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栋 | “奇术”满满的美国课堂

民生   2025-01-15 07:30   四川  
“奇术”满满的美国课堂

《不信东风唤不回—一个高龄留学生的自述》选载之八

我就读的这所大学的前身是Ouachita Parish Junior College(瓦奇塔教区初级大学,这里的教区相当于美国其他州一级下面的县或郡,在路州叫教区,这也是路易斯安那这个州独特的地方),成立于1931年。学校为两年制,主要培养学术、职业技术和专业人才。1961年开始授硕士学位,1967年设立药学专业博士学位。1970年,学校更名为东北路易斯安那大学(NLU),1999年8月,开始使用现在的校名路易斯安那大学门罗分校(ULM)。

ULM大学校园秋色(网络图片)
我到校后的入学手续办完后,很快就进入了正式的课程学习阶段。第一学期我选了三门课程,第一堂课上的就是其中一门--personality(性格学),编号心理学PSYC 406。这门课程,第一次让我见识了美国大学独特的教学方式。如同生活中的其他第一次总是叫人难以忘怀一样:第一次上学,第一次领工资,第一次出国。我在美国的ULM上的这第一堂课,也在脑海中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至今仍然鲜活如初。


这门课程是Joseph R. McGahan 博士开的课。课程学完并考试及格后,可以得到三个学分。而且,这门课程是硕士必修课,难也好容易也好,是必须修习的。不过,我对这门课程还很有兴趣,也有些期待,所以学起来也并不觉得枯燥和艰难。

为什么拿教育学硕士,还必须学习心理学的课程呢?这就是美国和中国在师资培养上很不一样的地方。美国的教育学专业,相当于中国的师范,专门培养中小学及幼儿园师资。但是,美国的教育专业,与中国1990年代的师范院系又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师范院系也和综合性大学一样,把教学重心放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上。学生毕业后,有的可以直接进入该专业的研究领域工作。美国则不然,学习的重点并不在知识本身,而在于教育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的心理学管理方面。因此,他们的课程设置,向教育学和心理学大幅倾斜。我攻读的是教育领域的Reading(阅读)专业硕士学位,十一门课程中,有四门是心理学必修课程,PSYC 406,便是其中之一。

九月初的门罗,天气虽然还比较炎热,但是刚开学那几天下了些小雨,空气湿度大,更感觉闷热。心理学406的教室,安排在教育学院Straus Hall的三楼。教室不大,大概有四五十平方米。教室地上铺着深蓝色地毯,走起来柔软有弹性脚感很舒服。空调开到华氏68度(相当20摄氏度),温度适中宜人,人走进大楼后闷热感觉便顿时消失。


我提前10分钟进了教室,不希望在美国上的第一节课就迟到。我选择的座位比较靠后,明显有些怯场。老师进来前,我把听课的二十多个学生从背后观察了一遍,发现大多数是女生,黑人学生大概占四分之一,有一个亚洲人模样的女生。因为有一些本科生选修这种4字头的课程,使班上同学的平均年龄,一下子就拉了下来,只有二十二、三岁左右。没有悬念,我是全班年龄最大的人,也是唯一的中国人。


美国大学上下课,是不用打铃的,完全由老师自己掌握时间。离上课时间还差两分钟,McGahan 博士大步流星地走了进来,腋下夹着一个讲义夹。他四十多岁,国字脸,中分头,不戴眼镜,身体显得很壮硕。他穿一件红色短袖T恤,蓝色短裤,似乎更像一个篮球教练。他讲的美式英语听起来铿锵悦耳,语速很快,对我的英语听力是一种挑战。


开始上课后,McGrahan 做了一番简短的自我介绍。记得,他说刚从纽约城市大学跳槽过来,离过婚,女儿已经八岁,很钟爱女儿。离过婚是我从他的简历中推导出来的,因为他使用了former wife(前妻)的说法。接下来,是老师点名,学生站起来应答‘here’(意思是‘到’),算是和大家见了面。轮到我时,除了姓名,我还介绍说自己来自中国,原先是个大学教师。我以为,大家会为班上出现这么一位高龄同学而感到惊奇,会有很多人回过头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甚至会有很多窃窃私语。没有想到,没有一个人回头望我,也许这是出于礼貌吧。但不管怎样,我拉紧的心一下松弛下来。太好了,我在美国大学课堂的第一次出场亮相,回头率为零。


