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地名掌故(14)

文摘   2025-01-15 06:27   江苏  

转自《常熟地名掌故》


三十九、昭明太子读书台

昭明太子读书台,位于虞山东南麓今书台公园内,相传为南朝梁代昭明太子萧统读书之处,始建年代不详,台上之亭为明弘治年间知县杨子器重建,后屡经兴废,明嘉靖十二年(1533)知县沈弘彝捐俸复建新亭。亭柱均石构,设磴道石阶,嘱邑人邓韨撰《读书台铭》,并摹绘昭明太子像于石。明万历间邵武知府、古琴家邑人严澂增建外门,榜题“昭明遗构”。清顺治年间,王梦鼎、邵灯再修。乾隆八年(1743),苏州粮备道觉罗雅尔哈善重书“读书台”额。读书台今尚存昭明太子刻像、碑记等明清遗存,周边之焦尾泉、仓圣祠、巫咸祠、雅集亭等错落于参天古木之间。在此观山听泉、读书会友,别有情趣;冬日吟眺雪景,尤多雅兴。“书台积雪”,为虞山十八景之一。

纯孝仁厚太子爷

萧统,南兰陵郡兰陵县(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南朝文学家,梁武帝萧衍长子。天监元年(502),两岁之萧统被册立为太子。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16岁时,萧统母亲病重,其从东宫搬至母亲住处,朝夕侍候。母亲去世后,萧统悲切欲绝,饮食俱废。梁武帝萧衍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不食肉。萧统原本身材健壮,然守丧出服时变得羸瘦不堪,官民见之无不感动落泪。萧统极富同情心,12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仔细研究案卷后曰:“此人的过情有可原,邬来判决可否?”刑官答应,其遂从轻判之。事后,刑官向梁武帝奏报情况,帝闻之甚喜,嘉许之。梁普通年间,因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命东宫人员减衣缩食,且每逢雨雪天寒,即派人将省下之衣食救济难民。其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将衣服分发于贫民。萧统太子具有高尚品质,赢得了当时和后世人普遍的爱戴和尊敬。

萧统之记忆力极强,5岁便读遍儒家“五经”,时人称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其“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身边有一批学士,常讨论文籍,或商榷古今。其组织文人学士广集书籍3万卷,编辑成《文选》30卷。为中国古代首部文学作品选集,影响甚大。其爱好佛法,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之《三十二分则》即是其所著。萧统太子三十岁过世,未即帝位。梁武帝谥其为“昭明”——明亮之意思,后人遂称其为“昭明太子”。

四十、剑阁

剑阁,位于虞山最高峰(锦峰)的剑门,为明代侍御钱籍所建。因阁内题楹联“无边风月供嘲弄,有主江山属剪裁”而构成文字狱,后钱籍仅以身免,阁亦毁。1989年,剑阁重建,高18.33米,为四歇山顶两层仿古建筑。

剑阁之名源于剑门。剑门以奇石险峻夺人,绝壁中开如门缝,窄处仅二尺许,顶端有巨石堵于“门缝”,凌空欲坠而不坠,似达摩克利斯之剑,令人生畏。相传, 春秋时期吴国著名铸剑师干将受命为吴王阖闾铸剑。干将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集于一炉,又候天伺地,待“阴阳同光、百神临欢、天气下降、地气上升”之时点火开炉,历经波折终成阴阳二剑,乃以其与其妻之名为剑取名,阳名干将,阴名莫邪。干将将阴剑“莫邪”献于吴王复命,将阳剑“干将”藏起。后,藏剑之事泄露,阖闾大怒,将干将斩杀。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听闻干将献剑前曾对其子说过“雄剑藏处,松生石上”之言语,即派人专挑“松生石上”之处寻找雄剑。多番查找下,找到虞山锦峰之巅。这一带危崖壁立、奇松攀石,不正是“松生石上”之处吗!夫差一到锦峰,即听得腰间所佩之莫邪剑在剑盒内隐隐作响,分明是阴阳二剑相应和之声响,猜想“干将”剑就在此处,便命手下仔细搜寻。几百将士查找了三天三夜,就是找不到雄剑之踪影。夫差气极,拔出莫邪剑奋力劈向危崖。“莫邪”剑有神力相助,一时间电闪雷鸣,锦峰危崖訇然裂为两半。

四十一、虞山书院

虞山书院原名文学书院,又名学道书院。明宣德九年(1434),知县郭南在县学西侧重建,改称学道书院。嘉靖四十三年(1564),知县王叔杲选址虞山山麓改建,恢复旧名为文学书院。万历初毁天下书院,仅存祠。万历三十四年(1606),知县耿橘重修,辟有大门、经正门、富美门、游艺门、乐寿门、学道堂、体圣堂、有本市、讲武厅、射圃等,更名为虞山书院,聚众讲学,与东林书院相呼应。有《虞山书院志》刊行于世。天启年间,虞山书院毁于魏忠贤之禁毁书院之役。崇祯年间,言氏后裔复其地。清康熙、雍正年间,几修几圮,惟言子祠、莞尔堂存。言氏后裔时加其职,地方官春秋祀之。咸丰年间,又毁于兵火,仅存言子祠。

耿橘其人其事

耿橘(生卒年不详),字庭怀,一字朱桥,又字蓝阳,号兰阳,明代著名理学家、武艺家,军户世袭第六代冠带总旗官,万历二十九年(1601)辛丑科进士,曾任尉氏知县、常熟知县,颇有政声,后为监察御史、兵部主事。在任常熟县令期间,耿橘为改变士风,重修书院,在书院内广蓄书籍,聘学者张鼎为之整理藏书。著录图书分为265部,其中,圣制类11部、典故类8部、经部类38部、子部类21部、史部类36部、理学部类54部、文部类20部、诗部类13部、经济部类28部、类书部类14部。著有《筑圩图说及筑圩法》等。

