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分钟运动快充”:速夺身体掌控,突破作秀陷阱

学术   2024-08-23 21:30   北京  

「任何人都有自我救赎的潜力,不管身处何地。」


>>>


“运动5分钟,续航2小时。”

近期一些社交媒体平台上兴起了“5分钟运动快充”的小风潮。


(小红书“5分钟运动快充”相关封面拼图)


手拿外卖爬楼梯、挨领导批评时低下头拉伸后颈、给饮水机换水时用水桶练深蹲……包括在其他工作间隙、上下班路上或者等电梯时,见缝插针、脑洞大开地利用几分钟的时间搞的各种碎片化运动,既不用高成本地抽出整块时间锻炼,还“节省”了一笔去健身房的钱。


(关于在办公室拉伸的视频截图 @勾陈一找不着北)


这种“5分钟运动快充”算是“零食运动法”(Exercise Snacks,ES),理论上跟“三分钟热度”完全不同,能够帮助诸事缠身的打工人横扫班味、做回自己。

但旁若无人、不分场合地进行突如其来的花式锻炼对i人是否过于难为情?“5分钟运动快充”究竟是一种值得普及的全民健身方式,还是社交媒体平台上一种新的作秀模板?它给人“快充”进去的是什么?


1.以快破快:

在快生活里重夺身体掌控权


在各大城市的交通工具里,清一色的冷淡表情下实则暗藏波涛——前面的人在精准赋能,后面的人在构建矩阵,左边的人在捕捉行业痛点,右边的人在对齐颗粒度。繁忙的工作与快速的生活,让许多看似云淡风轻的表情下都被渗透进了一种焦灼感。

尤其在跻身于一些拥挤的地铁线路或者高峰期的电梯时,人好像是被某种力量裹挟着,从一处被带到了另一处,没有多余的空间进行自如的活动。站着不动和挤上挤下成为了标准的“锻炼”动作。如果有人在这时忽然劈叉、做俯卧撑或做操,难免成为一个活景点。


(“5分钟运动快充”等相关社媒讨论词云 @数说聚合)


的确,“5分钟运动快充”对i人来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心理鸿沟;同时,由于群体中成员相互模仿的特性,不分场合的奔跑对e人而言可能也并不简单。人群中,我们的身体好像只有在进行站定、挤上和挤下这三个动作时具有合法性。大家都很忙,多余的动作显得太打扰人了。

被视为两点一线的高效率快节奏生活里容不下更多的细节。

不过生活毕竟不像这样抽象。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想象力还是有很多机会对原本枯燥平淡的生活进行加工润色。在去地铁站的路上也可以练习一次短距离的冲刺跑或健步走;公司或学校的电梯旁通常就有可以用来锻炼身体的楼梯,早到几分钟就能用得上。


(工位课间操示意简笔画 @包包烤妈)


短暂逃离班味焦虑也并非突发奇想式的暂时需求。在“5分钟运动快充”之前就有许多其他相关话题,比如#citywalk、#特种兵旅游和#公园20分钟效应等。在短时间内给自己找一个小憩点快充能量,对每个人都很重要。

当生活的节奏快到难以腾出整块的专门时间给自己放放松充个电时,以快破快,在碎片而短暂的停歇点寻找突破口,往往更加可行;当身边的群体已经习惯于日复一日的站定和挤上挤下时,由外而内,把自己作为自变量并把对自己身体的主动掌控作为起点,往往更加有益。


(下班举着电脑跑步5分钟)


对于学者福柯而言,现代人的身体是被权力操纵、控制和规训的对象,即“驯顺的肉体”,各种理性的观点、规制贯穿其间。这种想法虽然过于消极,但也能提供启发,尤其是提醒人们:做自己的主人的关键一步就在于做自己身体的主人。

日复一日地久坐并抱怨没时间锻炼、感叹身体状况逐日而下,固然普遍又简单,却也只能是疲于现状的消极状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发挥一点想象力,综合考量自己的身体及其所处的环境,人总能找出进行5分钟能量快充的余地。


2.停留在社媒里的运动:

碎片时间吸纳分享边界


比起一味抱怨没时间却不去找时间锻炼身体的现象,更让人不解的是,进行5分钟运动快充的人好像只活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现实生活里找不到几个。

社交媒体平台上相关话题的破圈讨论确实释放出一个积极信号,反映了年轻群体对身体健康更加关注的趋势。在近日奥运会的加持下,运动与社交的边界也加快交融,结伴运动快充也越来越可能跟找饭搭子一样,形成主流的社交场景。尤其是在小红书等生活气息较浓的平台中,有关此类碎片化运动方式的分享,让各种健身小妙招、小创意更具生活趣味,更容易获得年轻人的认同。


(办公室锻炼 @奇思妙想的生活家)


不过,从现实状况来看,5分钟运动快充的行为并不普及。与其说社交媒体平台上的5分钟运动快充分享传播了新的生活方式,不如说人们对“碎片时间”的过度迷恋又一次让更丰富的生活停留在了摆拍和炫耀的轮回里。

