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当代艺术中实践传统工艺?

文化   2024-12-17 21:13   北京  



Preface




第一届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Revelations China)汇集了来自 16个国家的126位艺术家。在众多希望举办该活动的国家中,法国艺术工会选择了中国。工会主席Stéphane Galerneau说,他希望中国公众能够看到手工艺创作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尤其在追求生态责任的社会中,欣赏那些需要长时间投入的独特手工作品。他还希望全球行动者能够见证手工艺的力量与重要性。他认为,手工艺的全球化促进了思想、技术和专业知识的迅速传播,东西方艺术家之间的合作使风格更为多样。


 


*


第一届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Revelations China)现场



因此契机,卷宗Wallpaper*采访了中国艺术家黄婉冰、杨惠姗和法国艺术家Simone Pheulpin。来自不同世代的三位都巧妙地融合了传统技法与现代美学,推动了她们各自媒介的边界,并拥抱了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动态平衡。我们将探索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世界,探讨她们在材料、创作理念、科技与全球化方面的独特方法,她们又是如何重新定义传统工艺,并在当代艺术和设计中创造新的对话。正回应了法国艺术工会主席Stéphane Galerneau针对此次博览会所说:“博览会让我们更深入现实。展品体现了广泛的专业知识,尊重当地传统,并追求材料使用的创新。一些参展者打破传统,使用海藻、玻璃珠、马毛和塑料废物等不寻常材料,创造独特作品。所有作品须符合工艺标准,大部分过程必须由人手完成,机器绝不能优先于人手,展出的作品都是真实的。”





黄婉冰:天然材料与传统工艺


黄婉冰是一位新生代青年艺术家。在她的宇宙中,半开的碗状或蛋状的装置,外层仿佛长了密密麻麻富含生机的毛,内部各自支撑起各异的线条和结构;上古祥兽穿梭于星云之间;天地悄然形成,不同地方、民族的天然材料与传统技艺蕴藏其中。黄婉冰的作品《混沌中的熵减》曾入围罗意威(Loewe)基金会工艺奖。10月22日,她在巴黎举办她的首次个展“生动 shēng Dòng”,恰逢巴黎艺术周的闭幕。




*


艺术家黄婉冰



她钟爱自然材料与传统工艺的结合。在作品《大混沌》《七始》《盈虚》中,她通过竹子、苎麻纱线、手工纺织的中国传统布料夏布等天然材料,动态呈现宇宙这样复杂、抽象的概念。她利用编织技术将中国传统的苎麻纤维塑造成框架结构,作品中心的放射状线条灵感来自中国草布编织:“为得到毛茸茸的表面,我撕开并折叠、缝合了苎麻纤维的边缘。不同的工艺技术体现了苎麻的刚柔结合,反映了生活的本质。” 




*


黄婉冰的作品《混沌中的熵减》曾入围罗意威(Loewe)基金会工艺奖



杨惠姗:复兴与传承


来自中国台湾的琉璃艺术家杨惠姗曾获金马奖与亚太影展“影后”,却在35岁时毅然息影创业,转身跳入琉璃的灼热中。




*


琉璃艺术家杨惠姗



1987年,她与丈夫张毅成立琉璃工房,研究原以为是法国独有的脱蜡铸造法(Pâte-de-verre),她感叹道,“后来才发现早在西汉已发现这一方法,距今两千一百多年。” 他们在1995年公开现代版12道工序。2019年该技术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杨惠姗表示,“我们复兴了失传已久的琉璃工艺,重新建立了新的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风格!”


