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更多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7000 字职场心得,适合国庆路上看
职场
2024-09-30 19:51
河南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相信你已经在前往旅游目的地的路上了。
假期一直有个作用,
就是跳出工作,重新思考自己。
离开原来的环境,我们不再被琐事困住,更容易打开自己。可能是遇见的人,可能是经历的
事,或者是看到的一段话。
比如上一次旅行,我在酒店大堂等人时,刚好翻开了一本小书:《创始人手记》,作者是全季创始人季琪。
里面有句话触动了我:
我不会整天去关注订房率、股票这些细节,我持续关心的是整个消费的趋势变化。如果我麻木了,敏感度不够了,变得主观、封闭、不开放,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走势、方向。
这对我的启发是:
每一周,我要预留一些时间,去看看外面的信息。如果我不能给团队带来信息增量,我就是不合格的人。
今天这篇文章,字数不少,共七千字,相当于一本小书。里面是这些年我的一些思考,关于职场,也关于生活。
我希望里面的内容也能带给你一些启发。
01.机会来的时候,你要做的只有⼀件事:抓住它!
在多年前,因为参加了⼀场 PPT ⽐赛,结识了秋叶⼤叔。
之后他给我发了⼀封邮件,问我愿不愿意合作,做⼀个幻灯⽚。
当时其实手上有很多事,但是⼜觉得机会不错,于是咬了咬⽛答应了。
于是,合作了一份爆款 PPT ,在微博上的转发超过了 1000 次 。
因为有他的推荐,我也得到了很多⼈的认可。
我现在会想,如果当时拒绝了他的邀请,结果会怎么样?
他肯定会说:没事,以后有机会再合作。
但是…
每个⼈内⼼⾥都有⼀个排队清单,遇到有价值的机会时,⾸先想到谁呢?
肯定是有「信任基础」的⼈。⽽如果⼀个⼈拒绝过⾃⼰,⾃然会放在后排。
⽽且,最可怕的是,
⼀⽣的「机会」真的不多。⼀旦遇到,⽆论如何都要死死抓住。
02.每个人都是多⾯的。
之前去新疆旅游,跟的团。
其中有⼀个 40 多岁的姐姐,全程娇滴滴地靠在⽼公身上,即使被⽼公各种「嫌弃」,她也会笑着给他递过去一片西瓜。
我当时的第⼀反应是:她肯定是⼀个靠⽼公养活的⼥⽣。
旅程结束前⼀晚,我们⼀起喝酒撸串,就聊开了。我问她是做什么的,答案竟然是:⼀家公司的⼈⼒资源总监!
我有点难以置信,就继续问她之前的履历。她倒也挺实诚,说之前在⼴州⼀所⼤学当⽼师,后来觉得无聊,就去了一家公司做营销管理,前两年转型做 HR 负责⼈。
刚好⾃⼰那阵我转岗做培训,就继续聊。问她转型后挑战⼤不大,她说最⼤的挑战就是裁员,不过这时候就必须铁腕,不能太柔软,否则就很麻烦。
她说这话时,突然变了⼀个模样,眼神⾥带着杀⽓,跟前⼏天⼤巴⻋上的状态判若两⼈。
我们喜欢给⼈贴标签,这⼈狮⼦座,强势;那⼈巨蟹座,顾家。但其实,每个⼈都(不得不)根据场景调整⼈设。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活。
03.不要⼯具导向,⽽要问题导向。
我本科学的是统计。
⼤学期间和室友参加⼀个⽐赛,为了显得⾼端,我们⽤了很多看起来⽐较⾼深的统计⽅法。
本来以为会被大加赞赏,结果⽼师听完我们的汇报后,脸上写满了遗憾。
最后她说道:
你们这个结论,其实⼀个「⽅差分析」就能解决,为什么要折腾这些看似⾼级的⼯具?
我们没有⾛到最后。
这位评委之后成为了我的一门专业课⽼师。
她在上课时,不断地跟我们强调:
统计是技术,不是专业,你们⼀定要找到⾃⼰的「专业」。
她的核⼼观点是:
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不会被⼯具支配。
这句话影响了⾃⼰之后对很多事情的判断。
⽐如参加活动,有的嘉宾 PPT 做得不好看。
朋友会跟我吐槽,说你看好丑啊。
但是,对于这场活动⽽⾔,重要的不是 PPT ,⽽是他的观点。
评价好坏的标准,是他能不能表达清楚,传递深刻道理。
之前遇到过⼀位⽼师,现场就给了⼤家三张纸。
他没有⽤ PPT ,就直接讲了⼀天。⼤家听完,所有⼈都感觉醍醐灌顶。
这就是解决问题导向,⽽不是⼯具导向。
04.经历也分三六九等。
之前和⼈⼒资源咨询公司的顾问聊,他们提到⼀个概念,叫做「有价值的经历」。
这个怎么说?
