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八节:病理科是如何在悄悄中促进临床和医院发展的

文摘   2025-01-14 06:02   湖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了解更多精彩




2021年8月10日日记


我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上班时,发现有一种穿刺标本是原来武汉市中心医院没有的。这种穿刺标本由于组织量很少,诊断起来难度很大,需要非常丰富的病理诊断经验。

打一个比喻就可以理解:肿块切除标本相当于把一个人放在你面前,让你分辨是男人,还是女人,是美女,还是丑女,一般来说,比较简单,除非碰到少见的阴阳人,即使碰到少见人种,你也可以通过进一步检查来判断。

穿刺标本就相当于把一个人的一只胳膊,甚至是几个手指头给您看,要你判断性别和美丑,这个时候你需要大量的诊断经验:通过手指的长度来判断身高,体型,性别。通过手指皮肤来推测是否肤白,貌美等,由于穿刺组织少,不能像切除标本一样做很多进一步检测来协助诊断。

穿刺标本的病理诊断很难,但是临床上很重要,因为穿刺的创伤很小,对于一些怀疑肿瘤而无法手术的患者这是唯一的诊断途径和救命方式。

不管是CT引导下的穿刺,还是B超引导下的穿刺,如果病理科不能明确诊断,那么不论超声科和介入科的医生水平有多么高超,没有病理结果,这项操作就是失败的,它除了增加患者痛苦和费用外没有任何意义,并且临床医生会认为超声科和介入科医生的水平不行,因为病理科医生会说:组织太少,无法诊断。

我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后就面临了这样一个情况,超声医生和临床医生同时质问:为什么穿刺患者不能明确诊断,为什么诊断肺癌后没有组织去做基因检测?一个院领导也问我:超声引导下的穿刺技术有没有必要继续开展下去?

我马上用根本原因分析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回顾穿刺组织整个的操作流程。






我发现不能明确诊断的原因在病理科,不在临床穿刺医生,他们穿刺组织条非常好,在病理科的问题有三个层面:
1

取材医生层面问题是取材不规范,导致标本不在一个面上容易切碎;

2

技术员层面问题是切片不细心,粗削时损耗组织太多;

3

诊断医生层面问题是有的医生诊断水平低,思路狭窄,需要反复多次开免疫组化。


根据发现的根本问题,我做了针对性修改:
1

取材统一了穿刺组织规范性取材流程:组织展平后点尹红。


2

切片规定了水平高,切片细心的优秀技术员才有资格做穿刺标本制片,当然他的奖金系数也因此而提高,让他在做这件事情时充满成就感。

3

诊断方面进行了亚专科分类,人的精力有限,只有找准一个方向才能更快深入。


由于当时科室的医生不接受我的理念:穿刺标本明确诊断才能促进临床发展。他们的理念是:穿刺组织明确诊断风险太大,所以最好用倾向性诊断或者描述性诊断来保护自己。最后我决定所有穿刺标本我一个人来诊断。

做管理时当你无法控制他人,或者无法把任务交给他人来做,那么你就只能控制自己,自己来承担任务。

通过以上改进方法,穿刺组织的切面获得了最大切片,损耗组织大大减少,有足够组织来做免疫组化的协助诊断,我们的明确诊断率大大提高,2014年倾向性诊断恶性肿瘤比率为48%,2015年后明确恶性肿瘤的诊断率达到60%左右。

随着明确诊断率的提高,临床对这项业务的信赖度和依赖度增加,穿刺患者的数量每年急剧升高:从2014年的495例增加到2019年的2702例,增加5倍多,远远超过我们医院总体的发展速度。



确诊为恶性患者的数量也是每年快速增加:从2014年的238例到2019年的1675例。

穿刺标本成为我们医院一个品牌技术,他让很多不能手术的肿瘤患者通过微创穿刺获得明确诊断,从而能精准治疗。而一个肿瘤患者给临床带来的工作量远远超过病理科的工作量,病理科在悄悄的促进临床发展,促进医院发展。

为了更好的服务临床患者,我们把穿刺标本做了绿色通道处理,也就是一个穿刺标本送来后,一般24小时就可以拿到包含免疫组化的病理诊断结果,这个诊断准确性和诊断速度吸引了大量外院患者来我们医院穿刺诊断后在我院治疗,或者回到当地医院治疗。

当然,当穿刺标本不断增加后,我把我的穿刺诊断思路教给科室主治医师,同时提高穿刺标本诊断的奖金系数来吸引他们做穿刺组织的病理诊断,培养了一大批会做穿刺组织诊断的病理医生,临床标本量再多,病理科也可以做完。

后来我们还把我们在穿刺标本方面做的管理工作做了经验总结,写成多篇论文发表:技术员写了组织处理方面文章,医生写了诊断方面文章,我写了管理方面文章。



今天动笔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遇到两个外院的临床医生,一个呼吸科医生因为做超声支气管镜活检总得不到明确诊断,不得不放弃超声支气管镜活检业务。一个消化科医生做经内镜逆行性胰导管造影术下活检组织总得不到明确诊断,不得不放弃病理活检业务,只能做胆管取石。

他们觉得很遗憾,病理科阻碍了他们的业务发展,让我感觉到一个弱势的病理科是临床发展的瓶颈,而一个强大的病理科可以悄悄的促进临床发展,医院发展。


活成我最喜欢的模样

我的故事

第一章第一节:18岁那年我高考失败,选择专业错误

第一章第二节:感谢考研!

