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都在说化债,不少人都一脸懵,搞不懂。
所谓的化债,本质上,就是把高利息的城投债等隐性债务,换成正规的专项债,优化债务结构,减轻债务负担的过程。
打个简单的比方:
李四因为想让妻女过好一些,也为了投资,借了一笔钱,在楼市最热的时候,以利率5.8%借了200万买了一套房子。
当然,此时经济好,夫妻二人每个月还房贷还是比较轻松的。
然而,没过几年,大环境开始变差,夫妻二人工资收入减少,还房贷的压力变得非常大,想卖掉房子变现,然而房价也不断下跌,无法出手。
没有办法,为了每个月能够按时还房贷,夫妻二人只能把孩子的课外班、兴趣班给停了,旅游、下馆子一律停止,物业费,水电费能欠就先欠着,但是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
没办法,只能把之前买的一些长期的投资、保险全部赎回,牺牲一部分投资收益,但日子过的还是一天不如一天。
终于有一天,李四的老父亲看不下去了,决定帮一帮李四,但是老父亲也没钱,不过他的资质比较好,可以找银行借低息贷款。
于是,老父亲找银行以3%的利率,先息后本的方式借了100万,然后转头把这钱借给了儿子。
李四拿着这笔钱,还了一半的房贷,每个月还款压力大大减少,每个月又有了余钱,生活回到了正轨。
我们复盘一下这个故事,李四的债务消失了么?
其实没有,只不过转移到了老父亲那里,而且由高息变成了低息,每月还款变成了每月付息。
但是,李四的压力大大减少,每个月又有了结余,又可以投资孩子的教育、妻子的美貌、自己的事业了。
而且,因为是父子的关系,借给儿子的这100万,老父亲大概率会自己想办法还钱给银行。
所以,化债简单的逻辑就是,随着土地财政的终结、地方收入大幅减少,债务增长,还款压力增大,没有能力继续进行经济建设。
中央财政发债融资,将资金借给地方,让地方把债务人置换成自己的亲爹(中央),降低自己的还款压力,从而把精力放在三保、经济建设上,推动经济的复苏。
那么问题来了,老父亲是怎么还银行钱的呢?
目前银行还是有钱往外放贷的,贷款利率低,存款利率更低。
本来是想让企业去贷款,然后创造收益之后纳税给ZF,但是经济太差,企业都不贷,现在直接跳过企业,GJ担保把钱直接贷给地方了。
如果真能反过来让经济腾飞,那税收就多了,不管用税收还债还是印钱,都好说,因为经济好了工资会涨,大家也不会那么在乎。
如果经济还起不来,ZF正常税收长时间起不来,那大家估计得一起扛了,化债给我们的经济争取了一些恢复时间。
所以,化债,其实是变相转嫁债务人和债务时间,用时间换空间,用整体补局部。
也就是咱们平常说的拆东墙补西墙。
其实,再多的解释也离不开两个事实:
第一,债务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移;
第二,最后总要有人为债务买单。
至于债务转到谁身上去了,懂的都懂。
最后,还有个担忧,如果儿子觉得有老父亲给兜底,继续大手大脚地无节制花钱,同时也并没有开源,100万很快花完了,那后续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