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巡游|八座国保的未来命运箭在弦上

文化   2024-11-26 23:47   北京  



浊漳河谷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属于文化相对独立的晋东南区域——古时被称为上党。由于上党地势较高,苏轼曾云:“上党从来天下脊。”从地形图上看,浊漳河谷是太行山八陉之一滏口陉的辅道,也是通向华北平原的要道。


浊漳河谷内有八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既有皇家寺院,也有地方信仰。国保的状态和分布犹如山西古建筑的缩影,在一大片区域内相对集中,却又分散在深山里、村落内、高台上。建筑的规模、体量及开发程度和方式各有不同。布局相对完整的龙门寺和大云院已经建设为售票景区,天台庵虽然规模小,但是因为一度被断定为唐代遗构,也有售票处,其余国保还处于需要打电话叫人开门的状态。我们与神奇建筑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朱起鹏共同在河谷盘桓一日,国保的外面是村庄,村庄之间是大片的田野,起伏的群山和氤氲的秋色。



*

浊漳河谷位于的晋东南区域——古时被称为上党。由于上党地势较高,苏轼曾云:“上党从来天下脊。”


* 点击观看




前往浊漳河谷的前一晚,夜宿长治。朱起鹏说这里已经和他印象中的老长治完全不一样了,城市街道开阔,环境整洁,一派新城的模样。


清晨出发,当日行程是先抵达距离长治市最远的龙门寺,然后一路往回走。地图上看,从北向南流的浊漳河在湾里村拐个弯,转道向东,河道蜿蜒曲折,像一条不太规则的波形图,道路大致沿着河流修筑,两边山连着山,是起起伏伏的屏障。



*

藏在山间的龙门寺。



从市中心出发,出城之后上324省道,一路上运输煤炭的大车不断,货斗包裹得严严实实。大车速度较慢,司机得一路超车,导航显示100分钟的路程,实际开起来用了近两个小时。


由于晋东南地区山高路险,新中国成立以前几乎没有学者到此调查。直到1956年,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原起寺、天台庵和大云院才开始为人所知,上世纪七十年代,曾经被迫暂停一段时间的调查工作重启,龙门寺又被发现,直到2001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在调研大禹神祠时意外发现回龙寺,这八座国保终于形成完整序列。



*

图中中下方,在侯壁村一角的回龙寺,在2001年被发现。



车子在一个转弯处离开省道向北,路过源头村,碰上当地人办喜事,男女老少胸前别着一朵红花,男左女右,很是讲究,婚车旁边还有一支秧歌队,绿伞红衣粉扇子,脸上画全妆,分成两列夹道而行。路边还有不少看热闹的村民。前一天从法兴寺下来,路上遇到白事,四角攒尖亭样式的灵柩停在十字路口正中,四条脊上各装饰一条龙,棺材上也画着龙,亲属披麻戴孝,跪坐,围成一圈,不少人站在路边,一位女生放声悲唱,声音如钝刀直劈,高低急转,旁边有锣鼓班子,这是出殡时进行的路祭。


穿过人群向前,战备渠龙门渡槽在道路上空横过,浊漳河谷汇集长治地区80%的地表水,这条1971年开始修建的水渠至今仍是平顺县最大的水利工程,灌溉上万亩农田。





朱起鹏说他之前来龙门寺的时候,外车要停在下面的村子里,大家步行上山。如今车辆可以一直开到山门前的停车场,旁边还有售票处和公厕,景区门票20元。


龙门寺曾一度被用作校舍。1917年,阎锡山在山西推行国民义务教育,规定孩子在七到十三岁之间至少上学四年,孩子不上学,家长要交罚款,一时之间,许多地方为了快速兴办学校,直接把寺庙改成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庙改校”。民国二十一年(1932),龙门寺被改造为平顺县第二高级小学校。牌子还立在大雄宝殿外墙檐下。管理用房过道的墙壁上写着拼音。拍摄当天碰巧遇到学生来参观。



*

上图:龙门寺管理用房过道的墙壁上写着拼音;

中图:龙门寺作为平顺县第二高级小学校时的牌子立在大雄宝殿外墙檐下,有“高级小校”字样;

下图:参观的学生坐在大雄宝殿前,正对画面的是西配殿,为后唐同光三年(925)所建,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无普拍枋,殿内无柱,四橡枤直通前后檐外,平梁上置大叉手负重,驼峰和侏儒柱支撑。砖墙、屋面瓦党为当代新修。





