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t's 晚学:晚晚与晚学家的博弈

学术   2024-08-19 21:30   北京  
「相较于成为“创造美”的艺术家,晚晚更想成为“被仰望”的缪斯。
>>>
很高兴你也喜欢晚学,并且有自己的见解。Let’s学习!
“求晚学入门ppt”“有没有师姐能提供笔记”“我还修了瀚语言文学双学位”……近期,又一大批互联网冲浪选手涌入“晚学”研究赛道,废寝忘食,挑灯夜战。
而在这部分人堪堪入门求知若渴的同时,也有部分人有着数年学龄已是资深晚学博导。究竟何为晚学,晚学又何以经久不衰?

(豆瓣中的“晚学”话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百学争鸣,与“冰学”“如学”同代,“晚学”是一门研究初代网红晚晚的行为与语言的互联网学科。它最早出现在豆瓣小组时还类属小众学科,而今席卷至各大社交平台,声势浩大俨然一幕大众景观。大到一个观点、一场对话,小至一张图片、一个姿势,统统可以经由放大镜的扫描与解读,收编为晚学精读材料。
晚学成为戒不掉的电子榨菜似乎有关于凡尔赛文学诙谐露出的马脚,也有关于strong姐喜闻乐见的翻车,以及说不清道不尽的更多。总之,这场“晚晚表演、大众审判”的闹剧愈演愈烈、无限循环。

(bilibili中的“晚学”网课)
然而,在谈论“晚学”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万花丛中过,一叶障目却难知秋。晚晚选择了怎样的道路、是什么塑造了晚晚、又是什么让晚学家们难以戒断?“学吧,学无止境,太深了……”

作为表演者的晚晚:

艺术家、缪斯与象牙美人?

晚晚,雷宛萤。21世纪第一个十年里,与张辛苑、南笙齐名的初代豆瓣女神,曾以氛围感与独特的审美风格闻名一时。十几年后的今天,张辛苑、南笙几乎销声匿迹,晚晚却凭借包括感情绯闻、抽象言论、离谱行为在内的一系列赛博案底走出一条响当当的黑红路线。
时至今日,晚晚的互联网形象与最初已不大相似,也许她还是她,但是投向她的视线早已踏入新的河流。也正因如此,晚晚的自我定位与网友的大众视角之间,隔着一道难以弥合的天堑。

(晚晚的微博简介)
在晚晚看来,自己是艺术家,是策展人,是与众不同的上层阶级;而在晚学家眼中,她高人一等的傲慢、矫揉造作的松弛,一览无余。
说到这里,便难以避开地需要提及一些典中典的“晚学”经典案例。
包括但不限于:自证数年的36.5鞋码与时刻紧绷的脚尖管理、“model们老了可怎么办啊”、“很开心你也爱艺术而且有自己的见解”(对倪妮)、艳压范冰冰、西单范杨幂,以及晚学进阶版——晚晚丈夫林瀚的瀚语言文学。

(晚学经典课件节选)
她亲手画了一条线,自己在上头,“她们”在下头。在几乎毫无遮掩的渴望与“她们”不同、渴望被“她们”嫉妒之下,她的一言一行被拆解、被打假,沦为一场“自恋式的表演”。
这些令人发笑的碎片甚至不加包装与设计,带了点儿天然的笨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由发问,到底是哪些经历哪些力量塑造了这样的晚晚呢?
在晚晚的人生轨迹里,有几道为人称道的曲线,无一不与情感经历相关。
17岁就读于央美的晚晚结识了大她23岁的已婚艺术家刘野,成为了刘野的“灵感缪斯”,成为了他的一幅幅画,后又在其推荐下到哥伦比亚大学深造。彼时,“灵感缪斯”曾一度作为晚晚主页里与“策展人”“收藏家”并列的标签。

(刘野和他的灵感缪斯)