接下来,老师照例给每人发放一页本课程的syllabus(教学大纲),并对课程和教科书版本要求做了一些说明。我把教学大纲快速浏览了一遍。大纲对课程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地做了阐述。比如,课程目的,行课方式,考试方式和时间,甚至还说明了评分方法和课堂纪律要求等。接下来,McGrahan博士用了二十多分钟谈论美国总统选举。1992年,正是美国的大选年,克林顿这年当选为美国第四十二届总统。但是,这似乎和我们的课程没有多少关系呀。讲课中,他还对克林顿开了一个玩笑。说他当选总统,大家要按紧自己的钱包,或许他是来收账的,可能带来大量财政赤字(实际上,到克林顿2000年做满两届总统交班时,美国政府一改历史,破天荒地有了700多亿美元的财政盈余)。博士老师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说因为他的姓名Bill Clinton 中,Bill含有账单的意思。


这次课真正的讲课时间,不到三十分钟。上课‘不务正业’,天南海北瞎聊,原来美国大学课堂是这般随意,这是我第二个没有想到。后来上了更多的课程,接触了更多的老师,了解到老师们更多的教学风格后,我才知道,多数老师上课也会像McGraham 博士这样,先天南海北地瞎聊好一阵子,然后才会正儿八经地讲点正课。这还不算,更让我惊掉下巴的事还在后头。下课前,McGrahan博士指定了回家后需要阅读的教科书章节。另外,他还结合讲课内容,布置了一道下节课要讨论的问题:男人和女人最重要的性器官分别是什么?天哪,要学生这样公开地明目张胆地讨论性和生殖器官问题,这是我这节课第三个没有想到。我只能暗自感叹道:中美文化差异确实太大了!


更让我心惊肉跳的事情马上就到,第二个星期上课时,McGrahan博士一开始,就要大家按照座位顺序,挨个回答上次课布置的问题。前面的学生,无论男女,大多数都准确地指出了男性女性身体的那个部位,语言直截了当,态度平静自然,没有一丝羞怯忸怩的表情。我也使用前面大多数男生使用的那个字眼,不过声音很低沉,好像一个在家长面前承认错误的孩子。                                                                                
ULM图书馆前 
后来上过很多课后才知道,美国大学课堂上,议题非常自由开放,除了涉及宗教信仰和种族这些敏感话题以外,没有什么言论禁忌。在史密斯太太(没有博士头衔,只能这样称呼。碰巧,她和管理计算机房的那位史密斯太太同夫姓),开出的psyc-503—advanced child psychology(高级儿童心理学)课堂上,曾经讨论过美国的child abuse(儿童性侵害)问题,居然出现了让我不敢相信的一幕。一位中年女生,在课堂上现身说法,讲述了自己小时候遭到继父性侵的故事,不避隐私不遮家丑。说故事的人,讲到伤心处时声泪俱下,听故事的人,很多被感动得动容不已。我一个中国老男人,内心受到的最大冲击,还不是她的故事本事,而是这种在中国让人无法接受的教学方式。试想,如果中国的教师,在课堂上讨论这些不雅话题,一定有学生下课后会去教务处举报。吃不完兜着走,老师轻则会被批评教育,重则会被处分甚至被除名。而在美国,这种事情早就习惯成自然见怪不怪了。中美两国在开放程度和学校教育方法上,差异竟然是如此之大。

美国学校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践性,是我们在国内就耳熟能详的。这次在美国留学,让我亲眼看见了新奇的课堂教学实践方式,既觉得新颖,又让我受益无穷。比如,我们选修的psyc 507—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Learning(学习的心理学基础)。开课教授是个五十多岁的白人老头,记不起他的姓名了。但是有一个事情,给我的印象深刻,至今不忘。每次上完课后,他的同样已经高龄的老伴都会开车来接他,车准点到达Straus Hall大楼门口等他上车。最难忘的是这位教授的课程,上到半学期后,接下来的三周不上课,给我们开列一张书单,布置我们到图书馆查阅资料,然后写一篇科研心得。复课后,每个学生上台演讲十分钟。活动一直持续了四周,直至期末考试。


