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地名掌故(15)

文摘   2025-01-20 06:30   江苏  

转自《常熟地名掌故》


四十三、汲古阁

汲古阁,毛晋藏书楼名,位于昆承湖七星桥、今常熟市沙家浜镇毛家宅基(原址已无存)。毛氏另有绿君亭、目耕楼、读礼斋、载德堂、笃素居、宝月堂、追云舫、续古草庐等室名,以汲古阁最为著名。据陈瑚《为毛潜在隐君乞言小传》载:汲古阁楼建制,“其制上下三楹,始子讫亥,分十二架,中藏四库书及释道两藏。”明崇祯十五年(1642),王咸曾绘《虞山毛氏汲古阁图》,作诗并题词称:汲古阁在隐湖之滨,“次以甲乙,分以四库,非宋元绣梓不在列焉”。据郑德懋《汲古阁主人小传》称,毛晋藏书有84000册,藏书来源为购买、自抄与赠送。汲古阁所藏宋刻本有《群经音辨》《本朝蒙求》《文公家礼》《吴志》《江阴志》《旧闻证误》《东京梦华录》《容斋三笔》《博物志》《册府元龟》《孔子家语》《类说》《东坡志林》《南华真经》《韦苏州集》《刘宾客外集》《骆宾王集》《孟东野集》《韩昌黎外集》《津阳门诗》《陶渊明集》《秦淮海集》《白公讽谏》《四灵集》《石屏词》《花间集》《诗律武库》等。毛晋藏书乐于开放,吴伟业赞其“君获奇书好示人,鸡林巨贾争摹印”。陆世仪《赠毛子晋》诗亦称:“名传海外鸡林识。”“鸡林 ”指朝鲜。藏书多有题跋,有《隐湖题跋》等传世,并有“汲古阁”“汲古主人”等数十个钤记。汲古阁刻印之宋、元以降珍本书籍,名扬海内;刻书数量巨大,达六百多种、十万余页刻版,涉及经史、词曲、丛书、宗教、小说、笔记等,为中国历代私家刻书之最。

汲古阁主其人其事

毛晋(1599—1659), 原名凤苞,字子久,后改字子晋,号潜在,别号汲古主人,常熟昆承湖七星桥(亦名曹家滨)人,少师事钱谦益,博学强记。明天启、崇祯年间,毛晋屡试不就,家居读书、藏书。父清,孝悌力田,精于农事,家资颇丰。毛晋无意仕途,立志于藏书,搜集善本秘籍遗书,不惜高价买书,且每每高于他者,于是湖州书舶云集于七星桥毛家门前,时有“三百六十行生意,不如鬻书于毛氏”之谚语,前后藏书达84000余册。毛晋于而立之年便校勘刻书,尝以高价购求宋代﹑元代刻本。对宋版元椠,毛晋雇用高手以佳纸优墨影抄,字体工整,如同原作。毛晋一生刊刻书籍极多,为历来私家刻书最多者。其苦心校勘,雇刻工、印工等多人,先后刻书600多种;刊刻图书范围广泛,唐宋别集、百家九流、道藏词曲、传记小说,广为镂版,达200余种,有“毛氏之书走天下”之说。辑有《津逮秘书》丛书15集,收书141种。胡震亨曾辑刻《秘册汇函》,刻板被毁于火。毛晋得其残板,又合家藏旧籍,重新编辑而成,其中多宋元人著作,偏重掌故琐记。以前之各家丛书多不足之本,而此丛书所收全帙较多。又校刻有《十三经》《十七史》《六十种曲》,以其缮写精良、纸墨上品、细工雕镌、印本赏心悦目而著称。刊刻之书,有“世美堂”“绿君亭”“汲古阁”等字样,著名的有《十三经注疏》《十七史》《文选李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津逮秘书》等。宋刻本如《说文解字》等,因得翻刻而传世。重刻之唐、宋人诗词,多经精校。毛晋刻书为历代私家刻书最多者,且好抄录罕见秘籍,缮写精良,后人称为“毛钞”。