⽐如你是做⾏政的,每天收发快递,检查⼤家的迟到情况,协调会议室,整理资料——是很累,但是它们属于职责,不属于有价值的经历。
⽽有价值,体现在两个⽅⾯:
第⼀,它更⼤。
⽐如⼀次年度晚会的筹备。
第⼆,它更全⾯。
⽐如组织年度晚会时,需要跟不同部⻔的⼈打交道,需要与活动公司共创策划,需要现场控制,需要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这样的经历可以反映你的综合能力,继⽽成为将来被看见、被提拔的参考论据。
05.我们总会⾛两条路,⼀条叫选择,⼀条叫遗憾。
《以幽默的⽅式过⼀⽣》里有一句话:
我们总会⾛两条路,⼀条叫选择,⼀条叫遗憾。
它还补充了⼀句,大意是:
遗憾的路我们想想即可,因为回到当时,你应该还会⾛那条叫做「选择」的路。
为什么?
因为我们的遗憾,是基于当下的判断,以上帝视⻆回顾过往。
这就像看电影,总会为某个⻆⾊惋惜,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依然会「重蹈覆辙」。
因为我们的选择有太多限制条件:
可能是财务情况,可能是个人爱好,可能是某天天⽓正好,也可能是刚吵完⼀架。
这些条件再与⾃⼰的性格、驱动⼒相结合,得到的结果基本上没有他选。
于是,路就这么产⽣了。
接受并理解过去的路,不是为⾃⼰辩解,反⽽是了解清楚⾃⼰为什么成为⾃⼰。
否则,遗憾的分⽀会越来越多,因为,决策时的不变因素依然左右着⾃⼰。
06.有些问题不只是你的问题。
这是招了助理之后的感受。
刚开始时,布置了工作,得到的成果总难以满意。
我就⽓啊,有时候也会说⼀些狠话,⽐如「丑!
」「怎么这个也不会!」。
但是有天,助理跟我说:
我真的不会啊,可不可以教⼀下?
这突然让我意识到:
对啊,为什么我会假设他们都知道啊?
如果我交待⼀个问题,没有把成功时的样⼦说清楚,别⼈达不成我要的⽬标,那也不能怪他吧?
因为做培训相关⼯作,接触了⼀些领导⼒的课程,越来越发现:
很多问题,并不⼀定是员⼯的问题。
作为管理者,如果不能把上⾯的指示翻译成员⼯能理解的语⾔,并设定好时间节点,把控好关键环节,最后员⼯出了差错,他也难逃其咎。
这当然不是为员⼯找借⼝,但既然通过了招聘进来,员⼯的底⼦⼤概率不会太差。
剩下的,就是好的引导,好的培养,否则——管理者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07.感觉⾃⼰厉害,与真正厉害是有差距的。
差距有三层。
第⼀层是⾃我感觉与真实情况的差距。
我们容易被⾃⼰感动,总觉得做出了一点成绩就了不起了。
第⼆层是⾃我感觉与同伴感觉的差距。
在同伴看来,你很可能因为做的是肥差,⾃然能出彩。
第三层是⾃我感觉与领导感觉的差距。
在他的⾼度来看,你的厉害,只是蜗⽜之间多了⼀个壳的距离,兔⼦⼀步就跨过去了。
所以,每当有莫名的骄傲时,还是收起来为好。
08.不要⼩看⼤学所学的作⽤。
休年假期间,认识了⼀位驴友。
他毕业于电⼦科技⼤学,学的是数学。
他说以前只是觉得,专业就是让⾃⼰有了个谋⽣的饭碗。
但是,⼯作了 10 年,越来越发现它更大的作用,是影响了自己的思维模式。
⽐如
⾯对⼀个问题,他⼀定要知道来⻰去脉,然后在合理的框架下,去推导进程。
如果中间有某个地⽅存在漏洞,就难以说服⾃⼰。
接着他的案例,我说⾃⼰正相反。
我学的是统计学,我的逻辑是:
⾯对⼀个问题,我会先去找到各种相关的问题,然后归纳出⼀个通⽤情况,再来补充特殊情况。
