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呢,我开会时在酒店吃自助早餐,听到旁边桌上的步宏教授和云径平主任一起聊天,步宏教授说我们病理医生缺乏很厉害,大家讨论一下是否通过降低病理医生的入行标准来保证病理医生的数量?
最后决定是不降低病理医生的入行标准,因为如果入行的病理医生的条件变低,那么到这个行业来的优秀人才就越少,发展起来的可能性更小。
另外就是有人说应该把病理从基础专业分出来,进入临床专业。
步宏教授认为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基础专业可以不变,我们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一个临床病理专业,这是传承和创新并存。
听步宏教授一席话,我感受到顶层设计对一个学科发展的重要性,现在病理人的学历越来越高,病理专业快速发展起来,既可以招录做基础研究的研究生,也可以招录做临床诊断的研究生,双向发展,也验证了步宏教授等专家观点的正确性。
我一直在分析病理诊断是金标准,但是病理科一直很弱势的原因?
检验科是主要靠仪器出结果,病理科主要靠体力和脑力出结果,5年都很难培养出一个能独立诊断的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病理医生(大部分第三方是高薪聘请病理科专家),3个月就可以让一个大专毕业的技术员单独承担检验工作(大部分第三方实验室招录检验科员工要求很低)。
为什么病理科在医院差不多是医院地位最低的科室:住在狭窄的破房子里,简陋的设备,最低的收入。
而几乎所有医院的检验科都是医院最高收入,房子最豪华,仪器设备最高端,最有地位的科室,有些小医院,病理科还是检验科的一个亚专科。
我个人分析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最开始定病理科检查标准和病理收费定价时,检验科和病理科走了两条不同的路,导致了这样一个局面。
病理科的检查标准只涉及医疗质量(常规和快速报告及时率,准确率,常规和免疫组化切片优良率等13项指标),没有涉及病理科的基础建设,所以病理科用酒精灯包埋,用空罐头瓶子装试剂手工染色都可以通过检查,只要病理科做到了13项指标。
但是用酒精灯包埋,用空罐头瓶子装试剂手工染色怎么可能达到恒定的切片质量呢?不给金刚钻,怎么可能干瓷器活?
所以每次病理检查只能让一个手无寸铁的病理科主任备受煎熬,对病理科发展没有帮助。
而检验科的检查标准是什么?面积给够了吗?仪器买够了吗?人员配备够了吗?实验环境达标了吗?
四个医院领导层面的问题一来,每检查一次,检验科就发展一次,医院领导主动给房子,并豪华装修,配备高端仪器,增加人员。
面积、仪器、设备、人员都配齐了,检验科就像印钞机一样开始工作了(这是第三方特别喜欢做检验的原因),检验科主任年终总结时可以豪横的宣布:我们工作量收入是医院总工作量收入的1/10。哪个科室可以和检验科比收入?
所以检验科收入高,地位高。
检验科因为有大量仪器和耗材,定价都非常高,病理科主要靠人力,脑力定价非常低,还经常出现耗材成本比定价更高的现象,比如免疫组化定价60元,成本是80元,如果病理科主任想开展这个项目促进科室发展,在定价面前只有不做。
如果病理科主任想买仪器做新技术新业务发展科室。
院领导会问:你科室就那一点收入买得起仪器吗?
如果病理科主任想增加员工发展科室?
院领导会问:你们科室收入那么低,能够养活新人吗?
于是病理科陷入恶性循环:想发展科室买不起仪器,养不起新人,没人没仪器科室又发展不起来。
这一条是前两条导致的,因为没有足够现代化全自动设备,大部分手工工作导致病理切片质量不稳定,因为定价低,收入低,病理人都是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时间学习,无法精益求精地去提高病理诊断水平。
临床对病理报告及时性和准确性不满意,这种不满意加重了院领导对病理科的不重视。
在病理科检查时,加入病理科面积,设备,人员,实验室条件(通风系统)要求。
今年我有幸参与了县重点专科和省重点专科评审条件的制定。
在王国平主任的带领下,我们修正了重点病理科评审条件,加入病理科面积、设备、人员、实验条件的要求,并加大了这几个条件在总分中的占比。
希望能够从医院层面改善病理科基础条件。
出现耗材成本比定价高的项目,重新申请物价。打破这种不符合常理,不科学的定价标准。
这个工作需要每个省医学会病理分会的委员们带头做,因为每个地区都需要申请新的价格。
这一步要向检验专业学习,步宏主任发起的PQCC项目一开始就提高了全国省部级医院病理科的技术水平,进而提高了全国地市州医院病理科的技术水平。
我们省王国平主任领导的省级质控中心通过每年的室间质控和教学,提高了全省病理科的技术水平。
以上三条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达到,那么对于病理科目前弱势的现状如何快速改变?
我将病理科分成三种类型。
针对省部级单位,大单位的病理科一定要做大做强,开展各种新技术,新业务,切片质量,病理报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与国际接轨,引领病理专业的发展,通过远程会诊、邮寄会诊、教学指导帮助县域级病理科快速提升病理质量,快速发展。
对于国家大力发展的县市级医院病理科应该做成县域病理中心,把一个县内的病理标本全部收集起来做,增加样本量,增加人员,增加设备,遇到疑难问题和省部级大单位建立科室联盟,在省部级单位远程会诊,邮寄会诊,线上教学等的帮助下不断提高病理质量,达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区域之间医疗质量均衡化的国家要求。
对于标本量一年不到一千例,或者两千例的医院,就不需要建立病理科了。
步宏教授说过:不是要在每个医院都有病理科,而是每个医院都需要病理诊断。
这些医院标本可以送到当地县人民医院为主建立的县域病理中心做。距离短,避免标本远程邮寄,区域小,便于临床医生和病理医生及时沟通。
目前以聂秀主任带领的湖北省病理团队在做公益的科室联盟活动,就是帮助建立县域病理中心,通过网络教学,线下专题讲座会议全面促进基层医院发展。
我的故事
励志故事
第二章第十五节:没有你的允许,没有人可以伤害你,没有人可以压倒你
第二章第二十一节:以明确目标、正确方法为导向的努力才会事半功倍
病理科的故事
病理科发展思考
我走了一条曲折的路。
从高考失败只能读专科,到最后获得名校的博士学位。
从普通护士到病理专家。
从小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的科主任。
一路上很艰辛,但又获得了很多收获。
听过很多冷言冷语,也获得了温暖鼓励。
所以,只要是你足够努力,很多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而我们的努力和成长就在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
我用微信公众号记录我每天的努力,记录生活的美好,同时希望这是文学梦想实现的开始。
袁静萍 现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