利用好碎片时间,这件事本身非常具有诱惑力和说服力,但很多人在碎片时间会做的,可能只是把手机上的微信、QQ、微博、小红书等社媒软件挨个点开翻一翻。或者更具主动性的人会随手拍下一些有意思的场面去发一条动态。5分钟运动快充的场面很明显值得一发,也值得一赞。


(“5分钟运动快充”的两个示例)


在办公桌前扎马步或者在等待打印机时拉伸大腿前侧这样小幅度的动作就足以构成一个算是稀奇的景观了,如果再配以跑、跳、躺等大幅度动作,难免会成为整个办公室的焦点。相比于自己加入这个奇观行列,在主角同意的情况下,拍个照、发条朋友圈总让人感到更加舒适可行。

奇怪的点更在于,如果一个进行5分钟运动快充的人被分享到了朋友圈,那这个人可能不久之后就会放弃这件事,而分享者要么从不去尝试、要么浅尝辄止。

碎片时间,不仅是我们想要去掌握的东西,更是正在掌控着我们的东西。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的整块时间是被上班或上学的安排占有着的,而空隙中的碎片时间又是被社交媒体掌控着的。手机掏兜便得,一根手指滑动几下就有琳琅满目的有趣生活方式让我们去欣赏玩味和挑选。但刷了一会儿手机之后,又要重返整块的现实时间之下,现实情况却没有得到任何改变。


(利用好碎片时间漫画 @骑行村)


分享,从拓展变成了束缚——线下的整块时间和线上的碎片时间几乎全方位地占据了生活并吸收、消融了真实生活的边界,明显减少了人们突破生活边界的机会。不仅是碎片化运动,社交媒体平台里更多的生活方式都一个接一个地止步于线上展示而远离于线下传播。

有时候,放下手机,抛开旁人的目光,放手做一些自己该做想做的事情,突破口才更有可能出现。


3.让低门槛解压阀突破作秀陷阱


5分钟运动快充,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根据自身情况找到合适的操作方式,堪称都市人的一种低门槛的解压阀。不过,也正是因为其门槛低且在可操作性之余还有一定的“观赏性”,所以它才比较顽强地扎根在线上社媒世界里,却迟迟未在线下普及。

在此,毛坯人生和精装朋友圈之间的较量从“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转向了和自身达成妥协的问题,并且更具作秀意味。因为这种摆拍和炫耀甚至不屑于去一个新地方旅游、多多少少体验新世界了,而完全是在自己熟悉的场地下的表演。这种作秀陷阱尤其容易让人在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下自我麻痹,特别需要规避。


(保安鼓励一网友冲刺回家 @lateeeno(看星星版))


作秀陷阱的起因当然不限于社交媒体影响这样的单一因素。尤为突出的原因,还在于许多人有意识或潜意识地过度依赖于健身房、舞蹈房、操场等锻炼环境,并且认为一些高强度版的5分钟运动快充等类似于HIIT和Tabata等的运动方式反而比久坐更有害于身体健康。

然而,相关研究显示,对特定器材(如自行车)与环境(如田径场)的需求其实属于运动参与障碍,并且近年来对碎片化运动(ES)的质性调查与访谈结果显示,参与者对于ES的接受程度高,认为ES能够轻松愉快实现并具有较高的安排灵活性;此外,一项纳入1117名心血管疾病个体的系统综述发现,HIIT干预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极低——17083次训练中仅有一次不良事件(室性心律失常)。


(碎片化运动应用可行性和健康促进效果 @黑马科学训练坊)


跟外界自由的锻炼环境与不时发生的作秀相反,所谓的“囚徒健身”方式,其相关图书作者保罗曾是一名囚犯,二十多年来被关押在美国最严酷的几所监狱当中,书中内容大多来源于作者二十多年的狱中健身经历。在监狱这样充满威胁的残酷空间中,要保护好自己,就需要运用有限的资源不断强化自己的身体。但在监狱当中没有外界健身房里大大小小的健身器械,能用的只有自己的身体。


(“囚徒健身”演示截图)


善用有限的时空条件并极致关注自己的身体,也是外界的自由人所需要的。强化自己的身体、拯救自己的心灵,需要排除过多的外界干扰和虚荣心,把注意力放在紧要处。具体而言,5分钟运动快充更需要实践者专注于探索并积累身体运用的经验、排除掉冗余的科技设备和千奇百怪的现代运动理论的干扰,在快节奏的生活之中试图秉持更加朴素却实用的哲思。

跟其他任何生活方式一样,5分钟运动快充肯定不适用于所有人;它却也跟其他所有生活方式一样,试图启发我们更加关注需要关注的事情。它给人充入能量,也应充入更多的热爱。


(正在进行5分钟运动快充的打工人)


任何人都有自我救赎的潜力,不管身处何地。身前是办公桌,也能够有“一沙一世界”的心态。不时迈开腿展开手的姿势不是浮夸表演,而是跟阔别已久的身体打破面面相觑的窘境,并试图与之多来几次暖心的交谈。


(图片素材源自网络)

知著网
媒介话题中的观点,学术视角下的时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