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地名掌故(13)

文摘   2024-11-30 07:08   江苏  

转自《常熟地名掌故》


三十六、崇教兴福寺塔

崇教兴福寺塔,原名崇教宝塔,位于常熟古城东端方塔街的方塔园内。塔四面九层,为砖木结构阁式,因其平面呈方形,俗称方塔。原有塔寺,称崇教兴福寺,为常熟境内著名古刹之一。

方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相传,其时有僧名曰文用,精通风水之术。其以常熟西北高东南低,在风水学上属于“主低客高”,应于城东南建一佛塔以“抬高主位”。县令李闿之纳其言,始建塔。然塔基刚建成,文用即圆寂,遂搁置。经140年至咸淳年间,僧法渊承文用遗愿,立志续建方塔。其化缘劝募,历经艰辛,始建成该仿唐砖木结构之九层方形宝塔。塔总高67米,整体为九层盔形顶并逐层递收,立面轮廓为平滑抛物线形状。每层塔檐角上均系有塔铃,经风一吹叮当作响,悦耳动听。“闻古塔风铃,思千古幽情”。沿塔内木梯拾级登顶,极目俯瞰,“十里虞山半入城”之古城美景尽收眼底。

作为化凶为吉而建之方塔,有许多带有神秘色彩的传说。据史料记载,清咸丰十年(1860),方塔所在之崇教兴福寺在兵火中毁于一旦,而塔幸存了下来。从此,常熟人视大难不倒的方塔为祥兆。民间还有一传说,称位于常熟古城西北的十里虞山(俗称卧牛山)乃神牛所变,而方塔即拴牛之桩,故建塔以镇山,只要山在,塔就不会倒。然,方塔历经多次毁坏和修建,除风雨侵蚀、地震雷击外,亦遭受多次人为灾难。最严重的一次是在日军侵华时期,方塔遭到了日寇飞机的轰炸,虽未中弹,却也是伤痕累累、毁坏严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方塔开始受到重视,于1957年被列为省级保护单位,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对其进行了多次修缮。如今,常熟市以方塔为中心,建成了市民公园——方塔园。

卧牛山的拴牛桩

虞山形如卧牛,亦称卧牛山。其一头扎进城廓,方塔即“卧牛山”之拴牛桩。传说:一日,王母娘娘在瑶池开蟠桃大会,太上老君和嫦娥各带炼丹道童、房内仙 姑赴会。不承想,两位年少的仙男仙女眉来眼去,顿生恋情。此后,两仙童常私下约会,却被各自主人发现。为不使家丑外扬,各以家规惩罚。太上老君将道童变成牛,负责拉犁送货;嫦娥将仙姑变成镜,供人照影。然,道童和仙姑仍恋情不改,再次触犯天条,被玉皇大帝贬谪凡间。从此,道童牛变成卧牛山,卧伏常熟;仙姑在卧牛山旁化为一湖,即尚湖。经年累月,道童牛耐不住凡间寂寞,去太上老君处求情回仙界。老君不仅未答应,还悄然下凡点化百姓曰:“卧牛山乃神牛所化,有其则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无其则大祸临头。”并称可造塔以拴牛。于是,常熟百姓筹集银两建此方塔,城墙即是牛缰绳。从此,此神牛再也无法离开常熟,常熟因此年年丰收。其实,方塔这一牛桩,不仅拴住了虞山这头独角牯牛,也拴住了常熟这座古城的文脉气韵,拴住了常熟这块土地的福祉。

三十七、聚沙塔

聚沙塔,原名“聚沙百福宝塔”,位于梅李镇东街浒浦塘畔,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八面七层,高20多米,系仿木楼阁式砖木结构塔。唐宋时,梅李原地处长江江滩,聚沙塔作为镇江之宝,镇潮水冲激,故取名“聚沙塔”。据史料记载,此塔为邑人钱道者所建。

相传,很早以前,虞山在汪洋中露出一隅,名海隅山。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梅李一带成为冲积平原。至宋代,有一高僧称,脚下陆地须建一塔镇住,不然会被流水冲走,因冲积沉淀的均是泥沙。于是,南宋绍兴年间,有钱道者出面化缘筹钱并主持建塔,并把塔称为聚沙塔。如果城里的方塔是建成于南宋咸淳年间,那么梅李的聚沙塔则比它早诞生一百几十年,是常熟现存最早的一座佛塔。塔下原有法云禅寺,又称梅林东塔院。

据说建塔时,一邑人财大气粗,称由其一家负责塔基。然而,在选一地块四周挖空、整块烧制塔基时,却倾尽家产、功亏一篑,造成地基软硬不一。所以,塔建成若干年后出现倾斜。高僧称,向东倾则须在西面填灌,于是有了“侧东填西”的传说。

抢救“斜塔”