有“中国古建筑博物馆”之称的龙门寺三面环山,南阳河从前方流过。原来的山门现已不存,如今的大门是天王殿,金代木构。大门前方有一尊透明碑,明成化十五年(1479)立,碑面光亮如镜,前方有块小石碑上说这是信众在进寺庙前整理衣冠的地方。



*

龙门寺

山西省平顺县石城镇龙门山中

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

寺庙创建年代有较多说法,分别为北齐天保元年(550),唐太宗年间,以及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赐额“惠日禅院”,明代开始出现“龙门寺”的名称。宋、金、元、明、清各代均有扩建或修葺。



虽然龙门寺已经开始收取门票,但是比起城市里的景区还是多了几分人情味儿,各殿大门两侧都贴着春联,红纸崭新,字写得漂亮。



*

上图:燃灯佛殿外。燃灯佛殿应为元代遗构,三开间,悬山顶,梁架多位原木稍作架构,保留原有形态,门侧廊庑,明清所建,东西跨院是近年修缮的僧舍用房。

下图:龙门寺内明清时期建造的民居



天王殿内的彩塑为当代新修,站在殿内转身回望,山直逼眼前。进入第一进院,西配殿(观音殿)是龙门寺内最早的木构,建造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最近一次大修是在2001年。殿内有两块壁画修复展板,分别记载大云院和西社卫公庙壁画保护修复工程概况。比建筑更早的是树,大雄宝殿前的侧柏树龄为1450年,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名木。



*

龙门寺依山而建,单体建筑标高沿轴线不断抬升



另一侧的东配殿(药师殿)里还能看见黑板的痕迹,贾向国题写的“龙门寺”匾额也放在这里。天王殿一侧的地藏十王祠辟为展厅,介绍平顺县文物概况:平顺县目前有国保15处、省保9处、市保13处,县保47处。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


大雄宝殿建于北宋绍圣五年(1098),2006年大修,殿外檐下存放着九块历代重修碑,两侧分别为钟鼓楼,后方的燃灯佛殿是元代建筑,。虽然元代建筑的特点之一就是使用原木,不多做修整,但是从山墙上看,大梁的起伏有些夸张,甚至让人觉得是匠人在炫技。燃灯佛殿于2004年修缮,前方两侧有两处遗址,上方的木构今已不存,这也使第二进院落的空间陡然放开。



*

大雄宝殿为北宋绍圣五年(1098)重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架椽,单檐歇山顶,柱头设阑额和普拍枋,五铺作单杪单下昂,殿顶琉璃吻兽为明成化年间(1465—1487)烧造。



龙门寺布局紧凑,中轴线两侧各另有一条轴线,串联起几个相对规整的小院落,是明清时期修建的僧舍。最北侧的僧舍正房墙壁内嵌小石碑,上面写着《创修僧舍记》,旁边有神龛。另一边的僧舍门前还能看见灶台和墙壁上烟熏火燎的痕迹。



*

龙门寺寺庙布局保留宋制,占地面积约8800平方米。现存三进院落,山门、大雄宝殿、燃灯佛殿、千佛阁(塌毁)从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寺内还保存有宋代石碑、宋建墓塔、宋代观音菩萨坐像,五代石经幢及明、清碑刻二十通。





出了龙门寺,下一站是侯壁村。车程约15分钟,驶过一条桥,跨至浊漳河的南岸,路边隐约看见一片正在施工的场地,上面有四座形似蒙古包的房子,算是当地为了发展旅游做出的另一种努力。



*

鸟瞰侯壁村。上图右下角为回龙寺。侯壁村于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传说这是完璧归赵当中秦国与赵国交接和氏璧的地方,赵国使者来得早,在此等候,所以称为侯壁村,虽然不可考证,也足见村子的历史悠久。据侯壁村的老人说,村里原来有大小庙宇二三十座。如今只剩下回龙寺和夏禹神祠。





回龙寺大门紧锁,完全不复刚刚龙门寺的热闹景象。大门旁边挂着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上面有文管员耿文忠的联系方式。


打通耿师傅的电话,口音要靠猜,“十分钟啊,我在地里,十分钟就过来。”半个小时之后,耿师傅骑着三轮车来了,门口还有另外三个人在等待。



*

回龙寺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侯壁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

