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小马哥看大势”,再点击右上角的“···”,选择设为星标,文章每天自动推送
全世界都在头疼生育危机,中国的出生人口也一连7年下降,但今年的画风却不太一样,根据各地的官宣,一些地方的出生人口开始反弹了:
广东全省,今年1-6月份活产数同比增长1.4%,人口大省同样也是生育大省。
山东青岛,上半年出生人口数2.2万,同比增长5.9%;
陕西宝鸡,根据对医院和助产机构的样本调查,接生人数同比增长了10.7%;
湖北天门,截止到8月,出生人口同比去年增加了11.3%;
内蒙阿拉善,上半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7.3%;
黑龙江大庆,当地卫健委透露上半年出生人口数量明显上升;
包括上海、无锡、昆明、蚌埠、江西、陕西、广东江门在内的多个省市的妇幼医院和妇产科,都变得肉眼可见地忙碌了起来。
从南到北,自东向西,都在出现一波生育小高峰。
而最主要的原因,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
今年是龙年。
生下来的孩子是名副其实的“龙宝宝“,寓意比较吉祥喜庆,有的小两口夫妻为了生个龙宝宝,去年特地”憋着“不生,有的夫妻害怕明年是蛇年,所以抓把紧,把生小孩的计划大幅提前。
当然也有一些次要因素,比如有些家庭由于此前的疫情原因而推迟生育计划,然后到今年生育意愿才开始逐步释放;比如去年的结婚人数疫情后反弹了下,也给今年的生娃大军增添了助力;比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通过补贴来“ 催生“。
各方努力之下,今年出生人口很可能比2023年(902万人)增加不少,甚至超过1000万的大关都有很大希望。
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年出生人口的反弹,大概率,只是反弹,只是人口长期性下降的趋势中,偶然浮起的一朵小浪花,很难改变整体性的大趋势。
但我们今天不过多探讨关于“原因“的成因,我们还是来多思考下解决办法。
生育危机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全世界都面临的一场人类社会危机。早在我们之前,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美国等一众发达国家,都已经早早进入了低生育的“少子化“社会。
他们在面临生育危机的时候,几乎都采取了近似的举措来提振生育:
1、对有孩家庭的补助。比如生育补贴、教育补贴、现金奖励、税收优惠、子女抚养制度优化等。
2、育儿相关假期。产假津贴、父母额外休假、育儿假、分娩假等,比如德国就为在职父母额外30天休假,以及休假期间100%的收入补贴。
3、儿童护理和抚养。幼儿保育早教、儿童课内课外教育、幼儿托育费用减免、比如著名的“加一计划”及“育儿安心计划”等,部分国家还推出了《儿童及育儿支援法》和少子化社会基本法》等来保障父母和孩童的福利权益。
欧洲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重视生育问题,效果现在已经开始……有点显现吧,目前欧洲尤其是低生育的西欧和北欧,已经慢慢走出了1.5的“超低生育率“警戒线。
而日韩美等国家则是近十年才开始行动,目前效果还不显著,但不显著是对的——
因为从欧洲的经验来看,欧洲是在1980s前后开始重视生育问题,推出一系列生育政策,但生育率由于惯性仍在持续下滑,直到2000年左右才真正触底反弹。
也就是说,从推出政策到效果显现,最少也需要将近20年左右的时间。
而我们如果再仔细去分析这些发达国家推出了一系列生育政策,其实他们主要的发力方向,更多的是“ 减负“,减轻年轻夫妻的负担,从而提升生育意愿。
这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经验,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太大,整体国民“增收“需要非常长的时间才能做到,速度太慢,且体感不明显。
而给中国年轻人“减负“则更加立竿见影,能够在短时间内就迅速提升年轻人对于经济压力、社会环境的体感,让他们觉得,生孩子,压力也没有那么大。
而且这一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了
因为我们中国面临的生育问题,比发达国家更加头疼:
日本从1982年到2023年,花了整整41年才让出生人口减半,意大利用了47年,波兰用了37年,韩国用了20年,低生育的德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这些国家,近几十年来出生人口虽然有起有落,但还没到减半的地步。
而中国的出生人口减半,只用了7年。已经是一个非常夸张且迅猛的速度来。
不过好在,各种信号显示,政策也开始发力了,据说通过财政来补贴生育的新一轮“生育率提升行动“正在路上。
我是马江博,关注我,看懂趋势,看到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