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圈掀起AI风暴:在人机关系中找寻自己的坐标

学术   2024-08-13 22:30   北京  

如果说文学是一朵瑰丽的花,那哲学便是暗含其中的蕊当下我们思考人与机器的关系,正如蜜蜂采撷花蜜,为的是一个开满鲜花的世界。 


>>>

近日,番茄小说成为了众矢之的,起因是一个关于AI的新条款

该平台平台在与签约作者的协议中加入了一项新条款——“AI训练补充协议”,要求网络文学作者同意将其作品用于AI模型的训练和输出。

这一举措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要求作者们参与创造取代他们自身的产品。 

(番茄小说的新条款“AI训练补充协议”)

每一个作品都像创作者的孩子,番茄小说的这项“霸王条款”,不仅夺走了创作者的“孩子”,还拿走了他们作为原创作者的身份。

如果AI输出的内容与原作者内容相似,原作者还有被判定抄袭的可能性。这无疑是迫使享有著作权的原作者上交部分权益,并承担原作者变抄袭者的风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由此引发的反响迅速在社交平台上蔓延,众多网文作者纷纷发布“集体断更倡议”等,以此表达他们的“人类抵抗”。

(网文作者发起的“断更倡议”)

AI技术,无疑比历史上任何媒介技术都要复杂,它改变的不仅是生产方式,更是生产效率,以及人与技术之间的角色和关系。

彭兰老师曾用“镜子”与“他者”来形容人机之间的关系。

"他者”指代智能机器相对人的对立性。人类越来越深入地认识到机器对人带来的冲击,例如替代人们的现有职业。镜子”则是将机器看作伙伴,体现其与人的合作性。通过它,人类可以看见“镜中我”,进而直面自己,认识自己。

AI技术进军网文界,在这个由平台、AI与作者构成三维周旋中,似乎从社会法律、资本平台再到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坐标,在“镜子”AI与“他者”AI的叙事中,找到人机关系的平衡。‍‍



1

三者周旋:一场网文界的智能入侵‍‍‍‍‍‍‍‍‍‍‍‍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AI正在入侵网文行业。

在番茄小说平台上,一些作品的产出速度之快,令人怀疑背后可能是AI账号在操作,这些账号拥有的作品数量高达数百本,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ID为“江沅说书”的作者,近3个月内上架了222本书

无独有偶,在网文行业中,去年7月,阅文集团上线首个大模型“阅文妙笔”,七猫与百度的“文心一言”合作;去年10月,中文在线发布中文逍遥大模型;今年5月,番茄小说推出AI工具箱。

这一系列举措表明,在网文行业中,位于头部的番茄、七猫、阅文集团等均已布局AI,AI冲击网文行业似乎是大势所趋。

这一事件让人回想起此前百度研发的无人驾驶车“萝卜快跑”的投入使用,它作为网约车司机的替代品,被一些网友批评为“抢走了底层人民的饭碗”。

(自动驾驶服务平台“萝卜快跑”)

当许多作者还沉浸在AI辅助工具能减轻他们每日更新上万字的压力、腱鞘炎、腰椎间盘突出等职业病的幻想中时,却未曾预料到网文作家可能成为下一个网约车司机。

在平台、AI与作者的三维关系里,AI已经不再仅仅是“玩具”,它正逐步深人现实生活,实现落地,向一个个行业宣告在场。

当AI从新奇的“玩具”变成能够模仿和复制现有作品的“工具”, 网文作者以及万千网友关注焦点不再仅是AI介入网络文学生产,更是一场关于作者版权保护与AI技术创新边界、AI写作与文学创作联系的讨论。‍‍‍‍‍‍‍



2

作为他者的AI:一次版权保卫战

我们应如何平衡作者版权保护与AI创新的关系,确保技术进步不会以牺牲创作者的权益为代价?
当一些作者面临合法权益被剥夺的困境时,众多网文作者纷纷发起了“集体断更倡议”、“联合抵制声明”,并宣布“完结在写书目后离开平台”,以此“抵抗”平台。

(社交平台对于”番茄AI事件”的争论)

一些作者开始反击,质疑番茄AI大模型的数据获取途径是否正当。他们发现,豆包AI扩写的章节大纲和部分剧情与他们上传至WPS云空间的内容惊人相似,从而怀疑番茄与WPS之间可能存在合作,暗中盗取他们尚未发布的内容用于AI训练。

尽管番茄平台回应称未与其他平台合作,并允许创作者解除AI协定,但作者们的大规模抗议显然提醒了平台,需要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措施,尊重创作者的劳动成果。