大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近方,前檐辟廊。寺内现存清光绪二年(1876)重修碑记,但无创建年代记载。前檐斗栱为四铺作,无补间铺作,无普拍枋。梁架结构为四椽枤对前劄牵,通檐用三柱。



“你们是今天上午第四次了。”耿师傅一边说着,一边拿出钥匙来开门。他在外面办事,所以回来得晚些,要是平时在地里,十分钟就能回来。当地的特产是花椒。耿师傅说原来回龙寺很大,村子里一小半都归寺里,现在就只剩下这一座殿了,这里曾是生产队堆木料的仓库,后来落架大修,才有了今天的模样。耿师傅五十七岁,守庙六七年,每年要接受消防培训,文管员一个月能拿300元。他还管上面的夏禹神祠,有600块钱的收入。



*

回龙寺与夏禹神祠的文管员耿文忠。



回龙寺仅存一座单体,金代遗构,坐北朝南,与三面墙壁围合出方正的院落,一尘不染,檐下两根八棱石柱,石柱上方斗栱的泥道栱及华栱的外观为蝉肚式,较为少见。殿内有壁画,残损严重,有学者说描绘的是《西游记》的故事。



*

2011年的回龙寺。(来源网络)





夏禹神祠在全村最高的一块台地上,能俯瞰整座村庄,车道坡度陡,上去容易,想要掉头下来可就困难了。这块高地叫做“禹王垴”。垴,意思是“山岗、丘陵较平的顶部”,在浊漳河谷的地名里很常见。



*

夏禹神祠在全村最高的一块台地“禹王垴”上,能俯瞰整座村庄。



夏禹神祠是四合院式的布局,山门、大殿,东西耳房和东西厢房围合成一座完成的院落。山门兼作戏楼,明代遗构。大殿前的月台由青石雕凿,石桌是元代遗物。



*

夏禹神祠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侯壁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

始建于元至元二年(1265),后世屡有修葺。正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大殿为元代遗构,月台左侧有题记写着大殿建造年代。



大禹治水、以及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羿射九日、愚公移山等上古神话的发源地就是上党地区。上党不仅是长治市下辖区的名字,还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概念。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三十六郡,上党郡是其中之一,这个名字更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韩国周显王二十一年(公元前348年)首置上党郡,后来分为泽、潞、辽、沁四州,大致包括如今的长治、晋城二市。“上党台地”由太行山脉主脉及其分支环绕,海拔高度明显高于相邻的运城盆地、临汾盆地、太原盆地。



*

夏禹神祠的山门兼作戏楼,为明代遗构



由于浊漳河经常泛滥,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当地人信仰禹王,上党一带许多村镇都建有大禹庙,但是被称为“神祠”的只有这一处。



*

2009年的夏禹神祠。(来源网络)






淳化寺距离侯壁村仅3.3公里,到达淳化寺,也就该吃午饭了。淳化寺在阳高村,省道从村子中间穿过,运载煤炭的大车往来不绝,道路两侧有饭店和超市,为司机提供补给。


在山西,公路货运是煤炭的主要运输方式,重型柴油车是作为汽运主力军,为了保护环境,山西全省推进公路运输向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转变。然而公路货运在短途运输时有价格优势,依然被广泛使用。山西不少公路两侧,尤其是旁边有村子的地方,有单层门市房,大多是服务于大车司机的餐馆、超市和汽修店,如果运输路线变更,生意很快做不下去,房子也就荒废了。



*

淳化寺

山西台平顺县阳高村

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

金代遗构,坐北朝南,占地面积79平方米,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平面呈方形,单檐歇山顶。

殿前有宋建隆元年(960)、开宝三年(970)雕造石经幢2座,上刻有陀罗尼经文。



餐厅上菜不算快,几道主菜的配菜和味道都很像,只是肉类换了一下,卫生间很干净。餐馆东边有个路口,走进就能看到淳化寺茕茕孑立,大殿前面有两座经幢,旁边的墙壁上记载当年淳化寺全盛时期的模样,上面有一篇“阳高村寺庙简介”,说村子里原有八座庙宇,如今只剩下这一座。根据天津大学博士生耿昀的研究,淳化寺在至少从元代开始就是龙门寺的下院,寺产颇丰,“寺西白地二千二十五亩,南园里白地八亩,法堂后白地二亩,神谷里白地十亩,河流白地三亩,桑枣园林地土尽是淳化院为主。”共计20余顷。



