植体育强国基础中的普及引领作用。一是推动高质量普及,把5万所特色学校作为推广普及的重要基础,聚焦学校内涵建设与质量提升,着力解决好“一条龙”升学体系断层问题,从而塑造教育体系人才培养的“蓄水池”。二是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将校园足球作为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发挥特色学校的龙头作用,进一步带动校园篮球、校园排球改革发展,形成校园“三大球”发展的集聚效应,共同助力体育强国建设。(3)强化青少年健康促进导向。作为加快实施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场域,特色学校要以系统思维推进青少年健康促进体系。一是拓展健康教育“新载体”,将健康教育融入足球课程、训练竞赛等各环节,探索具有校园足球特色的健康教育实施路径,实现健康知识到健康素养的有效转化。二是建立家校社协同参与的青少年健康成长激励机制,与学生评奖评优相结合,鼓励学生在校内养成和保持健康行为,在校外践行健康生活方式,促进体育生活化进程,以满足学生对健康的多元化需求。
3. 加快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资源共享
在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发展背景下,特色学校作为校园足球跨界融合联动的重要载体,能够加快多元主体间教学、训练、竞赛、师资等优势资源要素全方位耦合,深入推进体教融合。(1)加快改革试验区建设。试验区要强化自身创新探索能力,统筹区域内特色学校、新型足球学校、体校、高校等协同创新,通过整合各类足球专业资源融汇,构建校园足球体教融合共同体。充分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深入推进专业力量与特色学校双主体作用,合力消解部门、行业、区域等壁垒,以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2)延伸学校服务面向。特色学校可依据建设条件与社会需求,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禀赋、足球与教育深度融合、培育转换衔接等优势,为区域体校、足球协会、职业梯队的运动员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机会和学习资源。同时,可以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加足球俱乐部、假期夏令营、课后托管服务等项目,从而破除生源匮乏、场地不足、师资薄弱等发展桎梏。(3)推进专业资源互通互用。一是鼓励特色学校按需设立专兼职足球教练员岗位,探索与体校、足球协会、俱乐部建立师资互聘互认制度,以多渠道扩充师资力量。同时,借助足球协会专业优势定期为区域内师资开展业务培训,加强“双师型”足球师资队伍建设。二是体育、教育部门联合统筹“校、区、市”三级校园足球赛事,积极融合社会足球等赛事资源,覆盖学校、俱乐部、协会等队伍,共同拟订赛事计划,完善足球竞赛体系,通过打造区域性体教融合品牌赛事,营造出学生参与、家长支持、社会关注的良好足球氛围。
(作者邱林,博士,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校园足球发展战略)
推荐阅读
欢迎订阅
①扫码订阅2024年《人民教育》杂志
②关注“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获取精彩内容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