最后我们发现,这就是两个底层逻辑的差异,他是「演绎法」,我是「归纳法」。
因为有⼤学四年的刻意训练,最后导致了我们思维方式的差异。
09.说不说是你的事,听不听是他的事。
在⼯作中,我们经常会产⽣⼀些「应该」,⽐如:
1.这件事他「应该」知道。
2.领导回话的意思「应该」是我可以做了吧。
3.我跳过他去汇报「应该」没问题吧。
也正是这些模棱两可的「应该」,让我们⼀不⼩⼼就触雷:
1.他不知道,结果因为「没通知到位」,最后他很⽣⽓。
2.他的语⽓也是犹豫,结果理解错了,只能道歉。
3.越级汇报最终影响了信任链条,⼤家都不开⼼。
所以,很多时候,即使觉得多此⼀举,还是该汇报就要汇报。
保持信息对称,才能稳固信任根基。
10.别⼈不会因为你 nice ⽽尊敬你,只会因为你专业⽽尊敬你。
这是之前看案例时收获的⼀句话。
案例的背景是这样的:
某公司在调研客户投诉满意度时,发现有⼀个并不那么好相处的⼈,评分很⾼,于是就去了解情况。
最后发现,其他客服⼈员⼀般是很温暖地回复:
· 好的,我们记录下来了,之后会跟您联系。
· 嗯嗯,好的好的。
· 好的,没问题的。
⽽他的回复很「坚硬」:
把…打开,然后看右上⻆的…旋转…解决了吧?
这背后的差异是:
前者只是通过⼀些表达技巧,安抚情绪;后者是直接解决问题。
虽然态度没有前⾯的好,但是,切中了对⽅的要害。
——这就像我们身边总会存在⼀些⽼好⼈,对谁都好,但业务能⼒不⾏,也很难得到真正的尊重。
11.⼀年做好三件事就了不起了。
这是⼀位领导说的。
当时⼤家在做计划,列了很多内容,这个也想做,那个也舍不得放下。
他看了以后,问了⼀句:
那么,重点是什么?
所有⼈⾯⾯相觑。
然后他继续说:
⼀年做好三件事就了不起了,这是应该重点花时间的地⽅。
刚开始觉得这太理想化了,毕竟还有那么多的常规⼯作,哪⾥割舍得了?
但是,后来逐渐发现,决定你业绩和简历的,就那么⼏件事。
⽐如完成了某个项⽬,创造了某个业绩。
⽽那些程序化的⼯作,只是基础,要么就⽤效率去弱化它,要么就⽤加班去弥补它。
——重要的是,完成真正重要的事。
12.性格没有优缺点,它只是特点。
这是之前参加 DISC 培训时,李海峰⽼师说的话。
因为⼤家会做测评,有的像狮⼦,有的像孔雀,有的像猫头鹰,有的像树袋熊。
在既有的价值观⾥,可能偏狼性的狮⼦会显得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但是,就像⼑⽚可以切割纸张,但很难砍树;
锄头可以砍树,但很难⽤来切割纸张。
——每个⼈都有适合⾃⼰的地⽅。
就⽐如⾃⼰,让我去做特别细致的⼯作,⽐如检查错别字,我真的很容易出错;
但如果让我去梳理⼀本书的逻辑,并结合⾃⼰经验提炼出核⼼点,我可以做得还不错。
——有时候,你觉得吃⼒,可能是因为⾃⼰被放在不合适的地⽅。
13.远离消耗你的⼈。
这是⾼中时⼀位好朋友对我说的话。
当时我们班有个同学,特别喜欢抱怨。
也理解,她家境差,每个月生活费就 200 元。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会安慰她,说那就更要努⼒、出⼈头地。
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抱怨似乎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 考试没考好,会归因于家庭。
· 觉得⾃⼰胖,会归因于家庭。
· 看到别⼈买了参考书,⽽⾃⼰没钱,会把烦恼归因于家庭。
总之,都是家⾥的错。