*

淳化寺大殿前面有两座经幢,旁边的墙壁上记载当年淳化寺全盛时期的模样。

*

阳高村村委会就建在淳化寺北边,广场上有全中国统一的室外健身器材。阳高村于2023年3月,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村落名单,位于太行水乡风景区中段。



淳化寺曾被用作阳高中学校舍,后来学校迁出,周边民房拆除。据佛头寺文管员张师傅说,修缮时为了让寺庙主体更加凸显,周围的土地下挖50公分,露出寺庙台基。村委会就建在淳化寺北边,广场上有全中国统一的室外健身器材。淳化寺对面有间文物管理办公室。第一次来时,文管员的电话尚能打通,在等待待过程中,遇到两位年轻人坐在淳化寺檐下休息,她们的传单还没有发完,上面印着房地产广告。


殿内彩塑壁画不存,空荡荡的殿里仅有灭火器。第二次去时,再拨打殿门木板上用粉笔写着电话号码,对方已经关机了。



*

2009年的淳化寺。(来源网络)





佛头寺在车当村,在距离淳化寺约10分钟车程。村里面还有个药王庙,供奉孙思邈,第一次来时不知道佛头寺的具体位置,先在药王庙的大门和照壁之间盘桓了一会儿。



鸟瞰佛头寺所在的车当村。车当村在2019年6月6日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位于太行水乡风景区内,324省道与后石旅游专线公路邻村而过。



沿着一条台阶走到山门前,意料之中的大门紧锁,拨打公示牌上的电话,山西人有午睡的习惯,听得出来对面的声音是被铃声吵醒的,但是依然答应来开门。在等待的过程中,继续向山上走,还能看见不少老房子,院墙由石头垒砌,院门是木栅栏,红砖或夯土砌筑房屋,有些房子依稀能看出梁架结构颇为讲究,只是人去屋空。村内还有明代建筑全神庙和元代建造的观音堂,可惜未能得见。朱起鹏说原来村子应该在山上,因为山下的平地要种庄稼,大家往山下搬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以后的事情。





*

佛头寺

长治市平顺县阳高乡车当村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

佛头寺创建年代不详,现仅存正殿。坐北面南,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前檐柱头斗栱为五铺作,殿内保留元代壁画60余平方米。2011年,大殿落架大修,新建山门与两间管理用房。



大约十几分钟过后,张师傅拎着小包走过来,打开门,先拿出二维码,讲解费每人10元,自愿支付,然后从包里拿出激光笔,开始尽职尽责地讲解:


“中国古代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屋顶,屋身和基座……屋檐底下,方形的叫斗,像两个胳膊一样托起来的叫栱,斗栱形成在周代,兴盛在唐宋,衰退在明清,唐宋以前起到双重作用,一个是承重,一个是装饰,明清以后墙体开始承重,斗栱装饰的成分就多了……


“古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官式的,根据图纸选材料;一种是民间的,根据材料建房子,两个方向不一样,宋代建筑因为没有那么大的(木)料了,更注重建筑的合理性和力的均衡,建造的技艺更科学,也更能体现出工匠对于力学和美学的理解。”佛头寺大殿就是宋代遗构。



*

佛头寺文管员张素文。



张师傅与普通的讲解不同,他在以佛头寺为例,进行古建知识科普,大约是觉得要对得起游客付的讲解费,他几乎有问必答,随意一句“山西寺庙真多啊”的感慨也引发他的认真回应。“山西属于中原,晋南有田,有盐,晋中有粮,塞北有马,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常有战争,所以宗教发达,尤其是佛教。此外,民间资本也对佛教也有推动作用。明清时期,山西相对于其他省份较为稳定,经济繁荣,山西人不管在哪里挣了钱,都要拿回来,修庙、盖院、光宗耀祖。”



*

佛头寺大殿后方原有一座三教殿,今仅剩台基。



佛头寺如今仅存大殿,后方台基上的三教殿已经塌毁,张师傅说后面的佛头垴上有摩崖石刻。朱起鹏在远眺的时候,看见对面山上好像有个山洞,仔细一看还有台阶和屋檐,问了张师傅才知道那是痘疮庙,痘疮娘娘又称“天花娘娘”,是在山西流传颇广的地方信仰。



