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知识点掌握得不够的孩子,家长想辅导却“有劲使不上”的无力感,该怎么缓解?
今年8月,教育部公布《2024年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教学用书目录》。最新版教材已于今年秋季新学期陆续投入使用,首先覆盖全国小学、初中一年级,三年内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年级。
伴随着新教材的使用,家长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据《中国新闻周刊》报道,一些家长对不同版本数学教材差异的敏感性尤其高,比如有家长称现有数学教材“知识点藏在习题里、结构跳跃、难以自学”。社交平台上,一些家长甚至认为教材有“防自学”倾向。从报道来看,所谓的“防自学”是部分家长对教材的一种观感,原因在于,改版后是教材里没有了“标准答案”,没有对公式的概括提炼,家长难以依据教材辅导孩子。其实,根据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每个学科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要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强化实践型育人。各科教材的编写理念、素材选择、编排方式等,均以此为据。也就是说,教材的设计和编排,自有更科学更专业的依据。问题是,教材的受众主体是老师和学生,教材的编排设计者也显然比家长更了解孩子该学什么、怎么学,可为什么家长会产生焦虑?关注孩子教育的家长都有体会,小学阶段,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思维的架构,仅仅靠学校老师是不够的。最简单的例子,家长检查孩子的作业,发现错题,就想帮孩子订正。这时候多会翻阅一下孩子的教材,再根据教材内容为孩子讲解。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我在辅导孩子的数学题时,一定会先看一下教材,了解孩子在本阶段需要掌握的方法是什么,再严格按照教材“提供”的方法来讲解,不敢自以为是地采用一些超脱于教材的解法。原因很简单,孩子在他当下的学习阶段,必须要掌握好他应该掌握的方法,这是循序渐进的基石。如果家长看不懂教材,先不说“自学”“预习”,就是“后补”可能都不好“补”,所以有人焦虑也可以理解。必须要承认,教材的编排设计者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的教育理念,他们的教育眼光,一定是比家长更有远见更有科学依据的。作为家长,我们确实需要深入理解教材改革的核心理念和目标,理解教材改革不仅仅是内容更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转变。不过,在这场教育理念转变的过程中,“家长的焦虑”也是需要正视的:改版后的教材存在不少“隐性知识”,那么就非常依赖于课堂教学,对于掌握得不够的孩子,家长想辅导却“有劲使不上”的无力感,该怎么缓解?
说新教材有“防自学”倾向,这其中不无夸张的成分,背后甚至不乏部分家长想让孩子弯道超车的想法,但抛开情绪客观来看,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焦虑永远都在。对此,有资深教育工作者针对家长的焦虑,提出不建议家长带孩子预习教材,“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包含知识的学习,还包含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和反思,这比知识点本身的价值更高”。理论上,这说得没错。只是,课堂和课堂的质量不一样,教师与教师的水平有差距,这个客观现实始终存在。如果孩子的学习完全交给“课堂”不用家长担心,估计也没有家长愿意“没苦硬吃”,对部分家长的焦虑,也不妨通过进一步优化配套体系来缓解。编辑 汪垠涛
- 推 荐 阅 读 -
【 精 选 评 论 】
【 热 门 话 题 】
热点关注丨依法行政丨国际纵横丨反腐观察丨以案释法丨政事热点丨网事论见丨文化观丨养儿育女丨小黄看剧丨青年议见
【 特 别 策 划 】
百年奥运与明日世界丨新年献词丨破壁2023丨青年与世界丨变局2022丨“我看冬奥”丨“与幸福有关的十年” 丨俄乌冲突 丨与智能机器抢饭碗丨关注二十大丨年有“余”味丨45℃沸谈丨突围2021丨疫情时代的求索丨病毒重构的世界丨“时代的那双眼”新年策划丨关注阿富汗“变天”丨解局“少年自杀”丨观潮:我和我的5年丨红星“两会三人评”
【 评 论 大 赛 】
第四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
第三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
第二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
第一季红星新闻高校评论新秀挑战赛
【 作 者 专 辑 】
守一丨易之丨伍里川丨王石川丨佘宗明丨韩浩月丨赵志疆丨赵清源丨刘远举丨杨三喜丨舒圣祥丨龙之朱丨朱昌俊丨白晶晶丨李一凡丨熊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