在哥大深造期间,晚晚与清华大学高材生王博相遇,爱情与筹码无法被他人放在天平上衡量。有人说,那个阶段的晚晚收获了几场个人展览,也触摸着纽约艺术圈的资源。
后来,晚晚与所谓横跨政商艺三界的林瀚步入婚姻殿堂,夫妻的迷惑发言与嘴硬现场将晚晚推向“寒门贵妇”的评价系统中。林瀚同晚晚创建了木木美术馆(M Woods),创始人的title归属于晚晚,但名称与持股的归属则与晚晚无关。
(网友对于木木美术馆由来的探讨)
如是看来,晚晚走的这条路,似乎是一道蒹葭倚玉、借势而为的捷径,也是被晚学家所诟病的“依靠他人实现阶级跃升”的证据之一。
诚然,这离不开晚晚的自我选择与主动拥抱,这是更容易被看见的一面。但另一方面,在更大的环境与面向中,这条路似乎也在有形与无形的惯性中“被铺设”着,这无法为晚晚辩白,却影射着一部分女性不可见的困境。
正如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耳熟能详的观点,“女人的不幸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

(网友对晚晚与女性困境的思考)
也许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未成年时她被刘野当作灵感缪斯,而此后一路上都不曾找到自己的“主体”,而得意于作为终身表演的缪斯。她在被凝视中享受着被凝视的反光,在被物化中习惯于自我物化,变得不聪明且拧巴,需要被认可与被爱。
于是,相较于成为“创造美”的艺术家,晚晚更想成为“被仰望”的缪斯。
但是缪斯实际上是被一道虚无的他者视线托起的,视线消失,缪斯便轰然倒塌。“被奉为缪斯的虚荣”与“自我主体性的坚守”几乎持久地博弈,对于晚晚而言,前者战胜了后者。
象牙美人是皮格马利翁自我意识的投射,缪斯论又何尝不是艺术家的圈套?“没有艺术家不爱他的缪斯”似乎天然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它更多来自于一种不易察觉的自恋,因为那是他表达欲的载体,是一部分的自己。

(画作《皮格马利翁和加拉蒂亚》)
有温柔者叹息,感叹为何偏偏晚晚最不争气,想当年她也曾是莫兰迪配色穿搭的开山鼻祖,如果依靠自己审美力走一条更加脚踏实地的路径,成为艺术家而非他者的缪斯,结果是否会不同呢?
但偏偏没有如果,也许当她成为刘野的“灵感缪斯”的那一刻开始便陷入了难以甄别的海市蜃楼,而往后“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上野千鹤子说,“如果精神贫瘠,执着于被爱,过于渴望被认可,那无论她享有各种能力和资源,都很难救她于困境。”因此,等待晚晚的,只剩下干涸。

(纪录片《德菲因与卡罗尔:反叛缪斯》)

作为看客的晚学家:

觉醒、猎巫与镜像        

舞台上,晚晚不遗余力地延续“自恋式的表演”,舞台下,晚学家们则真情实感地践行着“晚学思辨与审判”。
不少晚学家直呼“陷进去了”“半夜恶补”“反复重修”。在反思、愤怒、嘲讽、奚落之间,为什么大家如此热衷晚学、痛恨晚晚?

(热衷于晚学的晚学家们)
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这几年,也是网民思想高速进化的这几年。当人类意识不断觉醒,当表达的空间不断开阔,晚晚从前的一言一行与当下价值观的参差便愈发明显。
首先,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晚晚早年间的言论与选择让“雌竞”“物化自己”“依附男性”的烙印打得坚实牢固。而今天的世界,是“girls help girls”、积极建构女性主体性与话语权、“把力量握在手中,向世界抗衡”的世界。
因此,晚学家们怒其不争,不齿于此。于是,“晚学”成为一种警惕物化陷阱的自我警示,也成为一座富有意义的丰碑。

(cr. 小红书博主@西直门外美丽传说)
其次,是对“真实”的向往与对“特权”的反感。
晚学是一场“炫耀-打假-自证”的无限循环,而“假”则是晚晚用虚浮与精致搭建的表演。一方面,从于文亮的现象级爆火开始,人们愈发发现真实链接的重要性与生活粗砺感的可贵,相比之下,晚晚严丝合缝的精致太过坚硬;另一方面,破绽百出的表演让晚学家们轻而易举揭开了“伪特权阶级”的假面,晚晚跌落神坛,神秘的阶级叙事被击碎,大众的胜利在晚晚的破防中如数尽显。

