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啊真是匆匆:在错落与逝去中,让瞬间成为永恒

学术   2024-11-04 21:30   北京  
无数的情动在这里实现仪式性地相遇,并继续生成新的情动,共同托举起“不遗忘”的愿望。
>>>
“零帧起手,你让我怎么躲?”
“就这个转场,哭一晚上了。”
“以后听到这个前奏我是一秒也不敢停留了......” 
最近“人生啊真是匆匆”话题在各大社交平台爆火。话题下,网友们回顾过往的生活,遴选出人生里那些跌宕起伏的生命时刻,并嵌入短暂且曲折的节奏中。在急速的变动中,一个个视频传递出生活与情绪错落而变动的节奏。
(网友在“匆匆”视频下的评论)
开头熟悉的音乐《Only You》让人沉浸于温情,而突兀的转场却令人猝不及防。例如,视频开头女孩与父亲的笑颜画面在瞬间转变为其独对父亲墓碑的静默。在前后强烈的对比反差中,人们缅怀所亲所爱,并在评论区倾吐细腻真挚的怀念与哀伤。
随着话题的升温,“匆匆”主题下的视频内容也在不断延伸,触及到生活的各个侧面。 
在“匆匆”话题下,人们不再局限于对已故亲人、朋友、宠物的缅怀。在“失去”之外,他们探索“时间”议题与生活之间的联结与纠缠。喜爱荧幕角色的今昔对比、童年场景的消逝不在,“我自己”的变化与成长......都成为了人们感叹“匆匆”的方式。
(“匆匆”话题下的视频创作)
在表达、对话与沉思之中,他们重新勾勒着自己对于时间、记忆与生命的认知......
面对无法掉头的单向时间轨道,不妨以当下为锚点。在轻叹“匆匆”后,将回忆化为勇气与底气,继续昂首前行。

 #1 压缩:定格塑造中的“错落有致”

 “零帧起手”是人们对 #匆匆 话题视频的第一印象。
上一秒,鲜活蓬勃的场景和熟悉的《Only You》铺垫幸福。下一秒,《The Loser》的和弦猝不及防地响起,一同出现的是象征凋零、流逝和离去的画面。
(“匆匆”视频的前后音乐)
音乐与画面的瞬时变化让个体情绪也体验了瞬间的俯冲,戛然而止的节奏创造了一种类似于抽帧的卡点效果。不同于降格,这种抽帧隐去了“过程”的存在,让生活里的不可预测和瞬息万变成为“主角”。
而这恰恰契合了当下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一种“错落”的恍惚感。
罗萨在《加速:现代时间结构的变化》中提到,现代社会是一个加速的社会。当高效率和快节奏成为标配,人们逐渐被错落、颗粒和连不成线的时间感知所困扰。时间的加速与模糊化,以一种隐蔽的路径侵入人们的生活。在难以言状的生活状态里,人们进一步被阻断了出逃和宣泄的通道。
(网络上关于时间匆匆的感慨)
当瞬时的变化出现,混沌的时间感知被打破,人们在扭转的生活境遇下急切地寻找着表达的窗口。借由“人生啊真是匆匆”的话语表达 ,人们在强烈的反差与变动中将“如梦初醒”、“沧海桑田”的感受具象化,进而表达了被时间洪流裹挟向前的无奈。
而事实上,“匆匆”话题里不只有错落的时间观。在更深处,它构建起了错落的生命观叙事。
康健的亲人被困于病床、活泼的宠物定格于遗像、亲昵的伙伴消失在单向的聊天框......视频中“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式的表达,在激昂与苦闷情绪的蔓延中,通过“不统一”的时间比例尺,定义着不同生命时刻在人生中的重量。
而与此同时,考学、毕业、拿offer......人们在惯习的熏陶之下也开始习惯给自己的人生打上关键帧。当高光时刻被无限放大,日常被压缩,生命的厚度不断“被抽帧”,走向非线性的叙事模式。
(小红书账号@实说)
通过主观筛选赋予生活以节奏感和秩序感,塑造出完美的“主次分明”,人们面对生活的钝感力也不断提高。由此,情绪的涌入以延迟发生的形式铺展开来......
面对“人生啊真是匆匆”的感念,人们诉说着后知后觉的遗憾、亏欠于消逝的幸福。他们逐渐从错落的感知中回过神来,在滞后性的反应中抚摸着人与物留下的淡淡印迹。

