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祁县(80)】祁县幽仙寺遗址

文摘   2024-10-07 17:02   山西  
生于斯,长于斯,渐习为祁人;
耳所闻,目所见,亦无非祁事。


特别鸣谢:国晶新能源有限公司


祁县幽仙寺遗址


走遍祁县采风组于20125月发现幽仙寺遗址。据遗址碑刻记载,幽仙寺是一座慈恩宗属寺院,始建年代未知,明清之际繁荣,约清乾隆年后废弃。清康熙版《祁县志》山川记载下帻山在县东南六十里,高三里,盘踞五里,层峦叠翠,隐逸之士多居之,上有幽仙寺;同书寺观记载幽仙寺在县东南六十里下帻山,宋宣和二(公元 1120)年建。然关于幽仙寺始建年代,遗址脚下的北朝石窟中,发现了一则唐代人游览幽仙寺的题记:大中三年七月廿日同……幽仙寺,这则题记的发现,提供了一个重大信息,即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时,已经有幽仙寺,而且就叫幽仙寺。可见康熙版《祁县志》所记载的宋宣和二年建只是幽仙寺的重修年代。


现存幽仙寺遗址,在祁县峪口乡闫家庄村北庄自然村以南约四里,一座山峰的半山腰处;遗址方位坐北向南,呈二进院落布局,由山门、中殿、正殿及左右厢房构成;除左右厢房各存四孔石券窑洞外,其余建筑均废弃塌毁;但遗址轮廓清晰,东西宽约20米,南北纵深约40米。从遗址现场来看,全部为砖石遗迹,包括主建筑的台基均保存完好,但无木构残留,无法判断是否为宋代(或何代)所构制。

整个遗址现存地面遗迹中,包括寺院遗址一处、附属构筑物遗址两处、尚竖立状古塔两座(残石构件20余件)及地宫;碑碣四块;石窟一处、泉眼一处、以及其他构筑物等,这些地面构筑物均为垒石砌砖构造。由于荒草树木漫漶,各构筑物遗迹细部的勘查不太清晰。    

寺院遗址残留碑碣四块,其中一座宋碑高达三米,由于日久风化,整个碑体只存一字,可能是元(亢)字,清康熙版《祁县志》记载幽仙寺宋宣和二年建的根据,可能就是来自这块宋碑;另有一块清碑完好,可以大致识读内容,但题头及落款损毁,不知其刻立的具体年代;其余两块碑上也有明显字迹,但已无法识读。其中三块碑在竖立状态,一块碑仰面仆倒。根据其中一块清代碑文记载,祁邑之东南乡帻山麓有幽仙寺……建于宋纪,确认此处遗址为幽仙寺遗址。碑文中记述了该寺于清乾隆十六(公元1751)年,由慈恩宗属朗翁和尚,及其弟子道轩大规模重修。

该寺院遗址西北侧的一处构筑物遗址上,大约在50余平方米范围内的地面上,散布着大量的大型绳纹砖,很多砖还经过了塑型和打磨,显然是一处建筑遗址,但是遗址轮廓已经不清晰,无法辨认。由于遗址范围很小,只有砖件而没有瓦件,所以可能是一处古塔遗址。


在幽仙寺遗址左前方两百米处,有泉水从山体缝隙中渗出,清澈甘甜,但周围无构筑物遗迹,不知是否为饮用水之源。

整个寺院遗址上,保存最好的一处遗迹是位于寺院遗址西侧的双塔,这也是祁县现存全部10处12座各式古塔中,最美观的一对石塔。虽然寺庙遗址上残存着四块石碑,但只有一块可以流利识读,碑文中却未提这两座石塔的情况。因而双塔的建造年代不确定,仅从古塔形制及细部雕饰特征上分析,并参照其他条件来判断,可能是清代遗存。


双石塔位于幽仙寺遗址西侧百余米处,呈南北对峙状态,相距约10米;双塔构造基本相同,右塔通高3.7米,左塔通高3.8米;两塔均由当地的砂石砌造,塔下是石券的地宫;塔身造型独特,整体形制类似于南方较多见的所谓五轮塔。五轮塔的主塔身是圆球状,但幽仙寺双塔的主塔身是覆瓮形,既不是钟鼓形,也不是钵镈形。

