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 | 从广都到双流

民生   2025-01-14 07:30   四川  
我在从事《共和国史》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目前包括两千八百多个县级行政区),而全班同学来自祖国各地,且对自己的家乡比较熟悉。因此,每节课的课前十分钟,我都邀请一位班上的同学做一次《家乡历史》报告,好让其他同学了解全国各地的历史文化。没想到这一教学活动,不仅让全班同学大开眼界,我自己也受益匪浅。

最近,一位来自成都市双流区的同学在做《家乡历史》汇报时提到:“双流县原名广都县,隋朝仁寿元年(601年)因避太子杨广的讳,改名双流县”。我听到这个“历史故事”,大感吃惊,没想到平时耳熟能详、挂在嘴边的“双流县”,居然是这样来的。为了“考证”这一说法,我查阅了相关的史料记载。

据唐代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双流县,本汉广都县也,隋仁寿元年避炀帝讳改为双流,因以县在二江之间,仍取《蜀都赋》云‘带二江之双流’为名也。”宋代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等史料也有类似记载。原来,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文帝次子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用阴谋手段,夺取了大哥杨勇的太子之位。当年,为了避新太子杨广的讳,广都县改为双流县,从此 “双流县”一名沿用下来,至今已经1400多年了。


因为杨广的“广”字是常用字,因此很多地名,也因避讳而被迫改名。其中,同属今成都市的“蒲江县”,隋代之前本名“广定县”,杨广成为太子之后,也避讳改名为“蒲江县”,沿用至今。今四川省内情况相似的还有一些地区,如隶属于宜宾市的南溪县,本名“南广县”,避讳改名为“南溪县”;眉山本名“广通县”,这次避讳改名为“通义县”,到北宋时又因宋太宗名“赵光义”,通义县再次避讳改名为“眉山县”。

所谓“避讳”是中国古代对于君主(皇帝)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避君主(皇帝)的讳称为“避国讳”(或“避君讳”),如汉文帝名“刘恒”,改恒山为常山;唐玄宗名“李隆基”,改隆州为阆州(即今四川阆中)。避尊长的讳称为“避家讳”,如苏轼的祖父名序,苏轼作序时常改“序”为“叙”或“引”。《红楼梦》中林黛玉读书“‘敏’字,皆念作‘密’”“写字遇着‘敏’字,又减一二笔”,就是为了避母亲贾敏的讳。著名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曾总结这一历史现象,写成《史讳举例》一书。


探讨地名的来源、变迁是一个有趣的话题,很多学者对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久而久之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地名学。有学者认为,研究地名不仅有助于了解地名的变迁史,还可以从地名中了解当地的地理变迁、物产资源、民族活动等等。(参见史为乐《谈地名学与历史研究》)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