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如果你是一个爱在旅游时逛博物馆、美术馆的P人,那么你大概率被这些机构的周一背刺过:兴冲冲地跑到馆门口,看到大写的“周一闭馆”才拍脑袋想起今天是周一!而如果你是J人,那么也许你会在出行前确定美术馆的营业时间,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周一留给别的目的地。这也是为什么在北京的798艺术区和各大博物馆、美术馆都人流鲜少的周一,环球影城往往会收获比周末更多的客流量,创下一个又一个客流高峰。
是的,从悉心安排参观时间到转身投向别的场所,游人们的路径都在向我们展示、强调着一种共识:大多数博物馆与美术馆在周一闭馆。
*
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
*
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正在举办的展览“神女应无恙”(2024.11.03-2025.02.23)现场
关于美术馆在周一闭馆的问题,我们和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和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两家自开馆以来便有周一闭馆传统的美术馆聊了聊。作为大型机构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周一闭馆时,馆内各部门仍正常运转(展览部周末工作,周一可休息),展厅内展品只关闭声音而不断电,会进行场馆巡查、展品检查和设备维护等工作,此外还偶尔会有媒体、拍摄等活动,比如电影《好东西》里王铁梅、小叶和小孩三位女主角参观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宇宙电影”的场景,就是在周一闭馆期间拍摄的。
*
上图:电影《好东西》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内取景剧照
下图: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外立面
而对偏小型的艺术机构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来说,由于没有那么庞大的系统组成,闭馆的周一也就成了所有人的休息日(还另有一天休息可自选),且馆内无人的时候所有设备都会停运。当继续追问周一闭馆的原因时,两个场馆给出的答案都是遵循长久以来美术馆系统的惯例,而这个惯例已经太普遍、太成为共识了,以至于它往往只作为答案,而不成为问题。
但今天,我们偏要问一问美术馆为什么往往选择在周一闭馆——这一影响了无数美术馆和艺术机构运营、左右了无数游客参观时间安排的“惯例”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让我们首先回到美术馆的起源:广义上美术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缪斯女神的神庙”,而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富有艺术馆藏且向公众开放的机构,则被学界广泛认为诞生于17世纪并发展于18—19世纪的欧洲,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民主思潮的产物。
17世纪之前,艺术品的收藏和展示往往是非常私人的,藏家群体与其面向的观众群体都十分有限,仅包括王宫贵族、高级神职人员、富商和银行家等。例如被认为是早期博物馆典型的美第奇宫(Palazzo Medici Riccardi)早在16世纪就曾将藏品短暂开放过,但参观过程只在私下进行,且参观者需要支付高昂的小费。文艺复兴将目光从神投向现实的人,艺术品也从其宗教功能中被解放出来,进入大众视野;其后的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质疑并推翻了传统政治体制,倡导平等与自由,又将艺术品从贵族收藏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公共的、人民的——一些教皇将藏品赠出,构成后来各博物馆的馆藏;私人与贵族收藏也逐渐进入具有公共性的博物馆,如收纳了特拉德斯坎特父子(The Tradescants)收藏的英国牛津阿什莫林博物馆(Ashmolean Museum)、获得了美第奇家族所收藏绘画的意大利乌菲齐宫(现称乌菲齐美术馆),以及法国大革命后象征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卢浮宫博物馆。