*

佛头寺对面山上的痘疮庙。痘疮娘娘又称“天花娘娘”,是在山西流传颇广的地方信仰。



大殿内保存二十四诸天的壁画,有些诸天的眼睛被抠下来,后人修补的时候直接用黑线描了一圈轮廓,庄严之余有了几分熬夜之后的力不从心。可以在壁画前加上一道纤细的围栏,围栏上部是带有阐释功能的展牌,说清这些壁画的历史。包括‘眼睛’为什么会被抠掉、原状的‘眼睛’应该是什么样。”朱起鹏看到空空荡荡的大殿忍不住开始出主意,“这样观众就不会把这些滑稽的修复当成历史的真实,也能通过围栏自然拉开观众与壁画之前的距离,一举两得。”



*

大殿内保存着二十四诸天的壁画。



大殿斗栱的昂头被锯断,据当地人说,昂头被锯下来,就算是破过“旧”了。台基旁边有棵梨树,第一次去梨子还泛着绿,第二次去的时候就已经全部熟透,掉了一地。



*

被锯断的佛头寺大殿斗栱昂头,昂头能看出续接的痕迹。

*

2009年落架大修前的佛头寺大殿。(来源网络)





告别张师傅,下一站是位于实会村的大云院,距离佛头寺稍远,要半小时车程。上山之后的车道窄,弯道多,错车艰难。途中遇到一辆三轮车没油停在路中间,等了二十分钟,司机把油买回来,我们才得以继续前行。



*

大云院

山西省平顺县实会村龙耳山中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

寺庙原名仙严院,始建于后晋天福三年(938),太平兴国八年(983)三月七日特降敕额,改仙严院为大云禅院。至天福五年(940)建造大佛殿,即弥陀殿。明代后屡遭山洪,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山洪冲毁大云院,只有弥陀殿和七宝塔安然无恙。后经历代数次修建,逐渐形成今日规模。



路上经过一个观景平台,站在上面,视野极佳,浊漳河在眼前拐了个弯,一座小山包从群山中向我们靠近一步,河边是324省道,道路一边是村庄,村子里有水塘,另一边是农田。车子可以一直开到大云院门口,前方的硬质铺地上画有停车位。与龙门寺一样,天王殿就是大门,大门前有两棵树,大云院的文管员桑来明偶尔会坐在树下,他二十一岁来到这里,今年六十岁,年初刚刚退休。



*

大云院文管员桑来明。





哪怕对于风水一无所知的人,也能瞬间领会寺庙的选址意图。寺庙背山面水,后面连绵的九峰被称为“九龙”。只是这样的地方最怕山体滑坡,明代后,大云院屡遭山洪,仅存大门前的七宝塔和天福五年(940)建造的弥陀殿,其余为明清修建。



*

大云院背山面水,坐北朝南。



大云院占地面积4003平方米。现存二进院落,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从南到北依次是天王殿、弥陀殿、三佛殿。一进院东西两侧是厢房。天王殿是清代建筑,殿内雕塑早已不存,不过在这里,我们意外遇到一个熟悉的名字,四大天王壁画的落款上写着“2002年,史延春敬绘”。弥陀殿内的彩塑也出自史老师之手,这次佛像重塑遵循传统,刻碑为记,碑记写明:“1992年至1995年,国家拨款进行全面维修。2000年,长治市筹措二十四万余元修通甘林线到大云院的公路。”



弥陀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椽栿对后乳栿用三柱。殿内仅设两根金柱,位于佛坛后方墙壁两侧。殿内存五代壁画,佛像后方扇面墙,绘两菩萨,扇面墙背面残存“西方净士变”壁画。整面东壁绘“维摩变相”,描绘佛祖派文殊菩萨探视维摩诘居士的过程,两位畅谈佛法,菩萨、罗汉、天王、阿修罗等弟子前来聆听。



弥陀殿内的壁画已经斑驳,前方有一条栏杆,将人与壁画隔开一段距离,当然架不住还是有人会伸手。天王殿外西南角另有一座八角石雕七宝塔,七宝塔原为七层的,2000年五月30日,盗贼突袭大云院,将七宝塔用绳子拉倒,切下浮雕盗走,案子至今未破。2004年,宝塔修复,仅存五层。



*

大云院弥陀殿中斑驳的五代壁画。





*

王曲村南,河谷秋色。



天台庵位于王曲村,距离大云院约九公里,车程约20分钟。


天台庵曾经一度因为梁架和斗栱做法被认为是唐代木构,直到2014年落架维修时,人们发现脊槫上有长兴四年(933)与椽子上的天成四年(929)的题字,最终确定天台庵始建于五代后唐。正是因为之前断代不精确,天台庵虽然规模小,但是较早得到重视和开发,这里有售票处,门票10元。