(晚晚的脚尖管理 let's 绷脚)
最为重要的,一场来自2021年的事故,让晚晚夫妇道德上的缺位与骨血中的冷漠展现在大众视野前。
在姜思达的对话访谈类节目《DV计划》中,晚晚聊到了一起木木美术馆的工人坠楼事件。一句轻飘飘的“死了一个人”后,便感叹起由此失去的赞助与代言。对抽象生命照本宣科的珍视,对真实生命自然流露的漠视,似乎在晚晚的世界里,生命不过是符号,而怎样的符号能作用于自己的塑造才重要。

(《DV计划》片段)
至此,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落下,大众对于晚晚的恨意由此真切起来。这种憎恶从道德领域,逐渐渗透进所被注视的方方面面……
在这个过程中,“晚学”的内核也在朝着某个方向更迭与演绎着。
初期,“晚学”是一种揶揄与调侃,一种互联网乐子;后来,它是一场思想纠偏运动,解构精英与大众的胜利;而步入中晚期,它演化为显微镜式的观察,真情实感的恨意。
有微博网友小心翼翼提出了个人的所谓“不流行观点”:“实在接受不了晚学达人以及晚学课件,这么多的人这么多年这么大规模,如此事无巨细的对一个人的生活进行全方位显微镜式观察,很恐怖。”

(网友的疑惑)
在这种视角下,似乎有点失控的“晚学”是如何无孔不入的呢?这究竟是正义者的联盟,还是互联网网爆的猎巫?
其中,热度非凡的一场晚学实践当属“晚嫔&奚贵妃”事件,史称晚学届的回旋镖。
早年间,晚晚一句“model们老了可怎么办啊”让今天的自己成为了奚梦瑶评论区的常客。“奚梦瑶喜提游轮”被晚学家们奔走相告势必让晚晚亲耳听到,命运的回旋镖命中眉心,目的是让晚晚破防。

(小红书中有点儿走偏的标题)
一部分晚学家说,这是“用魔法打败魔法”,但另一部分晚学家却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中迷路,无意之间把“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起点差不多的闺蜜,结局却大不同”的推文推向了高赞,沦为错误价值观的附庸,在这一视角下,晚晚的人人喊打来自于她选错了路还是没有达到权力与财富的顶点?
无独有偶,另一处回旋镖有关于晚晚早年对于人体模特“女大胖”的嘲讽,而在今天,晚晚与丈夫林瀚的外貌也被放在显微镜下审判。

(晚学表情包)
晚晚的错误明晃晃的存在着也无法逆转。然而,当“道德污点”成为晚学家全方位向晚晚开战的万金油答案,无差别的攻击是否便被合理化的嫁接?当越来越多的人以晚晚的错误方式对待犯错的晚晚之时,我们究竟在“抵制晚晚”还是“成为晚晚”?
也许在惩罚施暴者的同时,努力不去成为新的施暴者,才能够让错误的无休无止得以终止。
“晚学”被称为一场大型的“互联网观猴”。
部分人乐此不疲钻研晚学,看strong姐的窘迫与破防来对抗真实生活中难以解构的荒谬;另一部分人感到无聊与反感,认为对晚晚无孔不入的审判是与其镜像的另一种优越与高傲。

(网友评“互联网观猴”)
事实上,“晚学”从来都是表演者与观众共塑的舞台,审视晚晚的同时,也在审视自身的底色。
别成为恶龙与深渊,别做自缚的困兽。
表演的人深深入戏不舍离开舞台,看戏的人笑过反思过也许就够了,何必久久围绕这方舞台审判着、叫骂着、乐此不疲向舞台中央扔臭鸡蛋?
是时候从别人的舞台里出戏了。做自己的艺术家,为自己的人生打磨抛光。
(文中图片来源自网络)

知著网
媒介话题中的观点,学术视角下的时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