虽然这些博物馆和美术馆向现代意义上的美术馆迈出了重要的公共化步伐,但在18—19世纪,观众群体的扩大却并不意味着开放时间的增加。18世纪中期,维也纳的哈布斯堡(The House of Habsburg)每周仅向公众开放3次;18世纪末,卢浮宫以10天为周期安排展览,其中5天专门开放给艺术家和临摹者,2天用来休整和打扫,仅有3天对公众开放,这导致每当开放时卢浮宫门口就会人山人海,甚至带动了门口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商业发展;即使到了19世纪初,英国国家画廊(National Gallery)也仅每周向公众开放4天,另每年中有6周时间完全闭馆,用来整理和清洁馆藏。
*
上至下:
1444年,老科西莫(Cosimo the Elder)委托建筑师、雕塑家米开罗佐(Michelozzo)在拉尔加大街(现加富尔大街)建造一座宫殿,作为美第奇家族的官邸。
1865年,在佛罗伦萨作为意大利王国首都的时期(1865年至1871年),美第奇宫殿是内政部的所在地。
1944年,8月11日佛罗伦萨解放之际,托斯卡纳民族解放委员会正式将总部设在美第奇宫殿里。
1974年,美第奇宫正式改建为博物馆。
© Città Metropolitana Firenze
19世纪,美术馆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不仅欧洲的美术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美国及世界其他地区也加入了这一队列,如波士顿美术馆(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东京国立博物馆和智利国家美术博物馆(Museo Nacional de Bellas Artes)都在这一阶段成立。两个世纪前那种对自由和平等地欣赏艺术品的向往促进了美术馆的发展,而美术馆队列的迅速扩大又在这两个世纪间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并引发了美术馆的功能转向:从早先以保管、收藏、陈列和研究为主的机构逐渐成为面向公众、以展览和教育为核心的机构。19世纪70年代,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馆长邓肯·卡梅伦(Duncan Cameron)指出,博物馆的天平已从“神庙”滑向“公共论坛”,面向大众并成为供大众讨论的场所、学习的媒介是这些机构最重要的职能所在。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美术馆的开放时间也逐渐发生变化。
美术馆闭馆时间与其开放时间是两条平行的线索。从美术馆诞生之初,公共性尚未完全开敞以及展品维护这双重原因就被纳入了闭馆的考量因素中。但由于早期美术馆普遍开放时间有限,且各家美术馆都在不同时段开放和闭馆,所以从中并不能梳理出明显的共性来。
*
左上:1980 年 12 月 12 日,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员工在免费入场日的午餐时间唱歌。© Ulrike Welsch/Globe Staff
右上:1988 年 10 月 25 日,艺术系学生 Agi Reck 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后印象派教室里学习。© Janet Knott/Globe Staff/The Boston Globe
左下:1981 年 7 月 17 日,时任副总统乔治·布什的妻子芭芭拉·布什为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耗资 2200 万美元的西翼大楼剪彩。© Ulrike Welsch/Globe Staff
右下:1996 年 4 月 29 日,波士顿艺术博物馆举办一年一度的“花卉艺术展”活动庆祝春天的回归。© Bill Greene/Globe Staff
18—19世纪,欧洲的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是工人的过度劳动和亟待完善的生产制度。有时达到每天16小时的工作时间让工人们苦不堪言,于是19世纪中期欧洲工人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便是确定休息日。在基督教的传统中,上帝祝福第七日并将其定为圣日,因为在这一天他完成了他的创造之工,可以安歇了(创世纪2:1-3),工人们也就据此争取周日休息的权利。19世纪中后期,周日成为了大多数人唯一的休息日,为了适应在这一天公众参观美术馆的需求,各美术馆逐渐在周日对外开放(但一些具有宗教色彩的美术馆仍会在周日关闭以进行宗教活动,如梵蒂冈博物馆)。19世纪末,周六和周日双休才真正确定下来。在接待完周末两天庞大的客流之后用周一一天来休整,这在美术馆看来就再合理不过了。
没过多久,战争的硝烟席卷了全球,对尚未成熟的美术馆体系造成了重创。在两次世界大战的几十年间,许多美术馆被迫关闭,直到战争结束才得以重新开放,周一闭馆的传统也在这个阶段被正式确立起来,并形成了全球的影响力。虽然目前学界对美术馆周一闭馆的传统尚未有全面的研究,但综上,可以推测的是它与美术馆的教育功能、公众参观时间的变化以及美术馆自身休整的需要密切相关:向外开敞的属性要求美术馆最大限度地满足公众的参观需求并据其调整开闭战略,而休整的必要又为闭馆日奠定了合理性,众多因素造就了美术馆与其他行业在一周中的“时差”。
