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建模概说
作文阅卷,阅卷人最希望在800多字的文章里,看到考生十几年扎实深厚的语文积累,看到一个青年灵动有序的写作思维,看到一个思想逐渐成熟的高中生对大千世界的独到认识。
由此,考生的作文,要尽力做到认识个性化。认识个性,让阅卷者耳目一新,自然提升了好感度。
本节我们来学习“认识个性”的建模思维。
02.优秀习作
赏梅
内蒙古林东一中 朱宏超
古人乐于赏花。
初春时节,或携家带口,或三五成群,漫步在田野花丛间,放松一下心情,活络一下眼睛,在匆匆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休憩,不失为一件美事。
但赏梅就不同了,梅花独自开放在万花纷谢一时稀的隆冬,此时的节气可不同于春天,天气寒冷之极,这时赏梅就只能裹着棉衣,加个棉帽子了。不过赏梅却仍是文人墨客们的爱好,尤其是失意的文人墨客。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浮现,坎坷波折,被贬岭南后,一日,来到罗浮山,心中思虑万千,在看到傲然于天地的梅花时,写下了著名的咏梅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 纷纷初凝月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从苏轼的境遇中不难看出,是梅触动了他心中落寞与失意的那根弦。恐怕只因梅那斗雪凌寒,香清寒艳,淡雅圣洁的高标逸韵吧!还有那好像身处逆境却守身如玉的儒生情怀吧!
梅花哪里都有,可赏梅的文人们偏偏却要舍近求远,到人烟稀少的荒村古寺,远山幽水去看梅花,个中原因,现在已然明了。
梅本寂寞,远山古寺中的梅花就更加寂寞,与其说在冰天雪地里傲然开放的梅是高洁的,不如说它是寂寞的。无形中,梅与失意、潦倒的文人们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像越是耐看的梅花越是远离人烟一样,越是有才的文人,就越是背离世俗;越是背离世俗,越是容易失意潦倒。
苏轼、陆游这些名留青史的文人,不过是些不得志的苦命人罢了。茫茫天地间,他们和梅成了同病相怜的人。在仕途不顺时,抱负不得施展时,满身的落寞只好说与梅花听,让梅花帮着分担。此情何以堪?
梅是植物,它根本就没有感情,无法理解文人们的情绪,对文人们加给自己或悲苦或落寞的情怀毫无感觉,但失意的文人们却仍以为它是寂寞的,与自己同样的寂寞。
烂漫春天,万花争艳,人们争相看花,可失落的文人们却选在冬季,去赏同样落寞的梅花,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春天的热闹格格不入,在万花中寻不到可以寄托的花。
03.建模点拨
建模前文章选材新颖,以古代失意潦倒文人“赏梅花”为主体内容,语言流畅生动,情感比较真挚浓郁。
不足是认识停留在浅层,不足以启人心智。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建立“文人的寂寞”与“梅花的寂寞”二者的深层联系。
上面学生习作,虽然材料新颖,但没有对材料深入挖掘以致认识平庸,就降低了文章品位,难以得到高分。
所以,写作时,不但要考虑材料的新鲜度,更要考虑认识的个性化、深刻化。认识个性,就是你表达的思考独辟蹊径、别出心裁又合情合理,如此就显示出了深厚的语文积累和良好的思维素养,让阅卷人叹服:“亏他想得出来!”
