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年寻根记 || 文/图 李延福

文化   文化   2024-12-21 16:07   上海  

点上方蓝字天南地北会宁人免费关注


甲辰年寻根记


文/图 ‖ 李延福


作者李延福,甘肃会宁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文学爱好者,有大量诗歌和散文发表于地方刊物和网络媒体,数篇文章收录于会宁县有关单位编纂的书籍,出版有个人诗文集《心路》。人生信条:自由、自然自信自律。


甲辰年七月初一(公元2024年8月4号 星期日 立秋前第三天),雨后天晴,长空初洗,目之所及,除了碧绿还是碧绿,故乡沉醉于一壶醇厚的夏末即秋的佳酿之中。在这个无限美好的日子里,我终于实现了多年的夙愿:去通渭县碧玉镇(关哈)李家川口(川口哈)寻根。


是日早晨八点钟,堂弟李保国开着他的爱车前来萝卜屲家里接我,我们弟兄二人开始了愉快的旅行。沿途我们遇到美景就停车拍摄,一路胜景一路长歌。




第一个美好的景致是党家岘新民村陈马家。我们站在北山的半山腰,居高临下,整个村庄尽收眼底,白墙红瓦的农舍掩映在大片的树木中,不时还有公鸡引颈高歌,北山梯田里夏林牡丹园的牡丹正孕育着果实,对面南山上巨大的风电叶轮徐徐旋转,我不由想起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笔下的唐.吉诃德大战风车的故事。远方义岗川的河滩里升起了乳白色的浓雾,弥漫着四处散开,如梦如幻。


上午十点多我们从义岗镇沿着新开通的宽阔舒适的247国道来到了被称为“通渭八景”之首的中林山,即“中林春晓”“中林仙山”。这里距离通渭县城约十公里,山顶建有规模宏大的太白庙,周围森林覆盖率高,松柏环绕,杨柳依依,郁郁葱葱。整个建筑群气宇轩昂,翠脊走兽,气势非凡;檐牙高啄,勾心斗角;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亭台楼阁,廊道曲折。这里有“朝沐霞光丹岚,暮浴清风明月”的美誉。今年正值扩建,到处是能工巧匠的身影,到处是建筑机械发出的声音。真可谓,陇中之美美在通渭中林山也!


离开中林山,我们怀着期待的心情通过高德导航一路向南,从通渭县城——襄南镇——十一点左右我们到了碧玉镇(关哈)。由于刚下过雷雨,河道里到处是洪水冲来的杂物,我们小心翼翼地过了河。

碧玉又称碧玉关,关哈,有八千多年的人类居住史,因古襄戎国碧玉公主在这里守关而得名。碧玉关所在地古城遗址,地势十分险要,易守难攻,是古代军事要地(俗称闭门关,关下)。伏羲和古人类在此地长期生活并形成部落。雄踞在牛谷河与牛洛河两大河流交汇处的古城遗址诉说着几千年历朝历代的战争与和平,苍凉与繁华:从伏羲、周、汉、王莽、十六国、唐、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

在碧玉镇漫步在街道上,我们欣赏眼前的风景,凭吊过往的兴衰,在一家兰州牛肉面馆里一边吃饭一边同热情的回民夫妇聊天,饭后我们经过打听穿过潘家峡前往目的地。


经过潘家峡,我自然想起小时候听父亲经常说的南来关哈老家有关潘家峡的故事,他说北宋奸臣潘仁美是潘家峡哈人,是他害死了忠臣杨继业(当然这是传说)。潘家峡地势险要,山形犬牙交错,地势蜿蜒曲折,窄窄的公路像一根毛线其中穿过。

午后,我俩来到了李家川口的西山前。居高临下,爷爷的出生地——父亲一生心心念念的地方——我们的故乡——李家川口(川口哈)便一览无余,她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牛洛河在东西两山间从北往南蜿蜒流去,坦荡如砥的川地阡陌纵横,分布在河道两侧,足足有几百亩,田地里除了绿油油的农作物就是紫色的太阳能硅板。村庄集中在川北口,大致形成四个聚集区,屋舍俨然。后来知道,这里有四个社,居住着四百多户八百多口人,绝大多数姓李,都是一个家族,人们都有明确的班辈。