塔座均为四层,层层收缩,第一、二、三层为六边形,每面浅雕壸门(其中,右塔塔座的第三层,每面饰字纹;左塔塔座第三层是每面篆刻一字);第四层都为圆形仰莲瓣两层。仰莲瓣之上即是覆瓮形塔身,正面辟火焰型龛门,高42、宽32cm;塔身中空;塔心室内正中各凿一洞,深度不知——右塔内深洞为正圆形,直径约10cm;左塔内深洞为长条形,长34、宽约8cm,性质不明。推测,可能塔心室内有造像(或其他),此洞也可能是为固定造像而设?(按:太谷县蚍蜉石塔推断为北朝或唐遗存,并推测为燃灯塔的。此石塔为六边形,与幽仙寺石塔造型完全不同,但此塔内也有矩形洞,只是口径大的多。)覆瓮式塔身之上是方形仿木构塔檐,有仿椽头和飞子两层,椽头仿的是方椽;塔檐之上又仿刻勾头滴水,以及垂脊瓦垄;塔檐之上的塔刹已毁,但构件都在,散落在塔身周围。按照塔刹的这些构件推测,塔刹应该是:刹座第一层为方形,每面饰字形花纹(两座塔的这一层可能不一样),第二层覆莲瓣,第三层为两层仰莲瓣,之上以葫芦状宝珠结顶。


双塔的塔基即是地宫,由于几百年来地貌有变,现存地宫状态为半暴露式,一半在地面,一半在地下;按照地宫的形制推断,可能右塔地宫完全在地面,而左塔的地宫一半在地下。两塔的地宫形制也基本相同:均为砂石砌筑,内外二室。右塔地宫内外两进为整体砌造,均为券顶,拱矢高150cm;外室正面的券门直通地宫外,推断地宫是暴露式的;地宫内外门均装有门框和鸡栖木(石),当初可能装有石质或木质门板;外室宽150、深 130cm;内室宽210、深 400cm;内室有石板铺地,后壁上凿有浅龛,龛高65、宽50、深30cm。另,塔刹完整滚落在地宫内。


左塔地宫内外室为分别砌筑,面积与右塔相仿;外室方形无门,以条石覆盖,故推测可能建与地下。内室为券顶,石门框两侧有浮雕草龙,门框上部雕字不可辩;室内地面积土,后壁无龛。但内室后部靠左右墙根处,各残存条石一方,看上去是为支撑某物体(比如棺椁)所置。意外的是,左塔地宫内散落多块骨殖,包括下肢骨和头盖骨等,令人触目。不知是地宫内的和尚灵骨被盗贼扰乱,还是有意外事故。


该遗址是祁县一处非常重要的文化遗迹,对于研究祁县的宗教历史文化有着重大的价值。而且事实上,这处遗址已经被很多人所知,甚至是祁县以外的人,因为遗址的附属物上已经出现最新的破坏迹象,而且非常严重,但愿文物部门采取一点相应防范措施,否则会造成莫大的历史遗憾。