这段琉璃技术在历史上的缺失,也给了杨惠姗他们实验与重新发现的可能。她说道,“我们曾经用琉璃与古代有名的’簋’以及’鼎’造型结合。与青铜不同的是,琉璃给了内部空间,给了‘色彩流动’和‘飘移的气泡’。” 她强调现代工艺应基于传统技艺,提出新的观感跟语言。





左图:杨惠姗作品《天地菩提》

右图:杨惠姗作品《人间八仟亿万佛》



Simone Pheulpin:“让棉布引导我”


Simone Pheulpin的纺织雕塑作品乍一看是视觉语言极度统一、近乎浑然天成的存在——仿佛无数未经漂白的棉布紧凑地积压着,构成有序的生命体。然而走近细看,纹理与密度化为善变的语言,维护着最自成一体的世界,只有透过X光,才得以窥见在密实的结构中,无数根针被包裹着,交错成一片隐秘的“钢筋森林”,支撑起壮丽、肃穆的无限景观。





艺术家Simone Pheulpin ©Antoine Lippens



近年来,她荣获巴黎市创作大奖、罗意威基金会工艺奖荣誉奖等重要奖项,作品被多家重要机构收藏。这是她第一次来中国参展。


她将棉布比喻为自己的“伙伴”——“我在创作时没有做任何草图。有时棉布不想做我想做的事,所以我必须让它引导我。” 





Simone Pheulpin作品《Triptyque》©Antoine Lippens



传统的也是在地的。她在以纺织业闻名的法国孚日地区长大。她专门支持和使用来自孚日最后一家制造商的棉布,以及来自法国最后一家缝纫针工厂的针。她说,“孚日省的棉布质量最高,Bohin公司的别针也是如此,我专门与该公司合作。使用这些优质材料可以保证我在创作时别针不会断裂,棉布也能保持原样。材料越好,就能越自由地创造和发明新的褶皱和形状。这是一种祝福,让我能够以低碳足迹和可持续的方式创作作品。





Simone Pheulpin作品《Croissance III》与局部©Antoine Lippens






黄婉冰:溯源与现代性


作为一个在创作中深入接触与运用传统工艺与现代美学的艺术家,黄婉冰有什么平衡传统与现代的方法?“先溯源,了解所有步骤之后再去找现代性。”


《大混沌》的灵感来自《易经》;《七始》参考了七始之图,灵感来自道教宇宙论。竹子、苎麻纱线、手工纺织的中国传统布料夏布等天然材料动态地呈现出宇宙这样复杂、抽象的概念。理解东方哲学和文化传统对她来说至关重要,《易经》和《河图洛书》激发了她对人类文明起源的探索。她认为这些古老文字及其象征性表现构成了自己艺术观念的基础,并希望透过文化遗产、传统文化和神话表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她概括道,“我热衷于探索工艺与传统技术,并利用天然材料的特性,解构和重构现有物体,增加创作的深度与真实性——向过去的工艺致敬,保留可能被遗忘的知识和技能。”





上图:黄婉冰作品《大混沌》,灵感来自《易经》

下图:黄婉冰作品《七始》参考了灵感来自道教宇宙论的七始之图

从东方哲学出发,黄婉冰的作品动态地呈现出一些复杂、抽象的概念



杨惠姗:身如琉璃,内外明彻


在入窑烧制前,杨惠姗和团队会行双手合十礼,以示谦逊和对材料的尊重。杨惠姗介绍,“这是我们一种祈愿成功的仪式。中国人说万物皆有神,琉璃具有思想与情感,互动中需取得和谐共识。”


作为法国艺术工会近150年来首位华人年度艺术家代表,杨惠姗早在2015年展出了七件佛像系列作品。她的创作理念源于对民族文化与佛教的信仰,“从《药师经》的‘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身如琉璃,内外明彻’的观念出发,到’无相无无相’系列作品,琉璃材质让我展现出《金刚经》中’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的观念。琉璃体现了佛家’无我,无无相’的思想,提醒我们珍惜当下。”




a.


b.


c.


d.


e.


f.


a.

《无相无无相系列之大智不二》

b.

《无相无无相系列之万相唯一心》

c.

《无相无无相系列之无处不妙法》

d.

《无相无无相系列之金光明菩提愿》

e.

《无相无无相系列之禅花不凋金刚智》

f.