到后来,⼤家吃饭的时候,都逐渐远离了她。
因为⽆论你怎么劝,她已经形成了固定的认知,家庭害了我,并不断地跟周围⼈倾诉这个观点。
在这个过程中,把负能量输送给你,附带着「不公平」「仇恨」等关键词。
当时⼤家压⼒都⼤,再遇上这种情况,只能选择逃避。
⼈的精⼒有限。
在⾃⼰可控的范围⾥,远离那些会让你⼼灵受到伤害和影响的⼈,不是逃避,⽽是智慧。
14.将来踏⼊⼯作岗位,当你试过各种办法都不⾏时,就承认⾃⼰笨吧。
这是⾼⼀时班主任说的。
当时我们在开班会,他似乎有什么⼼事,就说今天我们不聊其他的,聊点未来。
于是,他分享了很多关于⼯作的想法,其中⼀句就是:
将来踏⼊⼯作岗位,当你试过各种办法都不⾏时,就承认⾃⼰笨吧。
多年后,对这⼀点感受特别深。
很多工作确实超出了⾃⼰能⼒边界。
⽽这时候,承认⾃⼰笨是第⼀步,就不会再硬扛。
这样才能放下包袱求助他⼈,做⼀个资源整合者。
⽐如有段时间我⼯作忙到焦虑,做好 A 就顾及不到 B 。
最后放弃了⼤包⼤揽,承认⾃⼰不⾏,然后向他⼈求助。
你真的不是超⼈,只是⼀个普通⼈。
15. 经验分享背后有很多⽔分。
经常会有⼈向我咨询怎么才能做出好看的 PPT 。
我的答案⼀般是:
看⼀本基础操作的书,然后对照着优秀的作品进⾏模仿、拆解,慢慢就会有感觉了。
这个回答⾮常官⽅,看起来也似乎很对。
但是,⾃⼰知道,有些话不好说,说了别⼈会觉得很懊恼。
⽐如就⾃⼰的经历来看:
1.⼤⼀时接触过一位设计⽜⼈,因为他⽽学习了 Photoshop ,有⼀个暑假都在啃平⾯设计的书。
2.⼤三时选修了平⾯设计的课,学了很多设计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美的理解。
3.之后⾃⼰还学习了海报制作,有⼀点⼿绘的基础。
4.因为帮⼈定制过 PPT ,所以积累了很多素材。
这些经历,存在各种机缘巧合,要说出来,他⼈很难模仿,也就容易打击积极性。
但是,它们在「审美」上确实帮助了⾃⼰,⽽这,应该才是决定性因素。
所以,
当别⼈分享经验给你时,可能真的只是直接因素,⽽⾮本质因素。
16. 路径不重要,重要的是解决问题。
⼤学时候选修了平⾯设计课。
上了半学期,⽼师都还没讲到如何使⽤ Photoshop (也就是 PS ) ,反⽽是⼀直在讲各种美学的概念。
⼤家有点不乐意了,就跟⽼师反馈:
我们要学 PS !
⽼师的回复⾄今仍然记忆深刻:
很多同学都把平⾯设计等同于 PS ,但事实并⾮如此。你有好的创意,有美的认识,可以通过拼贴、⼿绘,甚⾄是摄影来表达,⼯具只是实现它的路径。但是,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美,即使学了⼯具,最后也只会做出丑陋的东⻄。
在后来的⽣活中,真的看到很多⼈,拿着最贵的设备,拍出最丑陋的照⽚;
⽤着最新版的软件,做出最难看的作品。
反⽽有灵魂的⼈,⼀张餐⼱纸上,也能画出这个世界。
⼯具不是对⼯作的尊重,能⼒才是。
17. 成⻓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
以前乘⻋坐错站,第⼀反应是懊恼,第⼆反应是赶紧找到回
程。
现在的第⼀反应是:拿出⼤众点评,看看周围有什么好吃的。时间够的话,就去吃⼀顿。
以前遇到难题,第⼀反应是好难啊,能不做就不做。
现在的第⼀反应是:好嘞,看看是不是可以为「简历」或「经历」添⾊⼀笔。
以前⻜机延误会很痛苦,感觉时间浪费了。
现在则是:哈哈,有时间来看看视频,或者把选题库⾥的⽂章完成啦!