附:【走遍祁县(32)】幽仙寺双塔



作者简介:李新生,网名: 晋王,祁县牛家堡村人,祁县信用联社职员,“最美祁县”策划者之一。


《走遍祁县》精彩往期(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可以打开文章)
【走遍祁县(79)】盘陀村与子洪村的渊源
【走遍祁县(78)】盘陀村古迹
【走遍祁县(77)】祁县古城墙遗址
【走遍祁县(76)】梁村洪福寺
【走遍祁县(75)】北团柏遗址
【走遍祁县(74)】祁县文庙
【走遍祁县(73)】昌源河溯源
【走遍祁县(72)】寻访关老爷寨
【走遍祁县(71)】独角兽和南社村
【走遍祁县(70)】古县镇胡累砖塔
【走遍祁县(69)】来远镇小鱼沟摩崖造像
【走遍祁县(68)】来远镇下坪村诸神庙
【走遍祁县(67)】段家窑遗址
【走遍祁县(66)】来远石崖遗址
【走遍祁县(65)】祁县孙家河村
【走遍祁县(64)】来远半沟五龙王庙遗址
【走遍祁县(63)】“麓台龙洞”的传说与真相
【走遍祁县(62)】贾令镇姜家堡村关帝庙
【走遍祁县(61)】昭馀镇北关村关帝殿
【走遍祁县(60)】回放120年前祁县来远镇的一瞬间
【走遍祁县(59)】下凹石窟
【走遍祁县(58)】追寻胡累
【走遍祁县(57)】唐河底遗址
【走遍祁县(56)】来远镇—泉峪村
【走遍祁县(55)】祁县鲁村纪行
【走遍祁县(54)】祁县来远镇又发现一处抗战遗迹
【走遍祁县(53)】来远洪山寺
【走遍祁县(52)】刘家堡关帝庙
【走遍祁县(51)】千年古镇——来远镇
【走遍祁县(50)】冯静武|南 关 拼 图
【走遍祁县(49)】冯静武|牛家庄速写
【走遍祁县(48)】东观村的“国保”兴梵寺
【走遍祁县(47)】高城遗址
【走遍祁县(46)】河湾村--罗氏宗祠及祖茔
【走遍祁县(45)】冯静武  |  梁村考异
【走遍祁县(44)】祁县--南河石窟
【走遍祁县(43)】祁县--南河村、鱼儿理村
【走遍祁县(42)】祁县--九汲村
【走遍祁县(41)】鲁村窑址
【走遍祁县(40)】祁县—东杜家庄村
【走遍祁县(39)】鲁村永全寨遗址
【走遍祁县(38)】西六支关帝庙及惠安寺遗址
【走遍祁县(37)】峪口下庄遗址
【走遍祁县(36)】新寨堡墙遗址及堡门
【走遍祁县(35)】【三合寺】
【走遍祁县(33)】刘氏先茔及石坊
【走遍祁县(33)】左家滩堡门
【走遍祁县(32)】幽仙寺双塔
【走遍祁县(31)】祁县—石佛窑村
【走遍祁县(30)】阎维藩故居
【走遍祁县(29)】祁县鲁村遗址
【走遍祁县(28)】祁县——大庄村
【走遍祁县(27)】峪口乡下王庄古迹
【走遍祁县(26)】峪口乡上王庄村观音堂遗址
【走遍祁县(25)】大德通票号(光绪帝慈禧驻跸)旧址
【走遍祁县(24)】贾令—光绪帝及慈禧歇脚地
《走遍祁县(23)】晋中战役下八洞·神堂头指挥部旧址
《走遍祁县(22)】白寺岭战役遗址
【走遍祁县(21)】集林坪遗址
【走遍祁县(20)】来远关帝庙
【走遍祁县(19)】里湾杨氏宅院
【走遍祁县(18)】来远东山摩崖造像
【走遍祁县(17)】古县—祁县故城遗址
【走遍祁县(16)】 东磨支遗址
【走遍祁县(15)】私立竞新小学校旧址
【走遍祁县(14)】来远祝家庄石窟
【走遍祁县(13)】岭北庄戏台及寺庙遗址
【走遍祁县(12)】修善观音庙遗址
【走遍祁县(11)】峪口乡—下凹村
【走遍祁县(10)】东观镇—白圭村
【走遍祁县(9)】古县镇—段家坪村
【走遍祁县(8)】闫漫村
【走遍祁县(8)】后庄戏台
【走遍祁县(7)】河湾村
【走遍祁县(7)】涧村歇马庙
【走遍祁县】“六郎城”的传说和历史
【走遍祁县】顶山庙及武克鲁墓遗址
【走遍祁县】黄贝山村
【走遍祁县】郜北村
【走遍祁县】--岭北庄
【走遍祁县】梁村
【走遍祁县】--子洪村
【走遍祁县】—上古县村
【走遍祁县】--古县
【走遍祁县】开栏语


最美祁县
渐习为祁人;亦无非祁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