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设法将他们引向更有意义的地方,体验除了“表演性学习”之外更多元更开阔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不被“考字诀”框定,能够让人过得更充实
这其中,有的备考青年追求“人在书桌”的仪式感,但实际有效学习时间很少;还有的是看到自习室里其他人在玩,“自己也安心玩了”。
↑有备考者在自习室睡觉。图据半月谈
学不可以已,能跑去专门的学习空间,原本态度可嘉。但当学习加上了“表演性”前缀,跟划水、摸鱼、磨洋工沾上边,其底色似乎立马从积极变得消极。
假装在努力,实则在逃避。考虑到是花钱上自习,这很难不被人置于道德放大镜下审视。在专门用来学习的地方睡大觉、玩手机,难免给人一种“没福偷享”的既视感。不想在家里被父母唠叨管束,干脆在外面花钱耗时“买空间”,却上了个假自习,免不了被指责“浪费时间和金钱”。
批评这样的“表演性学习”者很容易,但更重要的是,怎么引导他们走出迂回逃避的状态,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需要看到的是,并非所有在自习室休憩的人都是“表演性学习”,有些人可能只是劳逸结合;也不是所有“表演性学习”者都是“没福偷享”,很多人兴许是还没找到自己该奔赴的方向。
报道中就提到,有的受访者直言自己的人生好像从来没有轻松过,备考的空窗期成了难得的轻松时光;有的人跟父母沟通仅限于学习与找工作,自习室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环境。
由此可见,在付费自习室“表演性学习”,已成为部分人在高强度竞争和快节奏生活中的“延缓行动策略”,成了他们用维持学习仪式感来缓解内心焦虑感的外在途径。
某种程度上,自习室已成了同时安放他们进取心与“放过自己”念头的缓冲地带,“假装在努力”也是能缓解“虚度光阴焦虑感”的另一种解压机制。
对于部分备考者“表演式学习”背后的心理动因,我们要做的显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痛批,而是在洞察理解的基础上去积极引导——如果“表演性学习”是他们吞下的一副“止焦虑解药”,那社会不妨尽可能为其提供心理抚慰与精神帮扶。
无论问题是出在家庭关系方面,还是出在个人心理上,都宜将解题思路伸向源头性症结,而不是止于指责。
既然一些在自习室“表演性学习”之人,都是以无意义表演来抵御无意义负荷,那就想方设法将他们引向更有意义的地方,体验除了“表演性学习”之外更多元更开阔的生活方式——它可以不被“考字诀”框定,能够让人过得更充实。
“表演性学习”者缺的,不是批评带来的压力叠加,而是抚慰与唤醒。
编辑 赵瑜
- 推 荐 阅 读 -
【 精 选 评 论 】
【 热 门 话 题 】
热点关注丨依法行政丨国际纵横丨反腐观察丨以案释法丨政事热点丨网事论见丨文化观丨养儿育女丨小黄看剧丨青年议见
【 特 别 策 划 】
百年奥运与明日世界丨新年献词丨破壁2023丨青年与世界丨变局2022丨“我看冬奥”丨“与幸福有关的十年” 丨俄乌冲突 丨与智能机器抢饭碗丨关注二十大丨年有“余”味丨45℃沸谈丨突围2021丨疫情时代的求索丨病毒重构的世界丨“时代的那双眼”新年策划丨关注阿富汗“变天”丨解局“少年自杀”丨观潮:我和我的5年丨红星“两会三人评”
【 评 论 大 赛 】
【 作 者 专 辑 】
守一丨易之丨伍里川丨王石川丨佘宗明丨韩浩月丨赵志疆丨赵清源丨刘远举丨杨三喜丨舒圣祥丨龙之朱丨朱昌俊丨白晶晶丨李一凡丨熊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