下午一点多,我们决定随便找一户人家聊聊,寻找和我们最亲的人家,就是我二太爷(二曾祖父)的后代。


我们首先驱车沿川在田地里看看,那是有正在兴建的新农村,都是小二楼,从路牌上知道,这里现在是牛洛村川口社。当走进村庄时,静悄悄地和现在大多数农村一样,试着敲了几家紧闭的大门都无人应答,后来循着人声看到了正在往场里用三轮车拉胡麻的一对老年夫妇,我们走进麦场旁边的人家,一个老妇人招呼我们,非常热情,既递茶又给馍馍熟鸡蛋。经交谈,才知道我们同属一个房份,都是四房。不多时,刚才看到拉胡麻的女人又拿来了鸡蛋和馍馍。通过她们了解到,我二太爷的后代亨亨(李亨,我的侄儿)高校毕业后到内蒙古包头市工作,结婚生子定居包头,老人们都先后去世了,旧庄廓(我们的老宅)也因前几天的暴雨所致,墙基不稳,有安全隐患,村上派推土机推平了,李亨在处理完这件事情之后于昨天去了包头。亲房女人电话联系了李亨的邻居,让我们在他家再了解详细情况。


我们来到老宅基地前看到的是残垣断壁,大门门楼像一个孤独的老人,静静地望着前方。老宅处在川口东山脚下,大致是坐东朝西,是典型的陇中农家户型。在这里,我祖父度过了八年美好的童年时光,公元1898年(清朝光绪二十四年),为了逃年荒,(李家川由于人多地少,历史上有两次人口大迁移,分别是民国十八年和一九六零年,我们会宁现在一半以上的人都是从通渭及其他地方搬迁来的。)我曾祖父用扁担一头挑着我二祖父一头挑着一口锅,曾祖母拖着八岁的我祖父,一家四口从这里前往一百多里地外的会宁县党家岘观音掌居住。从此以后,李家川口(川口哈)就成了老一辈永远牵挂的地方。老一辈在世的时候,他们会经常步行着到老家走一走看一看。


离开老宅基地后,我们又走访了八十六岁高龄的李得荣老人。老人身体硬朗,很健谈。老人说,川口哈李姓是一个家族,祖上是从二十里外的碧玉镇小河子村弟兄另家的时候搬到这里的,当初弟兄三个,其中最调皮的一个来到山庄川口哈定居,他就是我们在川口哈的老祖宗。老祖宗生了四个儿子,就是现在这里李家的四个房份。李得荣老人属于三房,我要叫他爷爷,过一阵我们要走访的李建国是二房,接待陪同我们的女人和我们属一个房份,是四房,她和我们是同辈。在亲房爷爷家我们留下了李亨的联系方式。接着我们又去了李建国家,李建国就是开头我们看到的开三轮车的人。李建国年过花甲,孩子们都成家立业在外地生活,两口子把小院子收拾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日子过得很惬意。他们也很热情,讲了许多家族的历史故事,大多数都是我了解过的东西。李建国讲得更详细,他补充的内容是有关我们的祖坟的事,特别是我高祖父高祖母的坟,当年兴修水平梯田的时候被平掉了,但是地理位置大概知道,就是对面的西山半山腰。


时间已过下午三点,尽管族人热情挽留,我们还是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这块热土。当车子行驶到西山的半山腰时,我们又一次停下来,详细看了看祖坟可能的位置(那里明显看到了已经去世的亲房哥李义家的祖坟),又一次回望着李家川口的全貌。

回来的途中我们特别留意了萝卜屲里何氏家族(我们的邻居)的祖籍地何家沟,这里距离县城很近,地势平坦风景优美。

由于时间关系,在经过通渭县城时我们只是穿城而过走马观花,大致领略了一下这个闻名全国的文化名县的建筑特色和城市风貌。


车过中林山——悠江铺——来到通渭县北部重镇义岗川,我决定在这里款待一下一路舟车劳顿的小弟弟李保国,顺便看看这个我从小在爷爷和父亲口中经常说的镇子。由于义岗川和党家岘很近,在党家岘没有立集的时候,我们的先人们在经常在这里赶集,用毛驴驮着一点点粮食换取一些日常必需品。加上“义岗川董家”曾经是附近几个县家喻户晓的富甲一方的大户。


傍晚时分,晚霞满天,袅袅炊烟,牛羊下山,,经过一天的奔波,我们结束了这次满意的寻根之旅,顺利回家。

正是:

梦中故里六十年,胜景长歌一日还。
李氏宗亲连骨肉,寻根问祖意绵绵。

二零二四甲辰龙年冬月十七日(2024.12.17)于杭州西湖家中

       

大家都在看

这个秘密噢!

点击右上分享到:QQ空间朋友圈
投稿视频新闻广告交流微信号:mlqqlj
搜索公众号allhuining天南地北会宁人关注

分享提醒感谢有您 !

欢迎留言点个“在看”

天南地北会宁人
突出孝德引领的乡土文学大众平台,关注民俗文化、戏曲艺术、人文社科,终于等到您的参与,谢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