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传

职场   2024-12-09 20:15   广东  
作者:曹将
编辑:泽涛

最近在写关于过去的回忆,也称自传。

从小学开始,一路回忆到现在。

我也好奇,到底哪些事影响着现在的自己。

01


第一类是见贤思齐。

小学六年级那一年,我在表姐家住了一年。

我以前很不自律,放学后回到家就是看电视,寒暑假时候更是从早看到晚。

但到了表姐家后,情况发生了改变。每次假期,她吃完早餐就看书。我在旁边,看着她在阅读,自己也拿起一本书跟着看。

就这样,逐渐喜欢上了阅读。而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今天。

02


第二类是人生震撼。

高一时候,我发现同桌手臂上有划痕。开始以为是被霸凌,或者被家暴,后面才知道,她家境很差,压力很大;每次没考好,就会划自己一刀,让自己不要松懈。

这个片段一直记在心里,在面临挫折时,在自怨自艾时,它都会被提取出来:其实你不苦,因为真正的苦,是没有资源下的背水一战。

03


第三类是角色转变。

大一的时候,我离开了生活了 18 年的小镇,来到成都上学。当时很慌,因为你突然要开始独立地生活。

幸事是在刚入学不久,就遇到了一位很好的学长。他带我加入了学校的校报记者团,在里面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小伙伴。大家一起写稿、一起采访、一起吐槽、一起觅食。

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帮我学习了一条终身受益的价值观:你的输出不在于做了多少事,而在于你看了多少书、去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思考。

04


第四类是第一次做成某件事。

2013 年,我在读研一,收到了编辑的邀请,出一本关于 PPT 制作的书。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我做了三件事:第一,阅读,每晚都泡在图书馆,把设计类的书看了一遍;第二,梳理,整理自己以往的作品,提炼总结当时的设计思路;第三,实践,借助课堂展示的机会,运用学习到的新方法设计幻灯片,并观察老师和同学的感受。之后,再把这三方面的收获整理到书稿中,最后《PPT炼成记》在 2014 年 6 月出版。

出书的经历让我第一次比较深入地理解“成事”二字:

第一,信心:我可以做成一件大事。在刚答应出书的时候,我其实有多次想要放弃:这也太难了吧?我真的可以吗?学业压力这么重,要不就算了吧?但当自己咬牙坚持并达成目标后,真的有一种莫名的感动,其实逼自己一把,我也可以。

第二,学习学习有一套系统方法。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他人的系统知识,从自己的过往经历中可以提炼出思路和方法,从实践中可以检验学习效果。

第三,品牌意识:你总要留下一个高光时刻。在出书后到现在,这个出品依然是自己的一张名片。这也不断让我重新思考工作的时间分配,有一些工作是基石,必须夜以继日地做好;也有一些工作是重点,必须倾斜精力去完成。那些重点就是那一年的品牌,它们让这个部门这一年发光。

写书的经历还有一个附加价值:让我养成了复盘的习惯。在日后的工作中,每次做完一件事,我都会有意识地去梳理这件事的经过、提炼和总结一系列行为动作,然后在下一次的实践中进行优化。

05


第五类是刚工作时。

领导给我布置了一个课题:写一个研究报告。拿到这个课题后,我手足无措:这怎么入手?最后,我只能用读书时的方法来做:查文献、找资料,然后整理成文。领导看完后,把这个项目交给另一位同事负责。我当时有点受挫、也有点开心,想学习一下别人怎么做。

接下来我就观察同事的做法:她先是打了很多电话,问了所有她认识的懂这个行业的朋友;然后,她带着我去调研了国内多个项目,形成了调研记录;再之后,加班加点完成报告。

这件事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什么是工作思维:不是像学生时代,遇事就自己去闭门造车,而是围绕任务去整合资源,然后形成解决方案。

基于这样的思维,就必须做好三件事:第一件是积累人际关系,遇事的时候能找到人和资源;第二件是多对标,多看看别人的做法,取其精华;第三件是形成合力,整合资源一起达成目标。

在这之后,每次外出拜访,我都尽量添加更多的人的微信;遇到新问题,也都第一时间想“这个可以参考哪些相关案例”;在跟同事打交道时,能帮的都尽量帮忙,争取形成良性互动。

06


总结来看,这些经历有个共通点:碰撞。

· 有的是生活方式的碰撞,比如去表姐家待的那一年。
· 有的是家庭环境的碰撞,比如同学刻在手上的划痕。
· 有的是角色的碰撞,比如刚上大学和刚工作时自己开始往社会人方向转变。
· 有的是内在的碰撞,比如写书时自我否定与自我坚定的冲突。

只有碰撞才会让人记忆深刻,只有碰撞才能带来认知改变。



这是曹将公众号第「 1314 」篇原创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曹将
建议工作8年内职场人关注。曹将,《高效学习:曹将的公开课》《PPT炼成记》作者,印象笔记2019年「职场识力榜」No.3。每周两篇职场干货,专注经验分享和效率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