*

天台庵

山西省长治市平顺县北耽车乡王曲村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

在1956年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六十年代后,殿里塑像被毁,大殿改成了村粮库。金大定年间、明景泰年间、清康熙年间都有过修缮,2014年的修缮中,发现后唐墨迹,断为五代遗构。

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平面为正方形,次间仅及明间的一半。



正殿坐北朝南,位于约八米高的台地上。高台下面是村民活动广场,也是停车场,广场上有篮球架,当地人三五成群坐在广场上,道路另一侧是王曲村党群服务中心,旁边房子屋檐下面堆了几大筐晒好的玉米,在广场上仰头向上看,天台庵的屋顶前方还横着一条廊亭,一道栏杆和一句标语,看不真切。



*

正殿所在的台地下面是村民活动广场。



佛头寺的张师傅参与过天台庵的本体修缮工程,用他的话说:“周边环境是要为本体服务的。那个长廊,有还不如没有,今年又加了两条护栏,真是画蛇添足。天台庵之前在高台上,放到现在就是地标建筑,大家远远的就能看到,民房把它围起来,现在又做个长廊,更看不见古建了,那个长廊本身也没什么看头。”


他还说到当年参与本体修缮的瓦工都已经六十岁左右,没有年轻人。




大约是看我们在这里多有盘桓,一位当地人背着手,走过来问朱起鹏:“你觉得天台庵、佛头寺、广仁王庙、大云院哪座修得比较好。”他说话有很浓重的山西口音,好在说得慢,能听懂。


一时之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朱起鹏说:“那应该是天台庵吧。”


他说:“这四个角,我看修得一般。”随即领我们到檐下:“你看,这个承檐柱(清代修缮时新增)把它(椽)撑起来了。如果没有承檐柱,它是稳稳地下来,屋面有一点翘度,但是翘度不大。”也就是说在修缮之后,屋面翘度较原来增大,转角铺作的结构作用被削弱了。后来我们才知道他是天台庵的文管员王建红。



*

修缮之后,天台庵正殿屋面翘度较原来增大,转角铺作的结构作用被削弱了。



山西人惜物。正如朱起鹏所说:“山西几乎每个村都有保护庙的记录,每个庙都有人利用他所能调动的资源,在特殊的年代尽量留住它。这么多看似偶然的机缘巧合就是必然,这就是社会共同意识。”



*

天台庵文管员王建红。

*

2009年的天台庵正殿。(来源网络)





原起寺是我们的最后一站,日已偏西,在云层里时隐时现。


原起寺和天台庵离得近,约十分钟车程,道路在浊漳河的东岸,与河流时远时近,一路上能看到河水自北边蜿蜒而来,滋养大片农田,河谷是一片又一片富饶的绿色,只是当地人可能不这么想。



*

上图:一片片绿色的河谷;

下图:山下的人民剧场。



走过辛安桥,就到了原起寺所在的辛安村。车子停在村口一块四方的空地上,前方是省保玉皇庙;后边是民居;左边是村委会;右边是更大的广场,根据路牌显示,里面有七彩游园、农家小院、卫生间和停车场。原起寺在高处,抬头就能看见宋塔耸立,高上加高。从玉皇庙一侧的道路向上,先过坡道,再上台阶,山脚有小门,门内楼梯陡然收窄,走上高台,视线一下子放开,对面是山,山下是人民剧场。人民剧场高大,水泥堆在舞台上,演出建设的华章。



*

浊漳河从原起寺东边流过。





*

原起寺

山西省潞城市黄牛蹄乡辛安村东凤凰山上

始建于唐天宝六年(747),北宋元祐二年(1087)建青龙宝塔。该寺由大雄宝股、三佛殿、青龙宝塔、香亭、经幢五部分组成,面积729平方米。

经幢雕凿于唐代天宝六年(747年),被玻璃罩着。

大雄宝殿在0.63m高的石砌台基上,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

香亭石柱上有四句:“迷雾塔影烟迷寺,暮听钟声夜听潮;飞阁流开临极地,层峦屋架出重霄。”



