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原之战:以弱胜强的庶民凯歌

文摘   2024-10-02 13:24   广东  

民族斗争从属于阶级斗争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铁原之战,是以弱胜强的庶民凯歌。站在绝大数人民一边的,才会在军事上取得胜利。








1951年4月,在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中,中美双方在铁原地区进行了一场激烈至极、生死攸关的战斗。这场较量不仅涉及军事层面的对抗,更彰显了双方意志与精神的碰撞,充满了血与火的考验。


采用攻其必救之策,切断敌方的后方补给线及退路,以实施歼灭战,这些本是解放军擅长的战术。然而,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由于志愿军缺乏空军支援,补给线屡遭破坏,使得原定的攻势行动被美军指挥官李奇微所洞察。李奇微采取了灵活的“磁性战术”,一退再退中,导致志愿军主力向南远离38线,果断迂回包抄,意图通过控制铁原地区,来挫败志愿军从而全歼其部队的计划。因此,铁原成为了双方激烈争夺的战略要点。

63军肩负起了阻挡数万联合国军向铁原推进的重任,尽管63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却为志愿军主力部队的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武器装备相对落后,主要依赖轻武器的艰苦条件下,63军仍然圆满完成了铁原阻击战的既定目标,他们的英勇牺牲与无私奉献将被永远铭记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铁原阻击战的辉煌胜利,是弱势一方凭借坚韧不拔的精神战胜强敌的经典战例,是广大士兵英勇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是真正属于庶民的胜利。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其背后并非仅仅体现为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实质上更是中朝人民在阶级斗争领域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这场战争不仅彰显了中朝人民的团结与决心,更体现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国家主权而进行的英勇抗争。因此,抗美援朝的胜利,既是对外展示民族尊严和力量的重要时刻,更是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取得伟大胜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战争的阶级性质深刻影响着群众参与的广泛程度。唯有充分动员并依靠“人民战争”的力量,才能有效对抗装备更为先进、经济实力更为雄厚的强大敌人。

《李奇微回忆录》中记载:战后在进行战俘释放工作时,需要对数万名平民进行身份甄别。李奇微指出,这些平民是被强迫上前线,负责运送弹药和粮草等任务的。


李奇微未能理解中朝解放对平民所承载的重大意义。或许我们可以想象几个人强迫一个人的情景,但难以想象如何强迫成千上万的人,尤其是在炮火连天、生命危在旦夕的情境下,这样的想法听起来简直荒谬绝伦。

1949年中国解放后,在我家乡那个位于西部的偏远小县城,政府挨家挨户统计无工作的人口,确保每户至少能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口获得就业机会。对于那些本县无法吸纳的失业人口,政府会安排他们到外市或外县就业,我的一个叔叔就是在那个时期被安排到了遵义的一个国营企业工作的。至于很多人说到的工农差别,我奶奶在城市居住好多年后,感觉极不适应,志愿回到农村,在生产队的伙食团做了多年的炊事员。我爷爷的一个堂兄弟,从监狱释放后被分配在当地公安局工作。据一些老人回忆,当时派出所的警察没多少事情可干,无聊时就踩个自行车下乡找个地方参加农业生产劳动,他们觉得去干点活比在派出所坐着无所事事快乐。

解放战争,平民用小车推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抗美援朝战争,朝鲜人民支援志援军和朝鲜人民军的原理是一样的。

抗日战争中中国老百姓的选择就很能说明问题:

一位叫杰克·贝尔登美国记者在抗日战争中采访过中国农民:“有一回,我同一群农民聊了起来,当时日本人已经推进到离当地只有几英里的地方,这些农民在等着日本人来。我问他们怎么办?他们满不在乎的回答:……”


据抗战时期的《大公报》记载:汤恩伯抗战兵败向豫西撤退时,遭到农民的堵截,汤恩伯大骂河南农民是卖国贼。河南农民的回答是:“难道这些日军比蒋军更坏吗?”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铁原之战,是以弱胜强的庶民凯歌。站在绝大数人民一边的,才会在军事上取得胜利。


一篮云杉果
思想争鸣,大众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