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骨感挡不住理想丰满,准备用几年时间,完成极有挑战的大语文课程。继续孤灯清影,融窗外明月银辉。将积累的素材、经验整合、提升,着手研发高中“建模大语文”课程。
不定期推送研发“建模大语文”课程的心得体会、思维路径、点滴成果,也包括多跑的冤枉路、误闯的黑泥潭。不粉饰不遮掩,真实呈现荆棘与坦途、寒风与暖阳。
当然,因是走在途中,给大家呈现的,暂时只是一颗颗零散的果子,或甜或酸,或红艳或青涩。待到终点,才可能给大家打开果园的门,赏一片肆意芬芳、锦绣灿烂!
锦绣灿烂,很可能是我的一厢情愿。朋友们最终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声抱歉。可能那果园里,树木干枯果实稀疏。理想丰满,最大概率敌不过现实骨感,或是才学不足,或是体力难支,都可能导致望果园而兴叹。捧着理想的大气球,却必须穿越满是仙人掌的沙漠。
但不管怎样,来到世间,总要做些什么。说不负韶华也好,说拼搏进取也罢,心中有一片灿烂芳华,总强过被庸碌的尘俗压垮!
欢迎大家围观,更欢迎留言和转发,并提出你的建议和意见。成功之时的锦上添花意义不大,跋涉者最需要雪中送炭,就在那寒风刺骨、天光暗淡……
以下文章,即是“建模大语文”的思考之一。
不掌握迁移思维,不会自己搭桥到对岸去,任你起五更爬半夜,所有的心血大都是白白浪费!
学一个点,只会这一个点,不知扩展到面,更不知面面成体,越是废寝忘食,越是辜负了大好韶光!
1
会不会搭桥,是学习力高低的标志
读毛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其中“幽燕”的“燕”字,两个同学都读成了去声。
我很诧异。当我对这个字的读音提出质疑时,这帮小坏蛋赶紧改口:读一声,读一声。
这个字只有两个读音,非此即彼,这些坏蛋颇为狡猾。
我追问:为什么要读一声?我面带微笑,三分独我自己知道的傲慢,七分看别人跌倒的幸灾乐祸。
学生肯定不知道原因。这是预料到的。嘿嘿。
学生知道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一个一声,一个去声。这是他们拥有的旧知识。这个字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必须读成一声,这是新情境下的新知识。
以旧知识为基础,搭一座桥,走到对岸的新知识去,这是学生极为欠缺的能力。这种迁移能力,几乎可以成为差生与优生的分水岭。
这不是夸大其词,这是二十几年教学的例证。
优生学得轻松、高效,差生学得紧张、焦虑,最大的原因,恐怕就是优生善于用旧知识高效解决新问题。而差生,在旧知识和新知识之间,隔了无法跨越的沟渠!
2
教师的引导,可助力学生自己搭桥
学生暂时不能自己搭桥,教师的功能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搭桥,并渗透思维方法,努力使学生尽快能自己搭桥。
我问:北戴河在今天的哪个省?
学生齐答曰:河北。
我问: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河北一带与哪个王朝接壤?
学生卡壳了。继而议论纷纷。
显然,很多学生对此茫茫然,这源于他们历史地理知识的昏昏然。
终于有学生喊出“燕国”了,不少同学齐声附和:对对对,就是燕国。仿佛宫廷剧中,一大臣向皇上进谏,众位大臣齐声:臣附议。殿内声响轰然。
我给学生们搭桥:北戴河一带可能与燕国接壤,故河北一带有“燕赵之地”之称,毛主席词中“幽燕”之“燕”,自然就是古代燕国之意。所以,这个字该读一声,阴平。明白吗?
明白。学生睁大了眼睛。
当然,悟性较高的孩子,这种搭桥早已轻车熟路,甚至我的上面唾沫星子横飞的解释,可能已是多余。可是,那些悟性较差的孩子,对这样的迁移思维,就很陌生了。
我非常难过地看到,很多学生,露出了“知识还可以这样学?”的极大疑惑,还有“知识竟然可以这样学!”的豁然开朗!