是的,
成⻓的⼀个标志,就是当遇到麻烦时,看到附赠的糖果。
18.对⾃我的认知,是⼀段持续的过程。
⼯作前⼏年,其实对⾃⼰的了解很模糊。
这也很好理解,毕竟⼈的潜⼒和动机,只有与经历发⽣化学作⽤,才会表现出来。
⽐如我⼀直觉得自己对很多事都无所谓,但当接触更多事情后,情况完全变了。
很多细节,都会不断地去抠,如果不打磨,甚⾄会半夜「垂死病中惊坐起」。
这背后,就是那种⾃⼰以为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
很多人也是类似。
口头说着佛系,⼀旦投入到⼯作中就杀伐果断;
口头说不在意,⼀旦到了评⽐的时候,就各种放不下。
所以,
不要去评价谁谁谁心口不一。
因为人要找到自己,要花很长时间。
19. 细节之处,体现段位。
很多⼈信奉⼀个道理:
做⼤事者不拘⼩节。
但这⾥有⼀个悖论:
并不是每个⼈都能做⼤事。更多时候,我们的任务都是项⽬中的⼀个环节。这就不得不打磨好细节,让他⼈舒适。有时候处理好,甚⾄能体现出段位。
举⼀些例⼦吧:
1.做表格时,加上序号,他⼈能⻢上看到对应字段的数量。
2.做汇报时,多准备⼀个 PlanB ,他⼈不⽤做解答题,⽽是做选择题。
3.知道他⼈要过来拜访时,回复⼀个当地的天⽓,和推荐的穿搭。
虽然有天⽓预报,但永远⽐不上当地⼈真实的建议。
4.在和他⼈沟通时,少说「你」,多说「我们」,距离⻢上就拉近了。
5.在写通知时,⽇期后⾯跟上⼀个「星期 X 」,因为我们对周更有感觉。
6.去接他⼈时,⻋上多准备瓶⽔,到达后如果对⽅有相关的需求,⻢上能满⾜。
7.给 PPT 配图时,能⽤⾼清的就不要随便找⼀个低画质的,⻢赛克的感觉真的好差。
8.在做完⼀件事后,把过程整理成流程,如果突然⽣病有事,可以⻢上交接给其他⼈。
都是细节,做与不做在某⼀次上可能不会产⽣特别⼤的差异,但也就是在⽇积⽉累中,逐渐打造出靠谱的个⼈品牌。
⽽个⼈品牌,决定了路能⾛多远。
20. 制作你的操作⼿册。
接到新⼯作时,我们的第⼀反应是找来之前的⽅案,然后直接拷⻉。
⼤脑中想的是:
当初做的⼈,肯定考虑了很多因素,一定⽐⾃⼰从头开始有成效。
但是,真的如此吗?
等到⾃⼰去做项⽬时,就会发现:
结果都是受困于限制条件后的妥协;很多做法,都是临时性的随机应变。总结⾥没有情景,只有结果;没有思考,只有感慨。
后来的⼈依葫芦画瓢,只会导致重复掉进当时的坑。
所以项⽬完成后,⼀定要完成⼀份操作⼿册。
把当时的想法和做法说清楚,不能让错再犯⼀次。
21. 很多制约都是假约。
⾯对问题,我们总会找到很多逃避的理由。
⽐如电脑太慢,⽐如时间不够,⽐如我不会。
这些看起来很刚性。
但是,这些都是静态的思考逻辑。
如果我们换个思路,制约就迎刃⽽解了:
· 如果电脑慢,那就去买个好的;
· 如果时间不够,就想⽅设法借⼒(甚⾄可以在淘宝上找⼈帮忙);
· 如果不会,那就去抱佛脚,读书阶段写论⽂做汇报,不都是⼏个晚上速成的吗?
很多制约都可以⽤其他⽅式解决。
真正的制约,是让⼈睡不着的决策,⽐如职业选择,⽐如要不要违背自己的价值观。
22. 价值观问题是最⼤的问题。
在⼤多数场景下,我会表现得尽量礼貌,但对⼀个⼈,我永远是冷处理。
前段时间,他突然微信我,说⾃⼰认识谁谁谁,靠着做某个⽣意,在成都买了好⼏套房,问我有兴趣认识吗。
我直接回复:
不想。
如果是换个⼈,我可能还会礼貌说「没时间」,可因为是他,我不想有太多接触。
原因⽆他,在之前的交往中,他喜欢各种取巧。
这些都帮助了他的绩点,也帮助了他找到⼯作。
但是价值观相悖,或者说,看不惯。
读到这⾥,你可能会觉得我有点作。
成年⼈不都是利益⾄上吗?
但是,⾃⼰这么努⼒地⼯作,不就是希望能有⼀点选择权吗?
