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期,《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刊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教授的文章《“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唯物史观理路》。文章阐述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唯物史观理路,以及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现将全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观点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唯物史观理路
- 方世南 -
习近平关于“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结合对于生产力理论的创新阐释,是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情势下应运而生的新的生产力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丰富与发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绿色化、人文化相结合的真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正确处理好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阐明了生产力绿色转向是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提出了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绿色生产力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指明了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战略任务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实践路径,为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自觉地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自然界发展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发展规律指明了方向。
一、唯物史观语境中的生产力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理论。唯物史观将生产力作为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那些主张精神力量特别是少数统治阶级的精神力量是社会发展动力的唯心史观区别开来,从而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于生产力概念的科学界定和正确理解,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前提和关键之所在,也是认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根本理论依据。
习近平指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寻找绿色智慧,把握其中蕴涵的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绿色生产力理论,对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意义十分重大。
目前在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解读和研究阐释中,有些学者仍然沿用长期流行的传统生产力概念,将生产力看作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并将这一传统的生产力概念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概念。这种对生产力概念的解读,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本真意义上的生产力概念,也无法从绿色发展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客观事实出发,去正确地把握“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怎样发展新质生产力”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存在着重大理论误区和实践误区。
概念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科学研究和实践运作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是事关发展的价值、发展的目的、发展的路径选择等重大方向性问题的大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产力概念,从来没有将真正的和有助于社会文明进步发展的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一种能力。作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和唯物史观创始人,作为深刻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现代化建设规律、人的发展规律的思想巨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恰恰是坚决反对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将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作为所谓生产力概念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将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一种能力,是资本主义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奉行、尊崇和践行的一种错误的生产力概念,本质上是一种剥夺自然发展权利、掠夺自然资源、促进自然退化,进而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和人与社会关系紧张的“黑色生产力”概念,是一种根本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理论的概念。在将生产力作为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一种能力的错误的生产力概念指导下,资本主义为了这种所谓生产力的发展而大肆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激化了人与自然矛盾和人与社会矛盾,给人类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压迫和自然压迫的深重灾难。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以及劳动者的生存和生命危机,就是在这种错误生产力概念指导下发展的恶果。马克思将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过程看作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对立过程以及矛盾日益激化过程。马克思说:“生产过程的资本主义转化同时表现为生产者的殉难史,劳动资料同时表现为奴役工人的手段、剥削工人的手段和使工人贫穷的手段,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同时表现为对工人个人的活力、自由和独立的有组织的压制。”资本主义将人与自然关系看作是主客二分关系因而对立起来的结果,必然将生产力的发展和财富的获得作为唯一的价值导向,必然导致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出现巨大裂缝,导致工人身心健康的损害和生命不安全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必然会出现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立在环境污染、生态危机这种“黑色生产力”基础上的所谓突飞猛进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鲜明地体现了在坚持人与自然进行合理物质变换基础上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生产力概念。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由此可见,生产力就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是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中体现出发展的应有价值的一种能力,本质上是绿色生产力。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精辟地概括了马克思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不是改造和征服关系,而是和谐共生关系的思想,从中也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生产力概念是绿色生产力概念。习近平指出:“马克思认为,‘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不仅给人类提供了生活资料来源,如肥沃的土地、渔产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而且给人类提供了生产资料来源。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生活、发展,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但‘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自然是生命之母,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马克思还从自然界对于人类的先在性和决定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上提出了“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的科学结论,彰显出人类与自然、生产力与自然之间在应然意义上是一种平等友好互利合作共赢关系,而绝对不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征服与被征服的对立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立足于构建人与自然和解以及人与社会和解的人类新社会形态,从人与自然的平等友好合作共赢关系以及和谐共生关系出发,提出了科学的绿色生产力概念,将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和坚实基础,作为生产力的有机构成以及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源泉。马克思认为,在生产力的构成上,存在着两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生产力,即存在着自然的生产力和社会的生产力。所谓自然的生产力,主要是指自然界的自然力、各种自然资源以及劳动生产所需要的自然环境条件,如土地资源、水产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等等,这些自然资源是人类必需的生活资料和劳动资源的自然富源,成为社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所谓社会的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能力的表现,指的是劳动者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对象和自然力的关系。与这两种生产力相一致,劳动生产率也分为劳动的社会生产率和劳动的自然生产率这两种类型。