《无相无无相系列之穿越时空的云水慈悲》



Simone Pheulpin: 折叠、重复、推翻与精进


Simone Pheulpin生于1941年。17岁时被美术学院拒绝,之后她结婚生子,成为秘书和网球教练。35岁的她很偶然地拿起了棉布,开始了雕塑。往后,棉布引导着她的手,就这样将近50年。她光是搞明白如何做出洞就花了十年。


她说:“作为一名艺术家,我相信传统工艺和当代艺术往往交织在一起。两者相互影响,它们之间有很多交流,但界限非常微妙。事实上,购买我作品的收藏家既是艺术和工艺收藏家,也是当代艺术收藏家。”





Simone Pheulpin作品《Eclosion Epingles》©Mad Paris



作为创作介质的纺织品,曾经并不受法国艺术界待见,她的职业生涯也曾几经沉寂,直到2008年。结合艺术生涯,她对新兴艺术家提出建议:“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敢无畏。Sheila Hicks给了我很多启发,她是一位敢于引入色彩并将纺织品提升为艺术形式的艺术家。Olga de Amaral的大型挂毯也给了我启发。她敢于坚持强烈的审美立场。”


她在这些折叠、重复、推翻与精进中日益成为Simone Pheulpin。收藏家Galila Barzilaï-Hollander评论道,她在作品里反映自身——非常禅意、安静、沉思、谦逊。






黄婉冰:传统工艺的重要回应


黄婉冰拥有跨文化受教育与工作的背景。在艺术全球化的背景下,黄婉冰认为当代美学系统主要由西方建立,而中国乃至东方则利用这些系统来建立、完善和深化自身文化的工具和框架。


在与英国壁纸品牌De Gournay合作的装置艺术“炎言”中,黄婉冰结合中国神话与古代星图,创造出祥兽,使用的材料和工艺达到35种,包括粤绣、彩扎、彩绘、夏布等。她介绍道,“融入传统工艺的做法回应了数字化和大规模生产的趋势,强调手工制作和工艺流程的价值。我的作品因此成为现代社会中工艺、真实性和人情味的重要声明。”





黄婉冰作品《炎言》



她对科技保持开放:“许多作品最初在脑海中构思,然后通过数字手段进行原型设计,最后再手工制作。未来可能会更多地发展虚拟艺术,这一切都有无限可能。”


10月22日,黄婉冰在巴黎举办首次个展“生动 shēng Dòng”。此次展览探讨了“生命”和“动力”的概念,反映中国传统哲学在当代艺术中的复兴。她介绍道,“希望帮助观众在当今复杂社会中联系自然,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




a.


b.


c.


d.


e.


黄婉冰在巴黎的首次个展《生动 shēng Dòng》



杨惠姗:从中国到世界


1998年,故宫博物院以历史考古方式展出杨惠姗的超大型创作《福祝》与《生生不息》,尺寸超过60cm,这是脱蜡铸造工艺上的重大突破。2012年,“一朵中国琉璃花”系列作品使杨惠姗突破了粉烧定色在立体造型上的难度。2016年,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收藏了“无相无无相”系列作品其中一件, 该作品结合了脱蜡铸造和再铸造技法。





杨惠姗作品《生生不息》



工艺技术的突破带来全球关注,也带来国际视野。作为中国琉璃艺术的开拓者,杨惠姗的作品已被多家国际博物馆收藏。在参与国际展览与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她体悟到,“现代的中国玻璃风格,因为我们的努力,拥有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上图:杨惠姗作品《澄明之悟系列之澄明之悟》