我们必须直面的是,不会迁移思考,不会用旧知识搭桥而走到对岸去的学生,是大多数。
当然,教师搭桥,学生很容易走到对岸去。可是,学生毕竟要自己搭桥,才能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所以,教师搭桥,只是示范而已。
3
不会迁移,读书千卷又如何?
非独字的读音如此,所有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升,都需要学生掌握搭桥能力。借助旧有的知识、技能,学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我让学生去买《古文观止》,不少学生抬头:啥书?“观止”啥意思?
我只好临时搭桥:成语“叹为观止”指的是事物好到了极点。把“好到极点”的意思迁移到“古文观止”上,很容易吧?
至此,大多数学生马上明白了《古文观止》是集合了最好的古文的书。意思是看了这本书就不用再看其他文言文书籍了。
不会迁移,读书千卷又如何?恐怕只能是两脚书橱而已。而已。
清楚地记得,高中语文文言文第一课《烛之武退秦师》,第三段有一句“又欲肆其西封”。我问同学们“肆”在本句中的含义,很多同学赶紧翻看课题注释,答曰“扩张”。再问为何解释为“扩张”,则多数做沉默状,少数做迷茫状。
看来,学生学习文言文,在推断词义时,没有方法,只好凭着自以为是的感觉瞎猜一通。
我问:这个“肆”字,在现代汉语中有哪些常见组词?
这个倒是不很难。很多学生答出了“放肆”“肆无忌惮”“肆意妄为”等等。
看来,学生储备的旧知识,至少从量上还算不错的。只是,他们还不会,或者说没有意识将旧知识当成学习新知识的桥梁,然后,跨过桥梁,走到对岸的新知识去。
于是,我说:大家推断一下现代汉语中这些词语中的“肆”,大约是什么意思?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教室几近人声鼎沸了。
我说:这几个词语中的“肆”,是不是“收敛”的反义?
学生略一思索,基本认同。
为了加深学生理解,我这个老师又做了动作展示。我把双手抬至胸前,做扩胸运动状,然后向外扩张。我说:这不就是“放肆”的“肆”的意思吗?不收敛,放纵自己的心意?
几个动作以后,大部分同学表示理解。
我说:大家看,这里的“肆”,不就是“肆意”“放纵”之意吗?将这个意思代入原文,在原文语言环境的制约下,不就引申出“扩张”之意吗?
我说:用旧知识搭桥,走到对岸的新知识去。这是学习的必由之路,也是高效之路。
学生点头。
我又说:你见过哪一门技艺,是不需要旧知识、旧技能做基础就能直接学会的?
学生略略思考,大多摇头。
我又说:为什么我们能用现代汉语的知识,来推断文言文的词意?为什么?因为中华文明,以汉语为代表的中华文明是没有断代的。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的民族,也有过许多灾难、祸患,但是文明一直在延续,汉语始终在传承文化。所以,今天的现代汉语,与文言文有些血脉相连的内在联系。明白吗?
用旧知识搭桥,是学习的基础思维。
扩展来看,阅读,写作,甚而至于考试作答,不都需要学生用旧知识、旧技能,通过灵活思维,合理解决新问题吗?
再往深处想,我们需要的新时代的人才,必备的素养之一,就是这种“搭桥”能力吧?
4
不会搭桥,可能终生与诗意无缘!
背诵徐志摩的《沙扬娜拉》,学生普遍兴味盎然。
但是到赏析的时候,我问: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一句好在哪里?
