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籍男童无辜丧生,暴力循环何时终止:勿让愤怒伤及更弱者

文摘   2024-09-22 21:25   广东  


生活的压迫,令人烦冤,糊涂中看不清冤家,便以为家人路人,在阻碍了他的路,于是乎“推”。这不但是保存自己,而且是憎恶别人了,这类人物一阔气,出来的时候是要有‘清道’的。


然而糊涂与清醒,怯懦与勇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解放战争中,有一个从国军中俘虏过解放军这边的机枪手,他厌战的情绪极为明显。国军对解放军的宣传是这样的:解放军总是让俘虏冲在前面。然而在几次战斗中,他目睹的是解放军的干部冲在前面。这个从国军中俘虏过来的战士主动找到连指导员谈心,检讨自己的错误思想,在诉苦大会上诉说了他家遭受地主欺压的种种,后来成了战斗英雄。解放战争中的“解放战士”达几十万,这种从“怯”到“勇”的转化是值得思考的。







作者:萧队长

日本籍男童在深圳无辜丧生,引起朝野哗然。这些年来,国民无辜者丧生、失踪的新闻,已是履见不鲜,对于每一个无辜丧生的生命,我们都应该给予深深的同情和关注。

近年来,新闻报道在处理与暴力事件相关的内容时,似乎并未严格遵循“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的全面性原则,尤其是在“何故”(即事件的起因或原因)这一环节上,往往采取了避而不谈或含糊其辞的态度。这种趋势导致公众在面对此类事件时,不得不依赖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信息空白,从而难以准确理解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
在众多暴力事件的通报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共同特征显现出来:大多数施暴者处于无业状态。自幼年起,我便时常耳闻周遭有人流露出对生活的厌倦与绝望之情。而当这些关于自杀的讨论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时,一些人却以一种轻佻且不屑的口吻谈及:“死吗,死也得先找个奠背的。”谁最该“奠背”,人们不知道,往往是离自己近的,比自己弱的成了受害者。
鲁迅在《“推”的余谈》中说:“生活的压迫,令人烦冤,糊涂中看不清冤家,便以为家人路人,在阻碍了他的路,于是乎“推”。这不但是保存自己,而且是憎恶别人了,这类人物一阔气,出来的时候是要有‘清道’的。”鲁迅还说过:“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抽刃向更弱者。”
然而糊涂与清醒,怯懦与勇敢,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解放战争中,有一个从国军中俘虏过解放军这边的机枪手,他厌战的情绪极为明显。国军对解放军的宣传是这样的:解放军总是让俘虏冲在前面。然而在几次战斗中,他目睹的是解放军的干部冲在前面。这个从国军中俘虏过来的战士主动找到连指导员谈心,检讨自己的错误思想,在诉苦大会上诉说了他家遭受地主欺压的种种,后来成了战斗英雄。解放战争中的“解放战士”达几十万,这种从“怯”到“勇”的转化是值得思考的。
彭德怀在一次战斗中,跑到了王震将军最前沿的指挥所,指挥所简单到防弹功能都没有,王震很很生气地要赶彭德怀回后方,彭德怀也很生气:“凭什么你就死得,我死不得。”王震在战斗激烈的时候总是冲上最前线去,为此多次受伤,也多次与他的警卫员打架,战士们踏着倒在地上王震和他的大个子警卫冲锋时,只是笑笑:“大个子又和司令员打起来了。”
志愿军出兵朝鲜时,统帅部的意思是将指挥部设在东北,彭德怀认为指挥部设在东北对前线不了解,无法作战。心急火燎的他撇下几十万志愿军,带领几个随行人员先期入朝,到达朝鲜大洞了解战争情况,在他的指挥下,入朝第一战即取得了伟大胜利。这种英雄主义来源于深入骨髓的阶级情感和对祖国和人民无限的热爱。
相反,《亮剑》中李云龙的英雄主义,不过是英雄主义的童话。李云龙的英雄主义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英雄主义就是英雄主义,放在任何地方他都能英雄主义。这种英雄主义的童话遗毒甚深。这种英雄主义和大多讨论拔刀向更弱者的怯懦主义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针对日本男童的两起暴力事件中,是国人暴力循环的扩大化。任何一个想置受害者于死地施暴者,思想中无疑都有不想活了的成份。由于信息的缺乏,很多人给此事件贴极端民族主义的标签是有一定道理的。据后来的补充消息,不幸遇难的日本籍男童,其母亲是中国人,那我给他贴上“同室操戈”、“暴力循环”的标签反对的人也不会太多。
我只希望这种“同室操戈”、“暴力循环”不要伤及更弱者。

一篮云杉果
思想争鸣,大众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