马克思指出:“而在农业中(采矿业中也一样),问题不仅涉及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涉及由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劳动的自然生产率。”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现实的生产力都不能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直接生产者,第一,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第二,他的劳动的自然条件,从而首先是他所耕种的土地的自然条件,必须有足够的肥力,一句话,就是他的自然劳动生产率足以使他在满足本人必不可少的需要所必需的劳动之外”。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生产力作了具体而客观的分析。认为,要协调好两种生产力和两种劳动生产率之间的辩证关系,要精心地呵护好自然生产力和劳动的自然生产率,这样才能形成有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永续发展的绿色生产力。如果忽视人的价值和自然的价值,以破坏自然和以掠夺自然资源为代价发展生产力,必然会形成一种非人性和非绿色的生产力。马克思进而揭示了生产力就是人与自然在进行物质变换关系基础上所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能力。提出只有彻底终止资本主义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的“黑色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才能达到人类的两大和解“即人类与自然的和解以及人类本身的和解”,进入以绿色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生态文明社会。因此,绿色生产力概念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的本真要义,既是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又为在生产力发展中如何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提供了实践遵循,也为我们理解“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提供了唯物史观的理论依据。
二、“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的主要方面
生产力概念和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和重要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野里,生产力都是现实的和具体的,都具有时代性、历史性和人文性,都是和劳动者以及和生产关系紧密联系着的,都关联着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问题,需要以自然和人文相结合、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相结合、社会正义和生态正义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眼光对生产力作出价值分析和价值判断,而不能把生产力从自然关系、生产关系中抽象出来看待。与新质生产力相对应的是陈旧落后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就是在片面地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中获得的非绿色的生产力。这说明,生产力并不都体现出真善美的本质属性,并不都能成为推动自然界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而只有生产力的绿色转向,即将经济发展建立在不损害生态环境基础上的绿色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促使生产力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发展,使之成为反映自然界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力量。“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理论,从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性和绿色性、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的结合性等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任何生产力都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与社会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中形成和发展的,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所构成的复合系统。生产力的这三大要素都来源于自然界。作为生产力主体的人本身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不仅提供了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且直接提供了劳动者。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任何现实的和具体的生产力都是在将物的因素与人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其中,劳动者是实践活动的主体和生产力中最重要的要素,没有劳动者,生产力中所有物的因素都只能是一种死的因素,无法使生产力成为充满活力的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马克思说:“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由此可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要求作为新质生产力主体的劳动者要有强烈的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意识,要有在发展生产力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素养,要有推进科技绿色创新以促进绿色生产力发展的能力。新质生产力的绿色性,要求在生产力发展中必须自觉地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包括人与人的关系),这体现了唯物史观绿色生产力理论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理念,更加突出了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的内在联系,更加突出了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代内发展和代际发展的协调性,要求以绿色增长和绿色发展方式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要更加注重人类与自然之间进行合理的物质变换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此,必须把生态环境资源也看作是一种生产力以扩大生产力的原有范畴,要更加注重资源能源的节约利用和可持续性利用,更加突出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低碳、节能、环保、安全、质优、人文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代表了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和发展方向,指明了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色、底色和特色,以绿色发展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既符合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又体现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和地球美好家园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来没有单一地谈论生产力,总是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结合起来论述,将生产力发展与人的价值实现以及人的发展结合起来论述。马克思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原理,批判了普鲁东的错误:“蒲鲁东先生不了解,人们还按照自己的生产力而生产出他们在其中生产呢子和麻布的社会关系。蒲鲁东先生更不了解,适应自己的物质生产水平而生产出社会关系的人,也生产出各种观念、范畴,即恰恰是这些社会关系的抽象的、观念的表现。”马克思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也反作用于生产力,“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新质生产力,可以清晰地看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赖于科技创新、绿色技术、绿色产品等的不断开发和运用,而这些都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进行的,都要受到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新型生产关系并充分发挥其对于生产力的能动作用,这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围绕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构建,深入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改革,深入推进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收入分配等体制机制改革。要通过先立后破以及破立相结合的方式,以最优化的生产关系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之间的良性互动开创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三、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立党立国和兴党兴国之本,不仅对整个思想理论起着根本指导作用,而且对中国式现代化实践起着重大引领作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理论的精髓,是指导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的魂脉。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导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是一个关系到企业建设、社会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等诸多方面内容的重大系统工程。