#2抹去: 消失预警下的朝花夕拾

合照上某人的身影被抹去、动画片中喜爱的角色被抠掉、童年照片中儿时的自己被擦除......
有趣的是,除了压缩,“抹去”这一动作,也一直发生在“匆匆”的视频中。不同于压缩对日常的凝练,抹去既有对客观事实的再现,也有主观情绪的映射。
(网友们的“抹去”创作)
从客观事物的消逝,到喜爱与向往的放弃,客观与主观两种不同形态的抹去,同步诉说“消逝”的发生。
那么这些被我们抹去的,真的完全消失了吗? 
回看“匆匆”话题视频,人们抹去那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点滴,将日常掰开揉碎,在放大某一“寻常”之中,寻找一切可能被忽视的细节。
正如之前爆火的中式梦核式表达。“你终于醒啦,现在是2008年一个蝉声聒噪的下午。”随手关掉的动画片、草草夹在杂志里的汉堡券,回忆里的日常似乎还是昨天的生活片段,我们却在一瞬间长大成人。
(中式梦核的怀念)
朝花夕拾的感悟让人们再次体验子弹命中的瞬间。被遗忘,正是抵达“消失”的终点。人们在竭尽全力地凸显与强化中,更正着“抹去”的路径。
曾经流行的“电子包浆”与“抹去”行为相似,通过刻意模糊的像素、不断叠加的水印,人们在构建起来的“过去”中对绝对线性进行着温和的抵抗,开辟出一条回溯过往的通道。 
(“电子包浆”@卜卜口)
我们用抹去的“糖纸”仔细包裹珍视的“记忆蜜糖”,恰如对“像素越清晰,记忆越模糊”的察觉和抵抗。抹去背后是刻意制造的仪式感和宿命感,反而流露出想要始终铭记的倔强。
这恰好回应了那句:“人类往往对短暂的的事物赋予珍惜和热爱,比如回忆童年,比如珍视生命。消失往往比存在更永久。
存在于当下的事物容易因稳定的状态而缺乏“消失”的可能性预警。抹去的处理实际上并不能让一切归零,却在刻意地操作之中强化了失去的冲击。
“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悟。”借由抹去,人们开展起自发式的预警,在失去与拥有的更迭中感念、珍惜。

#3敛悲:跳脱悲伤后的积极表达

值得注意的是,“人生啊真是匆匆”话题下的声音,不只有感伤和怀念,还同时伴随着质疑与反问。“我是来上网的,不是来被逼难过的。”有些网友认为,“匆匆”的主题视频,颇有“为了悲伤而悲伤”的嫌疑。面对消极情绪的“渲染”,他们是抵触的。

(“匆匆”下的质疑言论)
在这样的诘问中,我们是否应该思考,在公共空间内的话语表达,究竟该如何平稳游走悲伤与积极的尺度之中,又该如何把握个体声音与群体声量的平衡?
在质疑的声音下重新审视“匆匆”的话语表达,悲伤的鼓点下是否有别的情绪乐章?在“零帧起手”的猝不及防之前,生活里的温情时刻伴随着《Only You》的婉转曲调。
当隐秘的经历和情绪被重新拾起,成为更多人知晓的公共表达,或许,经历过许多故事的他们,已经准备好走向新的旅程。
在怀念外婆时,她写:“小老太太,下辈子见啦。”
在纪念爱犬离开时,他写:“不要因为离别而害怕相遇,爱和离别都是小狗要教会我的东西。”
在感慨荧幕角色的老去时,他们写:“时间会改变他们的容貌,但我们的记忆不会。”
(“匆匆”中网友们的文案表达)
在悲伤中告别,在告别中重新开始。故事中的人们背靠回忆、直面无奈的结局。在“敛悲”之中,厚重的情绪被拆解,融入过往的一个个片段之中,又集中、又分散地诉说着属于他们的“情深义重”。 
正向的情感不止步于个体的暗潮涌动,更在群体的交互中汇聚成河。
在“匆匆”话题的视频评论区,人们给予同情和关怀,在共情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逐渐从关怀者转变为哀悼的发起者。 
(评论区网友们的自发献花)
“我的太太被接走了,能给三束电子花吗?”
“可以给我爷爷电子花吗,小老头最喜欢逛花卉市场了。”
在这座名为“匆匆”的数字公墓中,人们是关怀者,也是哀悼者。无数的情动在这里实现仪式性地相遇,并继续生成新的情动,共同托举起“不遗忘”的愿望。
(电影《遗忘诗行》台词)
韩炳哲在《时间的味道》中提到,凝思意味着人自身的缓慢栖居。凝思生命提升了时间本身,从而让时间变得有意义,当生命重获凝思能力的时候,人自身便拥有了时间。
“人生啊真是匆匆。”在言说匆匆中,人们也缓缓地停靠。我们不回避悲伤的存在,但也不放任其肆意的宣泄。
实际上,感伤背后,是真切体会过的温馨充实;视频文字下,则是对记忆的深情回望。在不同的故事里,在相似的结局中,陌生的人们彼此依偎,或沉浸于感伤,或跳脱阴郁,最终一起收获成长。
如果匆匆不可避免,那不如在感慨后收敛悲伤,继续找寻积极前行的力量。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1]连水兴,陆正蛟,邓丹.作为“现代性”问题的媒介技术与时间危机:基于罗萨与韩炳哲的不[2]同视角[J].国际新闻界,2021,43(05):158-171.DOI:10.13495/j.cnki.cjjc.2021.05.009.

[2]周裕琼,张梦园.数字公墓作为一种情动媒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9(12):32-52+127.

[3]包向飞,姚璇.凝思生命的芳香——读韩炳哲《时间的味道》[J].哲学评论,2021,(01):297-310.

知著网
媒介话题中的观点,学术视角下的时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