很多同学微微一笑,我能看出他们心里涌出了莲花的场景,于是能会心一笑。这种“会心”,是多么重要啊。
但确实有几个同学一脸茫然,茫然一脸。很显然,他们对这个句子的妙处完全没有化学反应。没有反应的最大可能,就是没有莲花的生活体验。
这很好理解。没有相似相关的生活体验,在阅读时就无法走进文字描绘的图景中。走不进图景中,就完全领会不到语言的妙处。
所以,很多学生读文章、读名著完全没有感觉,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生活体验,不能与作者文字背后的生活体验相合。
这样的状况,极有可能导致学生终生与文学无缘,与诗意无缘,与美好的人生境界无缘。
所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所以,登山,游园,访古,踏青……都在积累生活经验,都在沉淀人生感受。这些经验、感受,就是我们读书与作者心灵相通、心意相融的必要储备。
这其实是感受的迁移。用自己的旧感受搭桥,来理解新的语文场景。
5
其实,换元就是搭桥的一种方式
十一假期,我让同学们阅读黎小桃的中篇《黑桃小传》。作业之一是写一篇读后感。
一个同学的读后感题目,让我大呼精彩。她主要着眼于文章中女主人公黎小桃的父亲。她看到了这个父亲宽松的教育方式,联系当下很多虎爸虎妈,深有感触。其题目就是“别人家的父亲”。
这个题目,让我拍案叫绝。
很显然,这个题目是从“别人家的孩子”迁移过来的。“别人家的孩子”的含义,学生们大都知道。但是,能巧妙的迁移到这里,没有灵活的思维,是不可能的。
还记得前几年读到一篇满分作文,题目就叫“别拿常识不当干粮”,迁移使用了俗语“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光是题目的精巧新颖,就足够叹赏了。
还记得前几年,我的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文人赏的不是梅,是自己的寂寞”迁移化用了当时网络流行语“哥抽的不是烟,是自己的寂寞”,被我在班里大加赞赏,一时传为美谈。
将积累的思想性很强的句子,仿照其思维方式就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句子。自己创造的句子,可以做文章立意,也可以做文章载体,更可以使文章语言精彩鲜亮。
6
高级的搭桥,就是最高的学习力
学习古典诗词,必须明确意象。何为意象?意中之象也。
如柳条状如丝绦,缠在身上,似有不忍分别之意。古典诗词中多见“柳”的意象。柳,枝条柔美如丝绦,此其“象”也;似有不忍分别之情,此其“意”也。
流水,或潺潺远去,或奔腾远去,皆一去不返也。古典诗词多以流水抒发光阴一去不返之怅惘也。流水远去,一去不返,此其“象”也;如光阴一去不返,让人心生惆怅,此其“意”也。
其他如菊花、长亭、夕阳、落花、松柏……意象,皆如此也。“象”取其形貌、特征也,“意”附会其思想情感也。
既然意象即为意中之象,请据此推断古典诗词“意境”的含义并举例说明。此即迁移。
意境,即意中之境。如茂密竹林中,小溪流淌,身处其中,自然的会感觉到清幽静谧。清幽静谧,即意境。
茂林修竹,小溪潺潺,身处其中,感觉清静幽美。清幽,既是环境的特点,也是环境给人的心理感受。静谧,既是环境特点,也是环境给人的心理感受。
所以,意境,是在某种环境、场景中感受、情感。意与境和谐统一。
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创设的意境是“苍凉空阔”。其中,所刻画的景物,大江天际流,清秋千里,皆为空阔;作者不受重用,无法达成收复失地的愿望,以至于把栏杆拍遍,情感是苍凉的。
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将旧知识“意象”敏感并顺畅地迁移到新知识“意境”中,理解和掌握了“意境”,该是多么让人欣喜啊!这说明他(她)具备了良好的知识迁移能力,能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自己“搭桥”,由旧知识的此岸,顺顺当当地渡到新知识的“彼岸”去。
而面对世间海量的知识和技能,最需要的,正是这种搭桥的思维和能力啊。
知识是无穷尽的,技能是无穷尽的。如果每一点知识都要从头学起,每一项技能都要从头开始,人类就不用进步了,地球还得去流浪。
善于迁移,能给自己搭桥,绝对是最高的学习力。
重要提醒:近期,将给大家分享四个系列的精品资料,包括《百业千行小小说》《建模作文微训练》《建模作文读写卷》《心尖上的美文》。每个系列约54篇,每周一篇。
另将不定期发送其他精品资料。请实名加入扣扣群611296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