下图:杨惠姗作品《澄明之悟系列之荷风清韵》



Simone Pheulpin:中国旅行的启发


参加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期间,Simone Pheulpin参观了颐和园,发现了有着绝美树皮的600年古树。她受到中国旅行的启发,回到法国后开始创作一幅新的大型壁画。她兴奋地说,“我会看看这些新的褶皱创作效果如何。”她如今依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无论是城市还是自然,环境都能给她灵感。在这次中国之旅中,她说自己非常喜欢在北京的欧洲纺织品艺术家Kathrin von Rechenberg的作品。她说,“香云纱(茶叶丝绸)定义了她的艺术。这种特殊丝绸的天然染色工艺让她着迷。她将在巴黎学到的专业知识与中国的灵感和学习融为一体。” 同时,她对现代科技抱持非常开放的态度:“尽管我对它了解不多。我很好奇看到使用现代技术(例如 3D 和合成材料)创作和雕刻的作品。”





Simone Pheulpin在用针创作纺织雕塑作品 ©Sophie Bassouls



正如法国艺术工会主席Stéphane Galerneau所指出,法国工艺的核心在于对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对技艺传承的重视。无论是通过传统技艺还是创新技术,全球的手工艺工作者都在通过不断推动工艺的边界,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通过探讨黄婉冰、杨惠姗和Simone Pheulpin的艺术创作,我们能看到这三位来自不同世代、背景和国家的艺术家以全球化为背景,将传统工艺和当代艺术巧妙融合,不断精进并找到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三位艺术家的创作都显示了她们自我探索的清晰路径,以及对数字化、全球化挑战的内心笃定和灵活应变。她们的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和哲学的敬重,也是对艺术创新和个人表达的探索。




* 向上滑动


部分法国国别展位参展作品,在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现场

图一:《Mégalithes》,Fluïd工作室

图二:《Le Cavalier de Cœur》,Aster Cassel

图三:《KONKRECIO》,Vero Reato

图四:《Expansion de Choses Infinies》,Juliette Frescaline

图五:《Top Moumoute》,Kartini Thomas

图六:《Prunus Porcelain》,Juliette Vivien



* 向上滑动


部分西班牙国别展位参展作品,在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现场

图一(从左至右):《Quim Larrea》、《Miquel Milá》、《André Ricard》、《Carme Pinós》,阿亨托纳水壶博物馆(Museu del Càntir d’Argentona)

图二:《Clop》座椅,Toru

图三:《DO》旋转开关,Font Design Group

图四:《Quindio》咖啡壶,Wolf and Miu

图五:《Nuba》,Estudi Limon

图六:《Cadaqués》,Bag Disseny Studio



* 向上滑动


部分厄瓜多尔国别展位参展作品,在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现场

图一(后方)、图二:木雕作品,Juan Fernando García

图三:珠宝作品,Colectivo Oruga

图四:纤维编织作品,Manuela Omari Ima & Romelia Papue Mayancha

图五、图六:传统陶器mukawa(陶制碗),Mujeres artesanas de la comunidad canelo kichwa(卡内罗基奇瓦社区的女性工匠)




部分格鲁吉亚国别展位参展作品,在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现场

图一:木材作品,前方为有格鲁吉亚传统装饰的木箱

图二:粉彩制作的大型装饰性仿制品 ”kvevri" - 在格鲁吉亚西部又称 ch'uri,是一种大型陶器,用于格鲁吉亚传统葡萄酒的发酵、储存和陈酿


《蓝·鞣》,Kathrin von Rechenberg

《Toundra》,Arnauld Le Calvé

《Pistache Citrus》,Marie Rancillac

《舟系列5》,姚邦亮

《Faille》,Vivien Grandouiller

《Savane》,Sandy Pouget 

《Nuwa's dress》,Juliette Clovis

《坡》,姚邦亮

《晨星-竹编》,钱利淮

《Chenille #5》,Julie Bergeron

《Un habitant de la forêt》,Audrey Jezic

左:《Éruption》,Thu-Van Tran

中:《Vase Rapin 21》,Henri Rapin

右:《Vase Charpin 2》,Pierre Charpin

《Surannée》,Chloé Peytermann



* 向上滑动


部分参展作品,在中国国际工艺创新博览会现场





采访、撰文:Anla

编辑:Ziyu

图片由艺术家与Revelations China提供











卷宗Wallpaper
推进中国设计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