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赋能现代化建设

文摘   2024-10-14 09:01   上海  
点击上方“东吴智库” 可以订阅哦!

编者按



《引力播》“思想+”版块2024年9月24日发布东吴智库研究员孔川副教授等的文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赋能现代化建设》。文章从四个方面指出当下需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文章为苏州下一步提供的行动指南。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观点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赋能现代化建设

- 孔川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经过新中国七十五年的艰苦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行稳致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目前,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在30%左右。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更多元更多样更多层,我们要进一步重视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考察调研时说:“住在这里很有福气,古色古香,到处都是古迹、到处都是名胜、到处都是文化。‘百步之内,必有芳草’,这句话可以用在这里。”在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新实践中,苏州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文化强市建设目标,继续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一体推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以苏州城市精神凝聚发展共识,深化全域文明城市创建,保护传承千年古城文化,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文明新风滋润美好生活,让人民群众在中国式现代化苏州新实践中享有更高品质、更高品位的精神文化生活。

完善顶层设计,优化城乡统筹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遗产典范”“百馆之城”“百园之城”,历史文化资源丰厚。作为国家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苏州始终坚持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统一,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将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纳入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不断完善顶层设计,健全公共文化法规,升级公共文化设施,丰富雅俗共赏的公共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家门口的精神文化生活。《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办法》《苏州市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标准》《苏州市关于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标准》《关于加快推进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的出台,为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提供了法治保障。下一步,苏州要聚焦城乡居民的不同精神文化需求,制定更加体现时代性和较强针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把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大餐。

创新服务方式,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于实现人的现代化,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群众的自由全面发展。苏州明确各级政府为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职责,持续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修订《苏州市政府购买服务实施细则》,出台《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办法》《苏州市支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发展奖励办法》《苏州市文化和旅游类社会组织扶持办法》等系列文件,创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率。每年公布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目录清单,通过“菜单式”点选、“订单式”配送的形式,实现供需对接、精准惠民,有效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年均购买经费超3000万元。依托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舞台艺术“四进工程”、文化惠民“六送工程”、“戏曲进乡村、文化活动进乡村、志愿服务进乡村”公共文化“三进乡村”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以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抓手,按照城乡一体的统筹规划,打造“十分钟文化圈”“十分钟体育健身圈”“十里文化圈”,每年开展各类进乡村活动超2万场次,惠及群众超百万人次。下一步,苏州要创新优质文化资源下基层模式,充分利用线上新媒体平台,创作更多以短视频为载体的网络文化产品,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开展组团式系列文化服务,让基层群众更加便利享受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强化数字赋能,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升级迭代,数字化既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也为文化产业更新带来无限机遇。面对数字经济的时代浪潮,苏州大力推进数字经济时代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推进传统优秀文化数字化转化,开展数字化保护,做好数字化传承,开发优秀传统文化数字化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传播。立足“江南文化”的深厚底蕴,用好苏州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优化数字化文化供给,大力推进数字创意、网络视听、数字出版、数字娱乐、数字动漫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通过创意设计、数字技术、艺术手法、影视制作等手段,大力传承创新、活化利用昆曲、评弹、宋锦、玉雕、核雕、香山帮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等优秀传统技艺,赋予传统技艺新的时代内涵,让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与此同时,苏州整合资源组建市属出版传媒集团,推动文艺院团、演出经纪机构、演出经营场所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文化设施改造,加快培育一批数字文化产业领军企业和头部文化企业,不断挖掘数字文化消费潜力,打造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发展网红经济、体验经济等文化消费新业态。下一步,苏州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新模式,让科技赋能传统文化,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技术等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打造更具时代感和感染力的文化产业形态。

聚焦文旅融合,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又有市场属性,但意识形态属性是本质属性。”苏州制定出台《关于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意见》《关于落实文化产业倍增计划的扶持政策》等政策,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工作理念,用足用好苏州独特文化内涵和文化名片,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大力开发具有苏州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文化提升旅游业内涵质量,以旅游传承历史文化底蕴。苏州自觉担当起古城文化的保护传承使命,紧密围绕江南文化特色,用好江南文化资源,结合红色文化、园林文化、水乡文化、古建文化等,全面打响“江南文化”品牌,深度挖掘苏州古典园林群、古镇群、古村群、古街群等特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产品开发深度融合,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引领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文艺精品创作高地,以“苏州最江南”文化自觉扛鼎江南文化高地。下一步,苏州要聚焦文旅深度融合,开发文旅消费新场景,打造文旅消费新业态,让苏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全方位融入旅游全时态全场域,让文旅融合成为苏州文化传承和旅游消费的新样态。


(作者孔川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研究员)

发布情况

本文2024年09月24日发表于”引力播“平台,以下为平台发布情况一览:

/往期推荐

//

NOCITCE

观点 | 以网络文明引领构筑网上精神家园

观点 | 在“两个结合”中深刻理解新的文化生命体

观点 | 重温《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

观点 | 践行“四敢”要求 增强苏州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力量


蘇小文团队·出品


素材来源:《引力播》

责任编辑:袁忆如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东吴智库


东吴智库
苏州东吴智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