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萍和姜萍背后的人们——我也想给你未来和希望

文摘   2024-06-18 09:09   广东  

天 

我也想给你未来和希望

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就读江苏省涟水中等专业学校服装设计的17岁少女姜萍成功晋级。


中专学生,全球数学竞赛,贫困家庭。凭她的天才、勤奋再加上这一次的知名度,未来不会重复他父辈60多岁还要做保洁员维生的日子了。从这一个角度来说,对她个人是可喜可贺的。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也许,很多靠直播吃饭的,很多好事者想见她。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姜萍正在潜心准备6月22日的决赛,学校已经把她“保护了起来”,谁也见不到。”可能很多人想听听她的感想,也有很多人想借她的流量。她的话对我们也没有什么影响的,用萧伯纳的话说就是:“如果她杀过十万人,倒是的确的应该听她说说的,我们倒会尊重她的意见。”


她的成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不相干的。今日之某个领域出类拔粹的意义,大体与当年的壮元、探花、榜眼、举人具有大体相同的意义。一个中举的范进,背后是千千万万快已疯和在疯颠路上的“范进”。


好多年前,中国的很教育“专家”“社会学家”就认为大学生太多了,尤其认为文科生过剩。他们大声疾呼,“语重心长”地劝说青年们去读中专学技术。其实何止大学生过剩,就连中专学生也过剩,中学生也过剩,不读书似乎也过剩,否则怎么解释那么庞大的失业群体。


学技术,从古至今一直如此,农村有句俗话,叫“天干饿不死手艺人”,凭一门手艺吃饭,在封建的农业社会是可以的。然而在工业化社会,很多人知道,中专学生如果进工厂,等着他们的是十二小时的流水线。能耐的起早摸黑,养活自己,耐不住的实习的时候就跳楼轻身的也有。人们之选择职业,也许大多数人不会是马克思那样的吧,《青年再选择职业的时候》也许只适用于马克思那种双博士,对职业有广阔选择面的。蝼蚁还是大多数,主要是从劳动强度、社会地位、劳动收入等方面最现实的来考虑。其实不用“专家”说教。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会作出正确的选择。那些在累死累活的工作岗位上又没赚多少钱的人们,并不是他们不会选择,没有选择就是他们的选择。



我国的情况这里就先省略1000字吧。我们来看看聂锦芳在《到马克思的故乡去》这本书中提到德国的一个情况:


“对于目前困扰中国普通百姓生活最主要的教育、医疗和住房‘三座大山’,这里的解决方式是这样的(德国是一个联邦制国家,各州高度自治,经济等状况彼此之间多有差别,特里尔所在的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属于比较富裕的地区之一):


小学生和初中生一般每天只有上午上学,下午大多数学生踢球或者游玩,看不出有什么压力。初中毕业后约一半学生升入职业学校,学习一门技术或者手艺,并以此谋生:另一半进入高中,准备将来考大学。从就业后的情况看,两类人的收入差不多,由于前者更了解社会基层的情况,州议会中的很多成员来自前一类人。德国大学不收学费,留学生与本国学生一视同仁”。


涟水、苏北这一带,是当年粟裕大将和他的战友们曾经血战过的地方……


惟愿青年们都不重复父辈的生活,但姜萍的路于你们却是有限的。




一篮云杉果
思想争鸣,大众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