既然“美术馆为什么周一闭馆”的答案尚未凿凿,那么不妨换一种问法:为什么周一闭馆的惯例在国际上的美术馆体系中如此普遍,但鲜有人对其发问?这样想来,结合文章开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和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的回应,答案就呼之欲出了——对国际惯例的遵循以及对其实用性的认可,即美术馆自身维护、人员休息的需要。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正在举办的展览“尹秀珍:刺天”(2024.11.09-2025.02.16)展览现场
有意思的是,当在搜索引擎上输入“美术馆为什么周一闭馆”时,搜索结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科普性的、站在美术馆角度的回答,即前文所述的惯例与实用性的组合,如:美术馆遵循国际上美术馆周一闭馆的惯例,以及美术馆需要在周末的人流高峰期之后检查维护设备、清扫整理展览空间,并让人员得到休息。另一种则来自观众视角,把问题再次抛出:美术馆为什么周一闭馆?为什么不能全时段开放?甚至有国外网友尖锐指出,周一闭馆的传统早就过时了,人们的观看需求已经大大增加,为什么还有很多博物馆和美术馆囿于此?
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场馆就闭馆时间作出了改变:
卢浮宫因巴黎许多其他美术馆都在周一闭馆,为了满足公众错峰观展的需求,从1972年开始施行周二闭馆;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MoMA)一周七天都开放,并在周五和周六将参观时间延长至晚上九点,只在元旦、劳动节、感恩节和圣诞节闭馆;
上海博物馆也实行西馆(老馆)周一闭馆、东馆(新馆)周二闭馆的策略,为观众错峰提供展览体验。
即使是仍保持在周一闭馆的美术馆,也开始通过错峰或延长开放时间等满足观众扩大的艺术审美需求:
伦敦ICA当代艺术中心(Institution of Comtemporary Arts)在每日下午和晚上开放,经常组织电影放映和讲座等活动;
2019年元宵节,故宫博物馆首次在夜间开放;
浦东美术馆、UCCA当代艺术中心等机构也越来越多地开展夜场活动。基于公众参观需求的改变正在美术馆内部发生。
然而,观众视角的质疑仍是不可忽视的。美术馆周一闭馆的传统历经三个世纪才最终形成,这一共识型塑了艺术行业和老观众的生活方式和观看之道。但必须保持警惕的是,借用美国政治学家马克·里拉(Mark Lilla)的话来说,博物馆是一个“赋权”的机构,它所容纳的是每一个想要融入其所带来的共同文化体验的人,也就是说它的观众首先被邀请,然后被选择,最后被塑造。“美术馆为什么在周一闭馆”这一问题看似是不熟悉美术馆体系导致的自然发问,但或许也可以被视为来自外部的声音对这一赋权机构的有力挑战。毕竟自美术馆诞生之日起,其存在论就是以公众为基础的。虽然已是窠臼之谈,但美术馆自身的运营和发展与它的公共性、教育属性之间的关系,仍将是永不落幕的课题。
参考文献
Alexander, E. P., & Alexander, M. (2008). Museums in Mo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and Functions of Museums.
Beaven, B. (2020, January 3). History of the two-day weekend offers lessons for today’s calls for a four-day week. The Conversation.
Blanning, T. C. W. (2002). The Culture of Power and the Power of Culture: Old Regime Europe 1660-1789.
Hooper, G. (1992).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The Heritage Care Preservation Management).
Redman, S. J. (2022). The Museum: A Short History of Crisis and Resilience.
Watson, S. (2007). Museums and their Communities.
傅振伦. (1957). 博物馆学概论.
撰文:顾于
编辑:Yifei
图片及采访致谢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MACA美凯龙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