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对于企业来说,就要聚焦生态经济,发展壮大生态主导性企业,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促进绿色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唯物史观将绿色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指明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实行高质量发展。企业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主体,也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健康安全型社会和人口优质均衡型社会的强大主力军,企业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就能为促进新质生产力成为绿色生产力承担起重要使命职责。习近平针对企业如何推动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指出:“要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加快锻造长板、补齐短板,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具有产业链控制力的生态主导型企业,构建自主可控产业生态。”所谓“生态主导型企业”,就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的绿色化企业,是企业建立在与外部环境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流动基础上加以构建的绿色化智能化数字化的绿色企业。构建生态主导型企业是提高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的需要,是企业主动地顺应国际国内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构建生态主导型企业必然要求企业要自觉地站在绿色发展第一线,站在企业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绿色发展,形成企业在复杂的生态环境系统中始终占据着有利地位的战略态势,通过加大绿色科技创新步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创新绿色生产方式、绿色营销方式、绿色管理方式等举措,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文化效益的最大化和对生态环境影响最小化的绿色发展目的。习近平指出:“未来绿色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的先进制造业,不仅会从源头上有效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改变制造业‘资源消耗大户’、‘污染大户’的面貌,而且会引发制造业及其相关产业链的重大变革。”未来绿色化、智能化、柔性化、网络化的先进制造业,就是生态主导性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芯片技术、纳米材料、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有助于生态主导型企业的发展。
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对于全社会来说,就要将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也当作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按照培育壮大绿色经济社会的要求,培养出一大批牢固地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具有良好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文明建设能力的公民。唯物史观揭示了自然界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内在关联性,阐明了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强调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些基本原理,对于指导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意义重大。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仅是企业和相关科技部门的事情,而且也是涉及到文化教育、社会治理、社会关系协调、社会组织建设、公众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内容的全社会的事情。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抓手推动绿色发展,以此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是全社会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的一项全民系统工程。要将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主战场扩展到全社会,形成党政部门为组织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成员积极参与的推进绿色发展的共同体。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平衡与否,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平衡与否的高度,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问题。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要走出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保护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安全保障型、永续发展型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之路,要让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的成果为人民群众共享,切实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态权益,在绿色发展中获得共同富裕的实惠,就要加强社会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对于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觉地奉行、倡导和践行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为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以及推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奠定深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
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对于思想文化建设来说,是意义广泛而深远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的理念,要求必须将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紧密地结合起来,推动高质量发展朝着有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的真善美的方向发展。唯物史观是注重始终将物质因素和人文因素结合起来的科学理论。运用唯物史观指导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就要始终将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中的物质因素和人的精神文化因素、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中,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并不是决然对立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如果协调得好,两者可以处于一种相互作用、并存共进的辩证关系之中。注重科技理性有助于为人文理性的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提供重要的支撑和工具。习近平指出:“我们将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发展,科技对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贡献更加凸显。中国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取得显著成就。”而注重人文理性则有助于端正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更好地把握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科技创新的主体性、目的性、规律性、安全性、价值性等重大的文化价值观问题,从而有效避免非绿色的发展或因为种种技术风险而引发的生态风险、政治风险、社会风险。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虽然具有第一生产力的美誉,但是,科技创新都需要进行绿色与否的价值评价和是否合乎人性化发展的价值评价。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中指出:“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可见,任何科技创新,从其价值目标、价值实现方式等方面来看,都不能违背人类实现真善美发展的本质,不能与道德伦理、科学文化、人文价值、科技进步的目的性、人类共同利益以及全人类永续发展图景等相背离。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的有机结合会促进两者在合流中形成一种推动人类社会向上向善向美的全新力量,体现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中物的尺度和人的尺度的有机统一、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有机统一、生态价值和人的价值的有机统一,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此,习近平一方面强调,“坚持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协同调动各地方各部门各领域各方面力量,聚集起战胜困难的强大合力。实践再次证明,只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我们就一定能够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起来,发挥出攻坚克难、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能量”;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动科技创新强大合力”,要求“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这些重要论述都充分说明,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推动新质生产力绿色发展的过程,就是科技理性和人文理性在相互融合中相得益彰、共存并进的过程,体现了坚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和基本原则,为遵循“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理念而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方向。
(本文为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ZDA1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方世南系苏州大学东吴智库首席专家、特聘教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发布情况
本文刊登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以下为发布情况一览:
// 往期推荐
///
NOCITCE
观点 | 在先进生产力和人文力辩证统一中把握新质生产力
要闻 | 东吴智库执行院长段进军、东吴智库首席专家方世南出席昆山社会工作研讨活动并发表看法
观点 | 同心共建福气之城的行动逻辑
观点 | 论习近平数字生态文明理念蕴含的辩证法则
蘇小文团队·出品
素材来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责任编辑:黄丽娜
点击下方名片 关注东吴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