(番茄小说对于“AI协定”和网传“与wps合作”的声明)
面对机器在能力上向人类的逼近,人类对机器的害怕、抵触、对抗情绪也在不断上升。这次作者们的奋起抵抗,似乎就是将AI视作“他者入侵”。
而这些情绪的重要来源,正是那个横亘在网络文学领域经久不衰的命题——版权。

早在此前,阅文集团也曾在2020年4月因管理层更迭后推出的涉及“免费阅读”的新合同条款,引发网文作者的广泛抵制。特别是合同中提到的“直到作者死后50年,版权都归阅文所有”的条款,被解读为对作者权益的极大压缩。

那年,网文作者们通过在社交平台上发起“五五断更节”来表达他们的不满和抵制。

(网文作者为抵制”霸王条约“而发起的“55断更节”)

现在想来令人感慨的是,彼时的阅文风波,奋起抵抗的作者还预见性地发出了他们的作品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用于AI助手豆包的扩写训练的猜测与质疑。四年后的今天,质疑变成了摆在眼前的事实,恳切写字的作者们开启了又一次与AI的版权保卫战。

数字技术的更迭,让我们惊叹于其日新月异的速度,也更无奈于平台与作者之间力量的悬殊差异。

如果说阅文的版权争夺还停留在广大作者的草根起义与平台的一纸协定便动乾坤之间,此次番茄的版权保卫战,番茄平台便动用了AI这一“他者”,将作者与AI的关系,变成了对立的“竞争对手”。

然而,AI不应该是“杀人”的利剑,而应是帮助人类穿越历史长河,跨越文化差异和认知边界的逍遥宝剑,这是我们创造AI的初衷。如何定义这把利剑的属性,如何规避AI作为“他者”的负面效益,正是作为权利集大成者的平台直面的问题,也应该是平台要扛下的责任。

面对更加未知的技术,平台更应该站在人的维度,以更谦逊的态度承担技术发展中更大的责任,思考如何给予创作者充分的话语权与版权保护,并做好“AI创作与人工创作”的区分,



3

作为镜子的AI:携手种出文学的鲜花

尽管网文作者联合抵制番茄小说AI协议,得到了不少读者和创作者的支持,但仍有不少网友诟病当下的网文模式。合理利用AI进行创作或许可以帮助我们淘汰那些不思进取,摆烂抄袭的创作者。

当下的网文模式,平台的推荐算法将日更的字数、全勤以及各种KPI作为参照系,把作家变成了流水线工具人,一些创作的作品没有思想内涵,没有展现出人类对于世界的独有洞察力和直觉在这样的推荐机制下,部分网友认为一些网文作者写的内容,可能还不如通过提示词调教后AI写的文章。

正是这样,不少人认为网络文学已经迎向了告别“神作”的年代。 

(部分读者们对于当下低质量网文的嘲讽)
因此,在AI入侵网络文学的这场争夺当中,除了积极争夺自身的版权保护的权益,规避机器“他者”的负面效应外,要达到双赢的局面,还应在网文的汪洋大海当中找到属于自我的坐标系,与AI为友,以AI为镜,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
AI视为伙伴而非工具,亦非敌人,似乎是两个镜子相互照射,两个圆相互扩展,其会以一种甚至未能察觉的方式改变和拓展我们的认知边界。通过它,人类可以窥视人类自身和认知的深层规律,同时也可以反观人类世界的某些面貌,以及人类的局限。

而这种“拓展认知边界”的效果 ,正是艺术创作中所稀缺的绝大部分人停留在学习和模仿,进行微观的差异化调整和改良,缺乏艺术的创新,没有对艺术边界的推进。在AI的大浪淘沙中,留下那些不拘泥于模仿过往作品,“离经叛道”的创作者们,将和AI一起推动我们向更深维度的艺术创作迈进。

世界变化万千,而不变的是对自我的把握和人与外界关系的思考,古今中外,这种有关哲学的思考和追求,也恰恰是时间的纵深里,不变的文学养料。
如果说文学是一朵瑰丽的花,那哲学便是暗含其中的蕊,哲学的底色塑造了文学的走向。当下我们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技术的变迁与人类的未来,如蜜蜂采撷花蜜,为的正是一个开满鲜花的世界。 
参考文献
 [1]彭兰.“镜子”与“他者”:智能机器与人类关系之考辨[J].新闻大学,2024,(03):18-32+117-118.2024.03.001.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知著网
媒介话题中的观点,学术视角下的时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