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网络上充斥着大量关于个人成长的内容。
有人教你如何在早上6点无痛起床;有人分享如何一年读100本书、输出200篇文章的秘诀;还有人告诉你,如何在下班后的3小时内超越同龄人,月入10万。
大多数人在下班后其实已经精疲力尽,白天用尽所有时间和精力去应付老板和同事,下班后实在没有力气再去学习或进步。
鼓励成长本是好事,但当这种信息泛滥时,反而让人感到烦躁。
更多时候,我感到的是一种无力的愤怒。
这让我开始怀疑,我跟他们真的不是同一类人吗?
难道下班后累得想休息、放空,不是一个正常人应有的状态吗?
他们的光辉让我觉得,放松就是不思进取,休息就等于被时代抛弃。
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所谓的个人成长内容,真的能让我们的人生变得更好吗?
我曾经按照他们的方式努力过:读书、早起、自律,结果我的人生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
这让我意识到,过度倡导个人成长,本质上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它让我离目标越来越远,自己的价值感也随之下降。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网络上泛滥的个人成长内容可能带来的三大负面后果。
1. 加剧内心的匮乏感
首先,这些内容激发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
什么《29岁存款七位数是如何做到的》、《28岁一天打三份工》、《月入5万的一天》以及《这个视频将改变你的一生》这种内容。
第一次看到时,我也曾渴望成为那样充满能量的人,为了追寻他们的成功经验,我疯狂刷了这些视频,结果让我越来越感到焦虑和害怕。
之后,每当平台再推送这些内容时,我总是直接滑开或标记“不感兴趣”。
这些内容没有做错什么,但它们让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我看起来如此差劲?为什么我还没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
其实,我的焦虑并不是来自他们,而是源自我对自己的不满。
看到他们这些成功的例子,我会下意识地责怪自己:“我不够上进。”
最终,我意识到,这种追求个人成长的方式,只会加剧我的匮乏感。
而且,那些看似成功的人,他们所呈现出来的“精英人设”有多少是真实的呢?
今年年初,我在社交平台上刷到一个前同事的账号。
她分享职场晋升和个人成长经验,签名栏里赫然写着“30岁年薪百万的职场大女主”。
但事实上,我知道她30岁时的薪资,甚至连她宣称的四分之一都不到。
这让我更加怀疑:这些网上的“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背后,有多少是“精心包装”的呢?
如果我们因为这些人的言论加剧了自己的匮乏感,最终只会适得其反。
人生的真正成长,并不是要与他人竞争、超越别人,而是要正视自己,认可自己。
2. 成长标准的单一化
过度推送个人成长的内容,带来了第二个负面后果:它让我们越来越把成长看作是单一的、扁平化的目标,而忽略了个体差异。
“早上6点起床是成长,9点起床就是堕落;下班后读书是成长,和朋友出去玩是罪恶;把爱好变现是成长,只是当做兴趣就是浪费;年入百万是成功,月入3000则代表不思进取。”
这种“结果导向”的成长标准,给我们设定了一个统一的模板,而当我们没有按照这个模板生活时,便觉得自己在“不进步”,甚至是“失败”。
但现实中,每个人的节奏和方式都是不同的。
我可能早上起不来,但我依然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到了最好;我可能不能一天做三份工作,但我保证我的这份工作做得很好。
我的成长方式与别人不同,且不需要与别人比较。
成长不应该只有一种唯一的标准,而是多样化、个性化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我们可以在自己的方式中找到真正的成长,而不是被外界的标准所绑架。
3. 被“假忙”困住
过度强调个人成长的第三个负面后果是:
它让我们容易陷入“假忙”的状态,忽略了真正需要的成长。
前几天,我遇到了一位朋友,他拥有稳定的婚姻和不错的收入,但最近几个月,他总是焦虑不安,晚上经常失眠。
原来,他最近在疯狂学习英语,准备考雅思。
然而,英语对他的工作和生活并没有任何实质帮助,而他自己也并不擅长英语,他只是看到别人学,所以也跟风学。
这让我意识到,很多人在追求所谓的个人成长时,往往并没有真正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个?”
很多人忙着考证、学习各种技能,但这些“成长”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只是在填补内心的空虚。
追求成长不应是一种逃避自己、不敢面对自己真实需求的方式。
结语
成长并不是一件必须硬逼自己去做的事情,它应该是一种顺其自然的结果,而不是作为目标本身。
当我们过度推崇“成长”时,我们往往忽视了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和节奏。
真正的成长,应来自于对自己的认可和满足,而不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标准。
所以,停下来问问自己:我现在的成长方式,是我真正想要的吗?
如果我能按照自己的节奏,健康地前行,那我就是在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