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读懂小学生》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找到了一把打开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每一个章节都像是精心铺设的小径,引领我深入探索小学生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书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案例,这些故事贴近生活,让我能够直观感受到孩子们在学习、交往乃至面对挑战时的真实心境。同时,书中穿插的心理学理论并不晦涩难懂,反而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解析了小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从对自我认知的探索,到同伴关系的建立,再到情绪管理的初步学习,每一个细节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教育意义,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了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原因。
每次早上来到学校,我总是发现学生一来到教室并不是先交作业或朗读,而是先聊天,聊他们昨天晚上吃了什么?做了什么事情?要是买了新玩具,肯定要先炫耀一番,得到同学们的瞩目和夸赞才会满意。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也曾说过:“孩子来到学校不只是为了学习,也是为了和同伴会面,和他们一起玩儿,彼此交换新闻乃至新玩具,等等。学生永远不会丢掉那些使他兴奋的、使他忧伤的、使他快乐的,以及他希望得到的东西。”所以,校园生活不仅仅有课堂、作业和考试,还有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孩子们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生活、教育生活和家庭生活中,才能完成他们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从而成为人格健全的人。
在小学生活中,吵架,拌嘴,最后升至武力对打,总是经常发生。那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这是我一直疑惑且不解的问题。而书中,有一个很好的教学案例,让孩子在体育竞技中“报仇”,应因势利导,让孩子们用动作来表达自己的对抗,在安全的范围内释放出自己的情绪,并在动作中将对方的情绪转化为友好的竞争关系。没有孩子不喜欢同伴,没有同伴之间不发生冲突。在这样的冲突处理中,孩子才会将分歧和争斗转化为更具深度的关系,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加善意地理解对方,并且积极地认识和表达自己,从而收获自信和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