第一章第三节:学习是改变人生的最重要方法

第一章第四节:如何在面试中不受考题限制来表现自己?

第一章第五节:如果不能逃避,那么必须热爱

第一章第六节:三年时间,你可以改变命运

第一章第七节:感谢那些寂寞充实的日子

第一章第八节:37岁的妈妈考上博士啦

第一章第九节:努力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

第一章第十节:我一直很努力

第一章第十一节:20年前的青春

第一章第十二节:阳光般的鼓励和不变的感恩

第一章第十三节:第一次当大学老师

第一章第十四节:只是因为我喜欢

第一章第十五节:最后一次当青年与圆梦

第一章第十六节:我只是坚信努力!

第一章第十七节:坚持就是胜利

第一章第十八节:活成自己的阳光

第一章第十九节:诚实,让我获得了美好的工作

第一章第二十节:第一次当老师

第一章第二十一节:有多少梦想在自由的飞翔

第一章第二十二节:人生需要有翻篇的能力

第一章第二十三节:我的文学梦

第一章第二十四节:热爱上自己必须做的事情

第一章第二十五节:一次性通过的英语考试

第一章第二十六节:我也是老师了,真幸运

第一章第二十七节:我的粉丝终于超过1万人了

第一章第二十八节:徐老师的鼓励,让我爱上了写作

第一章第二十九节:再次穿上20年前的衣服

励志故事

第二章第一节:观念一变,月薪1千变6千

第二章第二节:你的人生你做主

第二章第三节:能把一手烂牌打好才叫本事!

第二章第四节:努力做到不求人

第二章第五节:青春不努力,怎么会美丽?

第二章第六节:职场新人不要轻易说我不会,我不能!

第二章第七节:重要的是你能学到什么

第二章第八节:学会爱自己

第二章第九节:下班后3个小时决定你与他人的差距

第二章第十节:我一直很努力

第二章第十一节:为什么你拼死努力人生还不能开挂?

第二章第十二节:你相信1万小时定律吗?

第二章第十三节:为什么优秀的人一天是48个小时

第二章第十四节:优秀的人有时间锻炼吗?

第二章第十五节:没有你的允许,没有人可以伤害你,没有人可以压倒你

第二章第十六节:当你身边的人比你优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第二章第十七节:成功人士最大的共同点是什么?

第二章第十八节:学习是改变人生的最重要方法

第二章第十九节:一个临时员工的卓越努力

第二章第二十节:努力是为了多一种选择

第二章第二十一节:以明确目标、正确方法为导向的努力才会事半功倍

第二章第二十二节:每个人都应该有梦想

第二章第二十三节:服务品牌是怎么形成的?

第二章第二十四节:那个一定会幸福美满的女孩

病理科的故事

第三章第一节:一个病理科的10年巨变

第三章第二节:上班第一天:我们科室有点破

第三章第三节:病理科是医院遗忘的角落

第三章第四节:病理科是临床最不满意的科室

第三章第五节:临危受命,谁的人生不委屈

第三章第六节:病理科的奖金不应该低

第三章第七节:用新技术新业务来不断促进病理科的发展

第三章第八节:培养人才,科室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三章第九节:从管理、沟通、请教来保证医疗安全

第三章第十节:加强病理科管理,保证医疗安全

病理科发展思考

第四章第一节:病理,被看见!

第四章第二节:顶天立地做病理

第四章第三节:一个弱势的病理科是如何成为限制医院发展的瓶颈的?

第四章第四节:病理科为什么是医院最弱势科室?

第四章第五节:病理行业如何去快速发展?

第四章第六节:一个县级医院病理科如何快速发展

第四章第七节:远程病理会诊真的可以解决基层医院病理科的问题吗?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的公众号开更啦~

欢迎大家关注~




我走了一条曲折的路。

从高考失败只能读专科,到最后获得名校的博士学位。

从普通护士到病理专家。

从小医院的医生,到大医院的科主任。

一路上很艰辛,但又获得了很多收获。

听过很多冷言冷语,也获得了温暖鼓励。

所以,只要是你足够努力,很多梦想是可以实现的。

而我们的努力和成长就在每一天的生活和工作中。

我用微信公众号记录我每天的努力,记录生活的美好,同时希望这是文学梦想实现的开始。    




袁静萍  现任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





有趣的静萍医生
从小医院护士,到大医院博导,我用了30年的坚持努力,所以我相信:人生不设限,努力无止境,永不言败,勇攀高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