耿橘撰有《周易铁笛子》《耿氏春秋》《曾子孝实》,现流传于世。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在其编订之《明儒学案·东林学案》中,依次将耿橘、高攀龙、钱一本、孙慎行等十七人列为“东林学派”之主要代表人物。耿橘精武艺,长于剑法与双刀法,著名武艺家石敬岩(石电)曾受教于耿橘。其为官清正干练,任上敢书直谏,从不趋炎附势。因得罪钱谦益,耿橘愤而辞官还乡,引田躬耕,终日毕恭毕敬侍奉母亲。

四十二、脉望馆

脉望馆,原为赵用贤、赵琦美父子之藏书楼,位于城区南赵弄10号。琦美受父辈熏陶,绰有文风,尤在搜访和校雠刊刻典籍方面胜过其父。据琦美编订之《脉望馆书目》著录,收藏图书近 5000种、20000余册。据不完全统计,刊书达36种、126卷,抄校了大量秘本,且广泛搜罗古今典籍及民间俗文学。赵琦美抄校辑集之元明两代稀见杂剧剧本《古今杂剧》,今存于国家图书馆,被誉为研究我国戏剧史之宝库。相传,赵氏父子通过精校刊刻、编目作跋、提供阅抄等途径交流私藏。赵用贤所刻之书以校雠精善著称,《五经》等版刻纸墨上乘,可与宋版乱真。赵琦美校刊之《仲景全书》,被誉为研究伤寒之最好版本。用贤之《赵定宇书目》,乃明代遗留至今为数甚少之几部私家藏书目录之一,不少失传古籍据以窥见一斑。《脉望馆书目》实开近世著录残宋本之先例,大量校跋文字成为后人鉴定版本之重要依据,并引发后人对藏书理论进行总结研究。

赵琦美与脉望馆

赵琦美(1563—1624),原名开美,字仲朗,一字如白,号玄度,一作元度,自号清常道人,明代著名藏书家,以藏书闻名一时。其网罗收购古今典籍,又向人借秘本珍册,缮写校勘之后,由父作序、琦美刊刻。赵琦美官太仆丞时,泛览博访,曾得李诫《营造法式》一书,中缺10余卷,遂遍访藏书家,又借阁本参考,历时达20年之久,始为完书。其亦亲自抄书,先后抄录有《毛诗要义》40卷、《王质诗总录》20卷、《数类》40卷、《数书九章》等。其藏书楼名“脉望馆”,乃取“蠹鱼所化之物,遇之可以成仙”之意。钱谦益称其藏书为“近古所未有”。袁同礼在《明代私家藏书概略》中称:万历以后私家藏书,当以海虞为最盛。赵琦美之“脉望馆”、钱谦益之“绛云楼”以及毛晋之“汲古阁”,均以藏书雄视于东南。其编撰有《脉望馆书目》4册,著录藏书5000余种、2万余册,其中珍本、孤本达10余种。该目录以《千字文》为序号,如“天”字号为经部,“玄”字号为正史部等,各部并有颜色区别。其所藏宋版图书达近百种、元版图书30余种。其又从秦四麟家得到书品、画品数卷,参以所见真迹,辑成《铁网珊瑚》,有万历二十八年(1600)自序(据《四部总录艺术编》)。其抄校并收藏有《脉望馆抄校古今杂剧》,所收均为元明杂剧剧本,共340种,乃研究古代戏曲之重要文献,郑振铎对此评价极高。赵琦美一生刊刻图书达30余种,保存了不少珍贵图书,如《新唐书纠谬》《周髀算经》《仲景全书》4种、《东坡先生志林》《陈眉公杂录》24种、《仇池笔记》《松石斋集》等36种。此外,其著有《洪武圣政记》《容台小草》《伪吴杂记》《脉望馆和禅集》《铁网珊瑚》等著作。


推荐阅读:

常熟地方小掌故——经济

常熟地方小掌故——文化技术

常熟地方小掌故——名胜古迹

常熟地方小掌故——政治(上)

常熟地方小掌故——政治(中)

常熟地方小掌故——政治(下)

常熟地方小掌故——人物(1)

常熟地方小掌故——人物(2)

常熟地方小掌故——人物(3)

常熟地方小掌故——人物(4)

常熟地方小掌故——人物(5)

常熟地方小掌故——风俗习惯(上)

常熟地方小掌故——风俗习惯(下)

常熟地方小掌故——时令饮食(1)

常熟地方小掌故——时令饮食(2)

常熟地方小掌故——时令饮食(3)

常熟地方小掌故——时令饮食(4)

常熟地方小掌故——时令饮食(5)

常熟地方小掌故——迎神赛会(上)

常熟地方小掌故——迎神赛会(中)

常熟地方小掌故——迎神赛会(下)

常熟地方小掌故——神话

常熟地方小掌故——别录

常熟地方小掌故——瘦词

常熟掌故——服饰发型

常熟地名掌故(1)

常熟地名掌故(2)

常熟地名掌故(3)

常熟地名掌故(4)

常熟地名掌故(5)

常熟地名掌故(6)

常熟地名掌故(7)

常熟地名掌故(8)

常熟地名掌故(9)

常熟地名掌故(10)

常熟地名掌故(11)

常熟地名掌故(12)

常熟地名掌故(13)


常熟记忆
常熟古城、常熟故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