课堂讨论,是美国教授们喜欢使用的方式。他们认为这种方式,活泼新鲜,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让学生有更多互相交流看法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一次,有个教授用了一个浅显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交流看法的好处。他问大家:


“我有一个苹果,你有一个苹果。我用我的苹果来交换你的苹果。最后,每个人手上有几个苹果?”


“一个”,大家异口同声回答。


“再问一个问题。我有一个想法,你有一个想法。我用我的想法交换你的想法,最后每个人头脑中有几个想法?”


“一个”,有人脱口而出,立刻引来一片笑声。


“两个”,大多数人回答说。互相交流思想带来的好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就阐述得明明白白了。


课堂讨论会上,大家随意组成几个小组,或者把书桌围成一圈,即席发言,或者把整个课堂当作一个讨论会场,每个人轮流上台发言。美国人都好表现,生怕自己落在别人后面,所以讨论会不缺发言者,冷场的情况几乎不会出现。不但如此,发言中经常会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我就有过一次遭遇意外反击的经历,观点之对立,话语之尖锐,差点让我下不来台。


讨论会还是在上面提到的psyc-503课堂上,讨论议题是儿童成长问题。听了几个人的发言,大都集中在各国的虐待儿童问题上。轮到我发言了,我在泛泛谈了一些看法后,举了一个印度贩卖婴儿的例子。没有料到,我的话音刚落,从我右方角落里猛然传来一个声音,“难道你们中国的弃婴现象还不够严重吗?”,语气相当严厉。我把目光扫视过去,原来是班上一个印度女生。我被她的诘问弄得有些措手不及,一时间不知如何来回应。中国的弃婴现象确实存在,不好否认,但我也不甘心只让大家听到她的声音。我很快镇静下来以后,反驳说道,弃婴问题在中国确实存在,但不是很普遍,现在经过政府和全社会的努力,已经有很大改善。下课后,这位印度女生主动找到我,对课堂上话语尖锐向我道歉。接着,她向我说明,因为宗教和种姓制度,印度虐待女婴现象确实很普遍,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收效甚微。并说,她也很为此感到担心。
观摩美国小学教学(右一为作者)    

其实,在课堂上突出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多动手多动嘴多动脑,也是美国所有学校课堂教学的特色。1994年夏天,我曾经得到机会,跟随我的导师米勒博士到门罗一所小学五年级去观摩课堂教学。恰好遇到那节课要讲授的是英语比喻,教师是一位三十出头胖胖的白人女士。我到现场一看真有点傻眼,这哪是什么课堂啊,分明就是一个儿童游戏室。只见到处摆满各种直观教具和玩具,学生们正分成六七人一组,围坐在地毯上或讨论或做游戏。我深入到一组学生,想看看他们到底怎样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我去的那组学生正在玩飞镖游戏。圆形镖靶从圆心向外贴满了辐射状字条,就像一个自行车的轮辐一般。每一个字条写了一句英语句子,学生用飞镖向快速转动的圆盘投射过去,飞镖钉在哪句话上,学生就要说出这句话使用了什么样的比喻,并以此来得到课堂作业的分数。我凑近圆盘看清了几个句子,有“I feel like a new kid at school”(我感觉自己像个刚上学的学童——明喻),“He was really a lion when he stroke at that bad guy”(他揍那个坏小子时像头狮子勇猛无比——暗喻)等等。一个学生说出的答案是否正确,大家可以讨论,争论不下时,由老师给出正确答案。每个学生都有同样的投镖机会,最后计算每个人的得分。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因为有趣,学生们都很喜欢,课堂气氛活泼,学习过程显得轻松愉快。这跟中国那时候小学里学生双手后背,正襟危坐听课举手发言的场景有很大差异。