第一次见到杨爱平是在通向原起寺大门的台阶上。可能我们看着就像为国保而来的外地人,村口老人说:“看门的人在上面呢,赶紧去。”还抬手指了方向,我们狂奔,刚好遇到杨大姐走下来,手上的钥匙叮当响,笑呵呵地等着我们把气喘匀,又走上去打开刚锁上的门。


杨大姐健谈,眉眼弯弯,声音也带着笑意。


她说这里属于水源保护地,不能建厂,年轻人没有可以挣钱的地方就只能出去打工。学校也撤了,孩子出去读书,大人就得跟着走,地没人种。“村里有房子,还要去外面买房子、租房子,多花钱,家里的房子也坏了。你们就来看个景儿,觉得好,但是住久了,就不觉得好了,什么都不方便。连公交车都比原来少。”



*

原起寺的文管员郭志彪与妻子杨爱平。



原起寺的文管员是杨大姐的丈夫,但是文管员一月300的工资不够两人生活,他平时要外出打工,杨大姐就来替他。“要说讲钱很俗气,但是不讲钱,怎么生活?”哪怕说起这些,杨大姐也没见愁眉苦脸,好像只是拉家常。话题一转,她又开始介绍原起寺:“经幢是唐代的,碑是北魏的,大雄宝殿是宋代的,塔是宋代的,亭子是明清的。什么都记不住,这个得记住。”


第二次来见到了杨大姐的先生,人腼腆,不过熟了也会聊两句,提到文管员的待遇问题,他说:“谁都能管事,谁都不管事。”



青龙宝塔,又名大圣宝塔,为仿木结构七层密檐式塔,平面八角形,塔高17米,塔底东西两侧有砖雕直棂窗。宝塔一至三层为空心,砖塔三层以上为实心。外出檐青砖砍磨斗栱密致。斗栱形制古朴,用材较大,是研究宋代建筑中斗栱形制的重要实物。



我们从原起寺下来,刚才的几位老人又问我们想不想进玉皇庙看看,指了指旁边的一位老奶奶说,她手里有钥匙。我们在山西寻访古建,多得当地老人们的帮助,指路,找人,很热心。在收拾设备的时候,杨大姐坐在先生的电动车后座上,两人准备回家吃饭去了。



*

原起寺所在的辛安村原名南村,在唐贞观年间就已形成村落,整个村落分布于楔形山丘之上,地势西高东低呈天脊形,南北两侧南阳北阴,状如一只飞翔的凤凰。2016年12月9日,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近年来,辛安村实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对原起寺、漳河桥等周边旅游道路进行重建和环境整治,建设旅游接待广场。



不知道村民们是否听闻,目前杭州大开大合文旅发展有限公司正在制作“辛安原起寺太行古集文旅综合体项目”的总体概念策划及规划方案,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建设周期3年,15年内预计收益估算为3.58亿元。





离开原起寺,一天的行程告一段落。在回程路上和朱起鹏闲谈,聊起这八座国保未来的命运。


国保的活化利用已经箭在弦上,一是因为地方发展要转型,二是因为慕名而来的人越来越多,让耿师傅一天上午来回折腾四次,这样的方式并不可持续。然而问题是,我们此行消费只有门票和一顿午餐,再无其他,如果开发,当地如何获得收益?


此外,朱起鹏提道:“文化遗产的阐释很重要。绝大多数游客,是看不懂这八个小房子的。但如果每个建筑都能带有博物馆属性,充分阐释自己的价值和特色,连带所在的村庄谷地,都能将历史和自然风貌留住,辅以适度的旅游开发和配套设施,整个浊漳河谷,完全可以变成如同土耳其格雷梅一样的露天博物馆。”



*

浊漳河谷会有全域开发的可能性吗?



他随即给出几个目前在现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文物本体内,消防与监控等必要设施的外观和历史环境冲突较大,亟待改进;

2. 各文物建筑缺乏必要的展陈与说明,相关信息只能靠网上资料和文管员讲解获得;

3. 河谷内村落与乡镇规划无序,基础设施建设粗率随意,古村落有名无实,历史与自然景观随时都在被蚕食破坏,河谷地区无法形成完整的游览体验。


佛头寺的张师傅也出了个主意,说可以每座城市认领一处国保,承担相关费用,该市居民凭身份证免费参观。至于54公里浊漳河谷的全域开发和申请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就是更大胆的畅想了。



卷宗Wallpaper
推进中国设计进程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