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小满 | 故土

民生   2025-01-08 08:30   四川  

即将到2025年春节。自从老家的新房子装修好后,2024年我们已经回去两次。思想和情绪的变化在于,长的假期开始不再那么急切地想要去看广阔的天地、美好的视野,而是想要回去好好休息。


好的完整的睡眠。在其实已经没有那么多亲属的地方,好好吃饭,品尝一些曾经熟悉的味道,看看山水(新房子就在山下,晨起打开窗户就能看见。出门在小区门口也能看见绵延不绝的山就在眼前,甚至触手可及。),时间宽裕要去祭祖。

故乡宣汉曾经是别人眼里的贫困县,贫困到我妈妈当初要带着我外地求学,吸取更好的教育资源,而且能够赚取到高于当年的生活费用。在成都,有了新的家,新的体验。故乡曾经的红房子是集体宿舍,当年的许多体验现在看来都是在砖红的房子里发生的,而成都不是,90年代中期以后是商业氛围浓厚,很多关于个体的物质上的滋养甚至灼烧,都在发生。

这种丰饶对于心智还在探索过程的人儿来讲,有点像射出去回不来的箭,在向外的过程里更像是抵达一种没有终点的空洞。


或者说是,空虚。或者说是,虚空。


直到有一天,我觉得单纯的空气就很好。沉默似乎厚重于语言。经过沉淀和无伪的本质和朴素似乎更能让人的心发生一次比较深的呼吸。


而现在的故乡,很繁华。繁华到我开始意识到过去的很多记忆、情绪以及模式都在松动。


2024年10月6日晚,晚上七点的动车回成都。那是我这一年第二次回家。


归属感似乎是一种比物理上的“回家”还要高级,或者更接近纯粹的很难真正被游说或者表面文章所能忽悠的深处体验。


比如年少时的贫穷,只是相对于更大城市的物质丰厚和发展频率而言,其实我很少有体验到明显的贫穷,后来反复困顿的地方可能还是精神上的贫穷,甚至可以说是贫瘠。因为精神的贫瘠,就很容易在未来的岁月里自觉自己低人一等,这种自己把自己冰冻在深冬雪山的行为甚至是可以欺骗自己的。


但是这一年的回去,冲击是很大的。城市格局变了,人变了,生活状态变了,对文明的理解变了,可以说很多在外漂泊的人,即使是物理上有所安顿,精神和情感上的洗涤和安顿都是一点点完成的。


也许现在的回家,归属感首先就在自己的心里完成了一些,然后再带着儿时的伤痛和匮乏,回去发生一些不同时空的交互和释放。然后,就能看见地域的日渐丰满。地域的日渐丰满或者贫瘠,是否也是个人的日渐丰满或者贫瘠?个体也许有终极的自由去探索,但是又始终难以摆脱文明、文化、地域和时间的束缚和印刻。


10月的最后一站是达州的博物馆,馆藏内容相当丰富。侧面看,当地的文化觉悟也是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而在发生认知和空间的变化。馆内,不仅对当地的历史演变有所梳理,也展现了一批明清民国时期的名人书画。和印象中的故土已截然不同,过往能向外输出的价值是山民的热情朴素,在清贫奋斗的过程里也有对家乡的沉默和回避,现在,隐隐的,已经有了不一样的底气和重新解读的层层空间。


是的。作为一个已经有了些许白发的中年人,我并不会把好的体会形成一种执着。我会和自己琢磨“归去来”。

只是,应该,为今天的达州、宣汉点赞。不仅有普光气田为当地经济作出卓越贡献,还有罗家坝博物馆呈现曾经灿烂辉煌的巴人文明……在故乡行走,也不再是半小时的徒步来回,而是新城旧城不同的概念,虽然熟悉的脸已都大多不再,但是相信对每个人都有一种冲击,记忆底层的细胞和情绪的冰层也渐渐有了春光化雪的微妙。


人间有四季,城市也有。


那么,多年来在成都的见闻也在发生同样幽微里带着靛蓝色之曦光的事。


我百思不得其解。冥冥中,心灵的画面里,看见冰雪之下在发生一些水的流动,却不是江河,甚至还不是溪流。


不过,我喜欢这种体会,也很倾向于这样的沉默。也许在多年来养成的惯性表达之前,有什么在告诉我,目前和表达保持距离,就和内心的某个层面的自己更能够连接一份亲密和在一起。

因为一些自己都不能把握或者说解读到位的变化,这有些生猛又魔幻的岁月,似乎我的手里那些拽住的关于某些朋友、某些人的线,渐渐地就看不清、看不见、不想多看了。偶尔还会有一些能够交流的朋友,也不再是即兴的互动,明显有些人已经清晰地接受了自身在时间里的烙印,或者是被深深淬炼的地方。


时间好远。远到似乎对于每一个生命体都没有尽头。时间好大。大到宇宙不能去止步。时间好冷又好热。时间似乎有很多情感,也有好多残酷和无情。时间又好短暂,白驹过隙,瞬间,也许。时间好幸运,没有幸运,又哪有现在的这个自己?

是的。回乡,是一种转换。所谓,故土,故土。它的背后有种默默地安放、默默地承载之意,甚至是默默地,允许和包容。因为它很小,虽然有点繁花渐入迷人眼,有点旧貌新颜,有点恍惚,但是土地和山河依然在。短暂的偏安一隅,抬望眼,依然有满目青山,溪水澄明。晨曦间,飞鸟鸣,充满生机,活泼泼,清闲闲,还有一些区别于城市的让人松弛的“空荡荡”,似乎也能偶然一瞥“澄怀观道”的宁静。


“继续掘你的井,别放弃,泉水就在地层的某处。不要松懈每日的修持。你的坚持,是门上的环。继续不断地叩门。里面的欢愉,终会前来开门。看看,来的是哪位贵客。”


走着走着,我似乎看见时间的中心点。它是流动,它和我有关。

时间对个体来说是不可逆的,但是人总是会在生命的某些阶段需要停下来,然后看看过往,也许和年龄有关,也许和经历有关,也许和心理深处的呐喊甚至嘶叫有关……故乡也许还不是源头,但是它是此生的开始,无论曾经经验到何种不美好的体验,此时都会想要重新拿出来再审视一番,用心灵的甘泉去清洗一番,让情绪终归是情绪,让历史终归还是历史。


每一个家族的流动或者症结就像是饱经沧桑的古树,任风吹,任雨打。元旦几日,妈妈这边的亲戚今年意外地齐聚。每次参加的时候,我都会有些感慨地对我女儿说,你比我们有幸运的地方,能看到一些清晰的温暖的情感的画面。


她和表姑年岁相差不过五岁,但是却是晚辈和长辈的关系。看着我的妈妈在席间喊着各种和年龄也有各种差异的称呼,一瞬间,我也有些茫然,是啊,现代社会的架构已经不允许人有太多空间和能量去探索这些,但是这些真实的画面也让我知道这就不同于单纯的利益来往,即使身份各不相同,人的出发点是来自于我们拥有共同的祖先。


诗人王维曾经写道:“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过往的亲友因前途在不同年龄离开故土,对故土的理解和回首也会各自不同,儿时的如“绮窗外,踏雪寻梅”的长情现在也许只剩山,只剩水。


然而,终究是“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


是。我的生命来自于一个小小的地方,它被山水围绕,很多人从这里走出去,又走回来。无论贫穷富贵,对这些已经如古树一般经历过世间沧桑的一个个个体来说,都有了新的空间来包容这其中的无常。


2025年元旦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