如果说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学生思想活跃开放互动意识强,是美国大学课堂的特点的话,那么幽默风趣和灵活随意,就是大多数美国教授的特点。美国大学的教授,讲课多不受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的束缚。在课堂上谈国事谈家事讲笑话的事情司空见惯,有的甚至本末倒置,把大部分时间花在海聊闲扯上,而教学内容则聊聊几句,把事情布置给学生课后去完成。


美国教授讲课,很少有不幽默风趣的,让整个课堂充满笑声,学生们笑得前仰后合也是常有的事。前面讲的那位讲授psyc 507课程的教授,就是一位笑话大师。他每次课总要用差不多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讲笑话。他讲授的属于实践性课程,反正又没有严格的进度要求,课堂上讲不完的内容,可以指定学生下课后到图书馆完成。记得,有一次上课讲到类比(analogy)时,他讲了一个笑话让我至今不忘。说一个男孩子和一个女孩子恋爱。有一天,女孩子问男孩子:“你爱我吗?”。“当然”,男孩子答道。“真爱,还是假爱?”女孩子又问。“当然是真爱啦”,男孩子理直气壮地说。“爱得有多深呢?”女孩子再问。男孩子那天有点拉肚子,情绪不太高。在女孩子一再追问下,一时语塞想不出词来。突然,男孩子肚子里有情况需要跑卫生间。他急中生智,脱口而出:“爱得就像拉肚子一样,难以控制。”这个时间点上,课堂突然爆发出的哄堂大笑,说明了这个笑话的力度。而且,知识的传授就在笑声中完成。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类比就是从两件不同类别的事物中,找出它们的相似点来进行比较。‘爱情’和‘拉肚子’风马牛不相及,但是两件事‘难以控制’这一特征,却是它们的共同特征。教授运用这个笑话,既形象又巧妙地说明了类比的含义。


我说讲课幽默风趣,是教授们的共同特征,笑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听觉和心理疲劳,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这还只说了问题的一半,而且是次要的那一半。主要的那一半是,美国大学每门课程要结束时,学生都要对教师的工作作出评价。评价的结果,会影响到教师的收入、续聘和晋升。在课堂上幽默多,挠到了学生的痒痒处,让他们开怀大笑,你就会得到好的评价,会有好的回报,何乐而不为呢?何况,喜欢幽默本来就是美国人性格中不能少的元素。激烈的竞争和亚历山大的美国社会生活,可以用幽默来调剂,用笑声来舒缓。


这和中国的大学课堂有巨大的差别。我在成都的电子科大任教的冯姓同学告诉我说,他们系一位五十多岁的老师,上课一本正经不苟言笑,课间休息时一个人在讲台边上面壁而立,从不跟学生交谈。试想,这位教师的课堂上听不到一声笑声,只有死板平淡的照本宣科。学期结束了,学生能给他高分评价吗?如果这样的情形出现在美国大学,久而久之,选课的学生越来越少,教师的收入减少是一种损失。而且,这种不受学生欢迎的教授混几年混不到tenure位置(终身教职),最后只有一个结局:卷起被盖走人。

美国大学课堂的这种完全不同于中国的教学方式,或者再推开来说,美国的这种教育制度比之中国,到底孰优孰劣呢?迄今为止,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中国长在基础教育,美国长在大学和研究生教育。美国大学的这种启发式教学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习惯,敢于怀疑权威挑战权威,日后才有可能去颠覆前人的定论,创建出崭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科学技术的大幅进步。说到这里,我想起那个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说过的一句话。一次,乔布斯到一所大学去演讲,一位学生问他如何才能取得他那样的成功,乔布斯用两个英语字回答了他,think differently”。意思是,“异想天开”或者“独出心裁”,就是要和大家的想法格格不入。

- 关于我们 -

行脚成都所刊发文章,署名者版权归作者所有,投稿行脚成都,默认原创首发。未有署名者,系行脚成都编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


小红书 @行脚成都

今日头条@行脚成都

百家号@行脚成都


天府文化  成都记忆
  赐稿邮箱 20801640@qq.com

行脚成都
到成都街头走走看看,体验并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