认识个性化,常见的思维方式如下:
一、提炼升华 深入思考材料,结合既定主题先提炼,再升华。如上文的材料,话题为“赏”,可提炼升华得到如下个性认识。
从失意文人“赏”寂寞梅花的角度,可得到“看似‘赏’梅,实则‘伤’梅”。
从失意文人把梅花作为一种寄托的角度,可得到“赏梅,一种转移了的宣泄”。
从失意文人总爱去荒山野寺观梅花的角度,可得到“赏梅,失意后的一种逃避”。
从文人赏梅只是聊以自慰的角度,可得“赏梅不过是画饼充饥”。
从失意文人赏梅期望从梅花那里得到安慰的角度,可得“望‘梅’能止‘渴’吗?”。
二、迁移嫁接 从材料出发,紧密结合试题要求,将生活中的各类哲理嫁接到主题上,使主题新颖、个性化。
将网络流行语“哥种的不是菜,是寂寞”迁移嫁接到材料中,可得到“文人赏的不是梅,是寂寞”。
将名句“一树梅花一树诗”对接材料,做改编——“一树梅花,一树寂寞”。
将“醉翁之意不在酒”与材料嫁接,可得“文人之意不在梅”。
将“别有幽愁暗恨生”与材料嫁接,可得“文人赏梅暗恨生”。
将成语“叶公好龙”与材料嫁接,可得“赏梅:叶公好龙而已”,借此表达失意文人赏梅花的寂寞、孤傲,实则本心不想如梅花一样寂寞,还是想着施展抱负、建功立业。
将诗句“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与材料嫁接,可得“斯是深山,唯吾德馨”,表达“文人借赏梅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之意。
将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与材料嫁接,可得“举头望梅花,低头思志向”。
将电影名“人鬼情未了”与材料嫁接,可得“人梅情未了”,表达失意文人与梅的情感高度契合、绵长无尽之意。
将诗句“有情芍药含春泪”与材料嫁接,可得“有情梅花含春泪”,表达文人眼中的梅花泪眼盈盈之意。
将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与材料嫁接,可得“拣到梅花才肯栖”。
将诗句“寂寞沙洲冷”与材料嫁接,可得“寂寞梅花冷”。一个“冷”字,语义双关,一指梅花盛开在天寒地冻时节,二指赏梅的文人心“冷”。
04.建模佳作
阅读修改后的下文,请同学们主题黑体字部分标示的个性认识,体会其妙处。
文人赏的不是梅,是寂寞
内蒙古林东一中 朱宏超
古人乐于赏花。
初春时节,或携家带口,或三五成群,漫步在田野花丛间,放松一下心情,活络一下眼睛,在匆匆的生活中寻找片刻的休憩,不失为一件美事。
但赏梅就不同了,梅花独自开放在万花纷谢一时稀的隆冬,此时的节气可不同于春天,天气寒冷之极,这时赏梅就只能裹着棉衣,加个棉帽子了。不过赏梅却仍是文人墨客们的爱好,尤其是失意的文人墨客。
诗意的文人赏梅,赏的是什么呢?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一生宦海浮现,坎坷波折,被贬岭南后,一日,来到罗浮山,心中思虑万千,在看到傲然于天地的梅花时,写下了著名的咏梅诗:“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纷纷初凝月桂树,耿耿独与参横昏。”从苏轼的境遇中不难看出,是梅触动了他心中落寞与失意的那根弦。恐怕只因梅开在万花凋落的冬天吧!恐怕只因为梅花的寂寞无朋吧。
如此看来,诗意文人赏梅,赏的是梅花的寂寞吧?
梅花哪里都有,可赏梅的文人们偏偏却要舍近求远,到人烟稀少的荒村古寺,远山幽水去看梅花,个中原因,现在已然明了。
梅本寂寞,远山古寺中的梅花就更加寂寞,与其说在冰天雪地里傲然开放的梅是高洁的,不如说它是寂寞的。无形中,梅与失意、潦倒的文人们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就像越是耐看的梅花,越是远离人烟一样,越是有才的文人,就越是背离世俗,越是背离世俗,越是容易失意潦倒。
这样看来,诗意文人赏梅,赏的其实不是梅花,是自己的寂寞。
苏轼、陆游这些名留青史的文人,不过是些不得志的苦命人罢了。茫茫天地间,他们和梅成了同病相怜的人。在仕途不顺时,抱负不得施展时,满身的落寞只好说与梅花听,让梅花帮着分担。此情何以堪?
梅是植物,它根本就没有感情,无法理解文人们的情绪,对文人们加给自己或悲苦或落寞的情怀毫无感觉,但失意的文人们却仍以为它是寂寞的,与自己同样的寂寞。
烂漫春天,万花争艳,人们争相看花,可失落的文人们却选在冬季,去赏同样落寞的梅花,因为他们觉得自己与春天的热闹格格不入,在万花中寻不到可以寄托的花。
不过梅树旁的文人,好像更加寂寞。
因为他们赏的不是梅。他们赏的——
是自己的寂寞。
敬请关注“建模作文初中版”公众号
分享、点赞、在看、写留言,都是对作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