毛晋建有藏书楼名“汲古阁”“绿君亭”,以藏精髓;另建有“目耕楼”,以藏通用本及抄校本。毛晋延聘名士,为其校勘图书。其藏书印众多,有“凤苞”“毛晋私印”“宋本”“元本”“汲古阁世宝”“汲古得修绠”“隐湖小隐”“汲古藏记”“虞山汲古阁毛子晋图书”“毛氏子九”“毛氏藏书子孙永宝”“毛晋秘籍审定真迹”“笔砚精良,人生一乐”“在在处处有神物护持”等。另有56字大印章一枚,印文为:“赵文敏公书卷末云:吾家业儒,辛勤置书,以遗子孙,其志何如。后人不读,将至于鬻,颓其家声,不如禽犊。若归他室,当念斯言,取非其有,无宁舍旃”。毛晋辞世后,所藏之书先后被泰兴季振宜等家购藏,且多为宋元善本,后又大多归于徐乾学之“传是楼”。

四十四、铁琴铜剑楼

铁琴铜剑楼,乃瞿氏藏书楼名。瞿绍基(1772—1836),字厚培,号荫棠,清代昭文(今常熟)人,居古里村。绍基喜古籍,不惜重金收购稽瑞楼、爱日精庐两家散出之书,故多宋元善本。藏书处原名恬裕斋,其意为“引养引恬,垂裕后昆”,后与其子瞿镛收藏铁琴一张、铜剑一把,故更名为铁琴铜剑楼。绍基编有《恬裕斋藏书志》4卷、《恬裕斋书目》4卷。瞿镛,字子雍,继承父志,搜书不懈,藏书积至10多万卷,其中宋元本200多种,抄本精本亦多,编有《恬裕斋藏书目录》。瞿镛亦喜收藏古代金石文字和陶瓷等。其子秉渊、秉清兄弟,亦酷爱藏书,曾力购汪士钟艺芸精舍散出藏书。太平天国军队攻常昭县城时,秉渊兄弟为防战火,择宋、金、元刊本及秘抄本、精校本,汇集1000多种,多次分散储藏,并于同治二年(1863)初渡江,载赴海门大洪镇,使大部珍秘本得以保存。是年5月,载书归里,后请江阴名画家吴隽绘《虹月归来图》以志庆。编有《铁琴铜剑楼藏书书目》24卷、《铁琴铜剑楼宋元本藏书目录》4卷、《恬裕斋碑目》不分卷。

秉清子启甲,自幼随父辈整理先世遗藏,刊印旧编书目。民国四年(1915),创办常熟县立图书馆并任馆长。民国初期,为避战祸,启甲将书籍转运至上海,赁屋珍藏于上海爱文义路(今北京西路),至抗日战争前夕完成全部迁藏。日军侵占常熟时,铁琴铜剑楼书籍因及时转移而完好无损。启甲对先世旧藏兢兢业业守护,提倡书贵流通。其编印的《铁琴铜剑楼宋元本书影》,共有宋本161种、金本3种、元本105种。其还编有《铁琴铜剑楼丛书》《铁琴铜剑楼藏书题跋集录》4卷,共辑录380种宋元明本及钞校秘籍诸家题识。上海商务印书馆辑《四部丛刊》《续古逸丛书》时,瞿启甲为发起人之一,并提供书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启甲三子炽邦、耀邦、熙邦秉承先人遗志,将藏书献给国家,宋、元、明善本书籍均归入北京图书馆,其余分批捐献给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及常熟图书馆。铁琴铜剑楼于2006年6月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瞿氏藏书印有“绍基秘笈”“虞山瞿绍基藏书之印”“菰里瞿镛”“良士眼福”“良士珍藏”“瞿济苍”“旭斋手抄”“熙邦眼福”“瞿凤起手写本”“古里瞿氏记”“铁琴铜剑楼”“铁琴铜剑楼收藏书画记”“恬裕斋藏”“瞿氏鉴藏金石记”等。

