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脉交会穴」,通奇经八脉,调全身疾病

健康   2024-09-02 09:01   辽宁  

在我们人体上有八个很重要的穴位,它们的强大之处在于每个穴位都有自己所属的正经,所通的奇经。且通过正经、奇经联系全身脏腑、器官。
刺激这八穴,既能调治十二经络上的病症,又能调治八脉上的病症,在治病效果上能起到更全面的作用,可以说是一穴通两经,一穴治多病,中医称之为“八脉交会穴”。

八脉交会穴是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治疗的病症十分广泛。针灸名著《针经指南》中记载:八脉交会穴能治二百一十三症,这些所主之症,就是根据循经所行、依经所属、按穴所会之脉,辨脉论症取穴的一个法则。


足临泣穴


属胆经、通带脉

位置:位于足背部,当第四、五跖骨结合部之前方凹陷处,当小趾伸肌腱的外侧。

足临泣穴作为胆经的输穴,是清理体内瘀积毒素的重要要穴,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调理胸胁苦满之功。另外,足临泣穴还连通带脉,可以理气止痛,能生发体内少阳之气。带脉还是专门用来保护女性的,所以女性朋友经常按足临泣穴能预防和调理各种妇科病。

足临泣主治头目、胸胁及本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如头痛、目眩、目赤肿痛、腋下肿、乳肿、胸痹、胁肋痛、月经不调等。


公孙穴



属脾经、通冲脉

位置:位于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公孙穴是脾经络穴,联结胃腑,有兼治脾胃和胸腹部各种疾患的作用。另外,公孙穴还通冲脉,冲脉是“十二经之海”,掌控人体一身气血。刺激公孙穴能联络脾胃二经各部气血,可以化瘀止痛,健脾生血,对于有脾胃不适情况的朋友而言,刺激公孙穴就有很好的效果。

公孙穴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


内关穴



属心包经、通阴维脉


位置:距离手腕横纹三指并排的距离,处于正中间位置就是内关穴。

内关穴是养心强穴,归属于心包经,有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宣肺平喘的功效。另外,内关穴还通于阴维脉,阴维脉联系足太阴、少阴、厥阴经并会于任脉,这些经脉在胸脘胁腹中循行。所以,内关穴对于预防与治疗胸痛、胁痛、胃痛、腹泻等都具有一定保健功效。

内关穴主治心、胃疾病以及神经性疾病都有明显效果。


后溪穴



属小肠经、通督脉


位置: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当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后溪穴是小肠经的输穴,有疏经利窍、宁神之功。根据经脉所行之用,小肠经在面部广泛分布。后溪穴对面部疾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如面瘫、三叉神经痛、面痉挛等。后溪穴又通督脉,督脉有镇静之效。所以,当治疗痉挛性疾病时,刺激后溪穴效果更加显著。

后溪穴主治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等痛证


申脉穴



属膀胱经、通阳跷脉


位置: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申脉穴有“阳中之阳”的美誉,因为归属于膀胱经,且通于主一身左右之阳的阳跷脉。申脉穴既能散出体内的寒邪,还能使阳气通达巅顶。很多人腰冷、肩膀冷,甚至有疼痛感,都可以用申脉穴帮助缓解。

申脉穴主治因寒症引发的头痛、腰酸背痛、足踝关节痛等


外关穴



属三焦经、通阳维脉


位置:位于前臂背侧,手脖横皱纹向上三指宽处,与正面内关穴相对。

外关穴属三焦经穴,刺激外关穴能充实三焦元阳之气,引导元气出纳运化,可以缓解及预防老年人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症。外关穴还通阳维脉,有解表祛风,活络止痛之功,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急性腰扭伤。

外关穴主治因热病导致的耳鸣、头痛、目赤肿痛,或腰痛等。


列缺穴



属肺经、通任脉


位置:在前臂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处。

列缺穴是肺经络穴,与“阴脉之海”任脉相连接,具有“疏风解表、通络止痛,宣肺利咽”的功效。善于治疗肺阴不足引起的干咳、咽痒等症,如有相关症状不妨坚持按揉。另外,任脉为“阴脉之海”,有“补肺肾阴虚”的功能。还可用于调节因肾阴不足、津液不能滋养所致的病症。

列缺穴主治头疼、颈椎病等头部疾病。


照海穴



属肾经、通阴跷脉


位置:位于踝区,内踝尖下1寸,内踝下缘边际凹陷中。

照海穴归属肾经,有养阴液,清神志,调下焦的作用。它最强效的作用是在于调理咽喉方面的疾病,如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照海穴还通调阴跷脉,刺激它能协调阴阳,使全身阴阳平衡、营卫气血调和。

照海穴主治咽喉肿痛、气喘、喉咙不适之症。

参考文献:


[1]周丽莎. "浅谈奇经八脉与八脉交会穴." 江苏中医药 (1988).
[2]张永臣 ... 人体特效穴位之郄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 科学出版社, 2010.







 






点击进入【百草益寿官方商城】



百草益寿
关注百草益寿,健康又长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