⾄少,跟这种价值观不同的⼈,划清界限。
23. ⼩⼼进⼊疲惫区。
⽐舒适区更可怕的,是进⼊疲惫区。
舒适区的可怕之处是:
你丧失了奋⽃的动⼒。
疲惫区的可怕之处是:
你有动⼒,但是⼒不从⼼。于是动⼒逐渐降格,变成了差不多就⾏。
⼀旦变成差不多先⽣(⼩姐),做事就是以完成为导向。
这个状态不舒适、不开⼼,就像阳痿,欲望很强,但萎靡不振。
24. 既要说明是什么,也要说明不是什么。
既要说明是什么,也要说明不是什么。
——这是之前接触的⼀个⽅法,⽤来定义问题。
刚开始觉得有点绕,为什么要这么操作。
但实践⼀下后,⻢上就 get 到它的好处了。
举个例⼦:
微博涨粉。
· 是什么:
我想这个⽉涨粉 1000 个。
· 不是什么:
不是涨僵⼫粉,不是在微博外的其他平台,不是总量是净增加。
你看,在梳理「不是什么」时,⾃⼰对于「是什么」有了更清晰的理解。
它从另⼀个⻆度,来帮助⾃⼰看清问题。
所以,
下次在思考时,不妨让⾃⼰写三个「不是什么」。
尾巴
不知有多少朋友看完了全文。
最近你有什么特别的感悟,欢迎分享在评论里。
国庆快乐!
这是曹将公众号第
「 1295 」
篇原创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曹将
建议工作8年内职场人关注。曹将,《高效学习:曹将的公开课》《PPT炼成记》作者,印象笔记2019年「职场识力榜」No.3。每周两篇职场干货,专注经验分享和效率提升。
最新文章
我的2024年终总结
这三句话,对我人生影响很大
一个时间管理的绝招
越来越多人通勤不背包了
这是我2024记忆最深刻的一张图
离职后的那些朋友,怎么样了
强烈推荐这个私人成长神器!
我的自传
我的2024年度App
买车两年后的感受
从朋友那偷来的10个沟通绝招
很严重了,大家开始存钱吧……
我去拍了一张形象照
五个职场加分好习惯,你用了几个
中年困惑
五个职场沟通的绝招
最近早起的心得
这个优惠还不错
我在广州第 12 年
强烈推荐所有人都安装!!
这些年投资失败的经历
结束一段关系
如何摆脱负面情绪
我们为什么焦虑?
什么是无效努力
今年前9个月的五点感受
最近的一个感悟
最近的好物推荐
一件大事尘埃落定
7000 字职场心得,适合国庆路上看
最近玩了一款游戏,氪金500元
如何利用碎片时间学习?
有些成功只是因为命好
我不买新 iPhone
最近什么值得买?
最近的一个小收获
分享一个时间管理的小绝招
周末,我听了 20 节课
我的一个绝招
职场加分好习惯10则,用起来
五个感慨
贵州旅行日记
看完这本书,我对工作狂有了新的理解
最近的七点感受
工作的秘密
笔记软件 flomo的新功能,很惊喜!
第一批因AI失业的人,已经出现了!
最近收获的五句话
35岁
兼职自媒体,这10个坑不要踩
分类
时事
民生
政务
教育
文化
科技
财富
体娱
健康
情感
旅行
百科
职场
楼市
企业
乐活
学术
汽车
时尚
创业
美食
幽默
美体
文摘
原创标签
时事
社会
财经
军事
教育
体育
科技
汽车
科学
房产
搞笑
综艺
明星
音乐
动漫
游戏
时尚
健康
旅游
美食
生活
摄影
宠物
职场
育儿
情感
小说
曲艺
文化
历史
三农
文学
娱乐
电影
视频
图片
新闻
宗教
电视剧
纪录片
广告创意
壁纸头像
心灵鸡汤
星座命理
教育培训
艺术文化
金融财经
健康医疗
美妆时尚
餐饮美食
母婴育儿
社会新闻
工业农业
时事政治
星座占卜
幽默笑话
独立短篇
连载作品
文化历史
科技互联网
发布位置
广东
北京
山东
江苏
河南
浙江
山西
福建
河北
上海
四川
陕西
湖南
安徽
湖北
内蒙古
江西
云南
广西
甘肃
辽宁
黑龙江
贵州
新疆
重庆
吉林
天津
海南
青海
宁夏
西藏
香港
澳门
台湾
美国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日本
新加坡
英国
西班牙
新西兰
韩国
泰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缅甸
菲律宾
马来西亚
越南
荷兰
柬埔寨
俄罗斯
巴西
智利
卢森堡
芬兰
瑞典
比利时
瑞士
土耳其
斐济
挪威
朝鲜
尼日利亚
阿根廷
匈牙利
爱尔兰
印度
老挝
葡萄牙
乌克兰
印度尼西亚
哈萨克斯坦
塔吉克斯坦
希腊
南非
蒙古
奥地利
肯尼亚
加纳
丹麦
津巴布韦
埃及
坦桑尼亚
捷克
阿联酋
安哥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