聚沙塔历经风雨,几经修葺。明崇祯时重修,换塔顶钵体。清康熙年间,又换刹杆下之横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僧雪林与里人邓氏兄弟三人集资修寺塔。清道光十年(1830),楼梯楼板及毛檐走廊为野火所废,仅存之顶上三层也日益残破。宣统三年(1911)六月十五日,塔顶最上部被台风吹坠,与宝顶同时坠下的有铜小佛十八尊、抄经一部、塔图一帧,惜于1937年沦陷时遗失。塔身自此也逐渐倾斜。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因年久失修,保留下来的聚沙塔残体,高22.68米,自重约300吨。1992年,对聚沙塔进行检查与测量时,发现塔身倾斜得越来越严重,倾斜方向为北偏东12度,偏离中心达1.325 米,比1987年的测量数据又增加了23厘米。聚沙塔成为了一座斜塔,且危在旦夕,抢救古塔迫在眉睫。

为减轻塔顶负荷,1981年11月l0日,原常熟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雇人将倾斜的覆钵和塔刹取下。发现铁铸的覆钵上有阳文三行:“大明崇祯十年(1637)岁次丁丑四月吉旦众信重修”。承托刹杆的大柁下刻铭文:“大清康熙岁次丁未(1667)仲夏吉日众信重修”。覆钵、塔刹等文物现都保存在聚沙公园内。残破的聚沙塔第七层坍掉了一半,其余各层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墙壁内外留有部分粉刷的灰浆残迹,有土红色及白灰浆两种,土红色符合宋代《营造法式》所谓“丹粉刷屋舍”的制造方式。塔底层陷入泥土1米多,塔内成为空筒体。塔虽破残,却保留了南宋时期南方流行的塔型制和部分较完整的构件,对研究江南宋塔具有较高的价值。据文物部门考证,聚沙塔“须弥座”(底座) 部侧的精细原砌筑件,在全国古塔中,实物尚未发现有第二例,仅有书籍记载,由此可见聚沙塔独特的历史文物价值。1991年10月,常熟市人民政府将聚沙塔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市、镇两级政府完成了塔身纠偏扶正工程。1997年,又完成了全面修复工程。2000年,基本完成建造塔苑工程。2000年11月,“聚沙塔影”被评为新“虞山十八景”之一。2013年3月,聚沙塔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八、辛峰亭

辛峰亭,位于虞山东岭之巅,为虞山上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南宋嘉泰初,历代屡有修葺,现存亭形为重檐六面楼阁式,黄墙黛瓦,高耸于山岭之上,为虞山著名景观。

南宋嘉泰(1201—1204)初,常熟知县何衮在虞山东岭之巅建一亭子,因登临此亭可眺望城西山前之尚湖、 又可远眺东南方之昆承湖,故取名“望湖亭”。南宋嘉定三年(1210),知县徐次铎将此亭更名为“极目亭”,有米芾书之匾。徐次铎曾写下《极目亭》诗:“几点归舟破暮烟,数行雁字落霞边。安得世间王摩诘,为写琴川是辋川。”元代,常熟州知州卢镇编《重修琴川志》记载:“极目亭,平野一望数十里,诸山并列,又有两湖居左右,实为一邑胜概之最。”对高耸于虞山东岭之巅之极目亭大加赞叹。后此亭废圮。明嘉靖年间,知县冯汝弼在原址重新建亭,取名“达观亭”。诗人姚煦有诗云:“积雨初开霁,虚亭可达观……”后此亭又废圮。万历年间,萧应宫在原址再建两层之亭,因位于虞城之西,按天干地支方位,西方对应为“辛”,故取名“辛峰亭”。

相传,许真君镇蛟于亭下,辛峰亭内有石碑,上刻许真君像。旧时,每遇久旱不雨,农民往往毁其亭角,称能致雨。既得雨,乃葺而复之,旋毁旋复。许真君何许人也?一般指许逊。许逊(239—374),字敬之,豫章郡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慈母村(今江西省南昌市高新区麻丘镇附近)人,晋朝著名道士,道教净明派祖师,与张道陵、葛玄、萨守坚并称道教四大天师。其在江南地区留下许多斩蛟龙、治恶水之传说。据说,辛峰亭下潜伏一蛟龙,常伺机兴风作浪。将许真君像奉上,即为镇此蛟龙。从碑文中亦可知重建辛峰亭之原因,大体是:此前,邑中水害连连,乡民受灾频频,只能寄托于神灵之镇压。据说,辛峰亭重建后,大规模之水灾少了许多、旱情却逐渐增多,便多次出现乡民拆毁辛峰亭亭角之事件。乡民称蛟龙被压得太紧,须将镇蛟之亭子掀起一些,让蛟龙稍微出来透口气、活动一下带点雨水来。待到雨水降下旱情过去,乡民们遂将辛峰亭之亭角重新修好。

推荐阅读:

笔墨人生系列文章索引6.0

闲情雅趣系列图文索引5.0

南门坛上系列图文索引5.0

改造常熟系列图文索引3.0

常熟城老街巷系列索引

拍记常熟系列图文索引3.5

常熟古镇系列图文索引5.0

常熟古迹系列图文索引3.0

常熟文史转载摘录索引6.0

常熟记忆代发文章索引5.5

常熟地名掌故(1)

常熟地名掌故(2)

常熟地名掌故(3)

常熟地名掌故(4)

常熟地名掌故(5)

常熟地名掌故(6)

常熟地名掌故(7)

常熟地名掌故(8)

常熟地名掌故(9)

常熟地名掌故(10)

常熟地名掌故(11)

常熟地名掌故(12)


常熟记忆
常熟古城、常熟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