四十五、知止斋

知止斋, 又名陔华吟馆、震无咎斋,乃翁心存藏书室名,位于翁氏故居綵衣堂内。

翁心存恪守“富贵不足保,惟诗书忠厚之泽可及于无穷”之祖训,自小好聚书,虽家境不富,仍节衣缩食购书,甚至变卖岁谷以换藏书。若遇卷帙浩繁、价昂无力购买之书,则借之并发动全家人抄写,抄毕乃粘补加线装订成册。曾为常熟藏书家爱日精庐张月霄处馆校勘书籍。其好友陈揆之藏书主要来自钱曾述古堂、毛晋汲古阁和黄丕烈士礼居,数量不下10万册,以藏抄本、名人校本著称于世。陈氏卒,藏书散出,翁心存便以重值购进约四五万册,成为翁家藏书之重要部分,其中不乏宋元刻本、明清两代名贤手稿。翁心存通籍后,更是购书不辍。因长年于外做官,藏书一直留存于綵衣堂内,后编成《知止斋书目》(未刊)。杨守敬《藏书绝句》序中曾评价:“常熟惟翁氏可配爱日精庐”,可知当年翁氏藏书之规模与影响之大。其藏书为翁同书、翁同龢两子收藏,流传后世,著有《知止斋日记》(不分卷)、《知止斋遗集》111册、《知止斋诗文集》16卷等,还刻印其父翁咸封《潜虚文集》。心存亦喜抄书,见诸记载的有明代焦玉《火龙神器阵法》、宋魏了翁《毛诗要义》20卷等20余种。其藏书印有“二铭”“心存”“知止斋”朱文方印等。

翁氏藏书献让国家

翁之憙(1896—1972),字克斋,江苏常熟人,翁心存四世孙。翁家累世藏书,几经辗转多数传至翁之憙之手。1950—1952年,翁之熹将藏书善本及珍本分五批捐献给国家,共3779册,藏于北京图书馆,为翁同龢及翁同书原藏,其中有南宋淳祐年间刻本《论语集说》、南宋咸淳元年刻本《说苑》,南宋中期刻元修本《本草衍义》《昌黎先生文集》及元、明、清刻本和抄本。其后,北京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又在常熟翁氏綵衣堂复壁中发现部分藏书,其中有翁心存《知止斋遗集》稿本110册、翁同龢《瓶庐丛稿》稿本36种30册等,均编入《北京图书馆善本书目》。另一批捐献给江苏省南京图书馆,该馆有《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清点常熟翁氏捐献藏书书目》,共7924册。翁氏老家又一批藏书400多种1711册,捐献给了常熟图书馆,其中有《贞观政要》《才调集》《羽庭集》《皇极经世》《今水经》等明清刻本、抄本和稿本,及翁同龢手校汲古阁刻本《后汉书》残本、翁斌孙抄校本《东华录》。2000年,翁氏后人翁万戈通过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将藏书精品80种542册转让给上海图书馆,其中,《集韵》《邵子观物内篇》等8种宋刻本为国宝级文物、其他元明刻本均为古籍善本。


推荐阅读:

唐市-名胜古迹

唐市-方言俚语

唐市-地方风味

唐市-掌故

唐市-轶事

唐市-传说

杨园-乡里传说

杨园-趣闻轶事

杨园-俚语拾趣

杨园-往事回眸

梅李-史海钩沉

梅李-乡里传说

梅李-掌故轶事

王市-民间传说

王市-革命故事

福山-七峰故事

福山-轶闻奇事

福山-历史传说

周行-民间传说

周行-乡里旧闻

支塘-文物古迹

支塘-志余轶事

赵市-往事写真

赵市-人物纪事

赵市-史事拾遗

任阳-史海拾遗

任阳-乡里传说

珍门-史外撷趣

珍门-乡里传说

珍门-儿歌

浒浦-杂记

碧溪-轶事拾零

东张-传闻轶事

常熟地名掌故(1)

常熟地名掌故(2)

常熟地名掌故(3)

常熟地名掌故(4)

常熟地名掌故(5)

常熟地名掌故(6)

常熟地名掌故(7)

常熟地名掌故(8)

常熟地名掌故(9)

常熟地名掌故(10)

常熟地名掌故(11)

常熟地名掌故(12)

常熟地名掌故(13)

常熟地名掌故(14)

常熟记忆
常熟古城、常熟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