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鸣谢:国晶新能源有限公司
盘陀村与子洪村的渊源
凡的人生经历,甚至连生于何年、长于何地这样最基本、最简单的材料留下只言片语,给热爱他、研究他、期望了解他的文人学士以及普通读者留下难解之谜。
多少年来,特别是近代关于盘陀驿和子洪在宋、金及后来的明、清典籍中屡次提到这个“盘陀”,还有今天祁县人较为熟悉的,明代于谦所作《盘陀驿道中》诗 中也提到了“盘陀”。一说到“盘陀”这个名字,就给人一种“不普通”的感觉,
总像是暗示着什么。
但是按照现代汉语的 解释来看,这个词也没什么特殊的含义和来历。在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他在“西游”途中就遇到一个西域人叫石磐陀, 唐玄奘差点被他杀掉,不过后来他被唐玄奘“降服”,据说成了孙悟空的原型。其实,“盘陀”一词就是指石头崎岖不平,奇形怪状,引申为山势雄壮巍峨。比如,在著名的普陀山就有一块巨石名叫盘陀,是普陀山中一处著名的景观。现在祁县来远镇有盘陀村,村内残留的文物古迹已不多,村内最早的古迹是清代晚期的戏台和堡门,最清晰的历史记忆是抗日战争“子洪口战役”的主战场在盘陀。因为这段历史还不远,所以有很多的文献和实物遗存。此外,在盘陀村东的山头上有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遗物丰富。但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的“盘陀遗址”和今天的“盘陀村”之间,暂时也扯不上多大的关系,只不过遗址在盘陀村域内发现,命名为盘陀遗址而已。2021年5月4号和文友们去小麓台山,返回的途中去了子洪永安寨遗址。在遗址上发现半块石碑,而且还是下半截,碑名和时间落款都看不到,所以不知道是什么时代,
什么寺庙上的遗物。但是,经过现场的仔细辨认、释读,在残存的碑文中有“行宫盘陀”字样。这个行文就引出了一个问题,盘陀的碑怎么会跑到子洪口?就算是半截,也有百十斤,谁会把这么一块无用的半截石头,从 20 里外的盘陀扛到子洪口呢?答案似乎 只有一个,那就是子洪口就叫“盘陀”,或者曾经叫“盘陀”。先看于谦的诗《盘陀驿道中》:这个题目其实就很明白,诗中描述的是作者前往“盘陀驿”的中途,和达到“盘陀驿” 后看到的景致,而在这条古道中确有个“盘陀驿”,据康熙版《祁县志》记载:“盘陀驿, 在子洪镇,洪武三(1370)年设。”“群峰尽处是盘陀”,这句的核心问题是“尽”,“尽”就是没有了,走完了,出来了叫“尽”。而今天的来远镇盘陀村还在大山深处,群峰耸立,否则这里也不可能
成为“子洪口战役”的主战场。所以,于谦只能一直走出子洪口才能说“尽”。“渠分流水不成河”,今天的盘陀村段河谷中并没有渠,但是子洪口有渠,而且还不止一条,这些渠是用来引昌源河水灌溉的。比如子洪石窟前就曾有渠,而且还是古渠,因此,于谦只能走到子洪口才能看到“渠分流水”,在盘陀是看不到的。其实,根本不用分析于谦的诗句,除了我们看到的那半截碑,还有很多的线索表明,子洪口曾经就叫“盘陀”。根据康熙版《祁县志》的记载,至少明初,祁县官方设置在上党古道上的“盘陀驿站”“盘陀公馆”“盘陀递运所”等设施,全部都在子洪口。另外,该县志的“艺文志”中还保留了一篇明代作的《盘陀山石堂记》,其中说的更直白明了:“晋阳之南百余里即多山,有山名盘陀,亦名千佛,上多佛像龛洞 ...... 命祁李尹凿石堂于龛之左,堂凿孔子及颜曾像。”这就清楚明白地告诉我们,至少在明代,子洪石窟所在的那座山就叫“盘陀山”。现在的问题只在于,子洪口是因为明代设置了这些以“盘陀”命名的设施以后,才叫“盘陀”的,还是在明代之前它就已经叫“盘陀”了?《晋乘蒐略》在记述宋金之战时注释了这么一句:“盘陀,戍名,在太原府祁县东。”他的这个“东”不太确切, 应该是“东南”,但是行文的口气很明显,这个“盘陀戍”似乎离县城不远。如果他说的是今天的来远镇盘陀村,估计不会这么描述。所以我觉得,上述宋金的战斗是在子洪口进行的,而不是在今天的来远镇盘陀村。这样就又有了一个新问题,子洪口的“盘陀”是怎么跑到了今天来远镇盘陀村的?作者简介:李新生,网名: 晋王,祁县牛家堡村人,祁县信用联社职员,“最美祁县”策划者之一。
《走遍祁县》精彩往期(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可以打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