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同学都喜欢阅读时做摘抄,那些优美的句子、段落,三月的柳丝一样,爬满了氤氲青春气息的日记本。
可是,摘是摘了,抄是抄了,下一步怎么办?有没有将这些句段真正彻底的占有?有没有将这些语段锤炼到招之能来、来之能用、用之必赢?
如果做不到以上这些,说实话,还是别去摘抄了吧,一则省了纸张,二则省了时间——青春很贵,切莫浪费。
做了摘抄,怎样才能让语段完全听命于你?关键在于以下三点:
1.透彻理解是前提。
2.发散迁移是关键。
3.嫁接融汇是技巧。
1
归纳模型
第一步:透彻理解。先看一个语段:
没有宋词的年代,兰舟催发的桨声,已在千里烟波的楚江里,一篙独去。(节选自《没有宋词的年代》,作者楚楚)
作者在感慨以宋词为代表的古典情怀渐行渐远,这个认识,是全文情感的统领和高度浓缩,形象生动。
说它“形象”,是因为这个语段将情感化成了可见的场景:江面上,烟波浩渺;小舟上,催促声声;撑开竹篙,小舟渐渐远去……
很显然,作者想表达对古典情怀渐行渐远的遗憾,没有直接、正面地表达,而是借助这样一个场景,让读者透过场景,领会到作者的遗憾之情。此之谓“形象”。
至于说它“生动”,“生动”的反义词是呆板。你看这个段落,把一个场景写活了,把一种感情写活了,不就是“生动”了吗?
所以,这个语段,把作者对古典情怀渐渐远去的伤感、遗憾,借助形象的场景生动地表达了出来。特别是“一篙独去”最具震撼力,最让人引发共鸣。
2
演绎模型
兰舟催发的桨声,一篙独去。这是文化的迷失,这是追求的错位,这是现代人眼睛的迷离,也是现代人虽然感知得到却很难摆脱的心灵创伤。
我们可以将最具震撼力的“一篙独去”,迁移到其他事件上、其他领域中,使最具心灵震撼的语句获得最大张力。
现代社会,孝顺减弱了,不少老人感受不到儿女的亲情,就是“亲情缺失的年代,反哺之义,已在烟波浩渺的时代湖面上,一篙独去”;
一诺千金,没有太大市场;尔虞我诈,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就是“季布一诺的诚信品质,已在瘴气弥漫的江面上,一篙独去”;
急功近利,不想十年寒窗苦,梦想一夜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厚积薄发,已在时代的海洋中,一篙独去”;
师生关系变化巨大,太多的学生,对老师,再也没有古代那样的尊敬,侮辱老师,打骂老师,践踏师道尊严,时有发生,“师道尊严,侍师如父,终将在烟雨迷茫的江面上,一篙独去”;
过分注重脸部的化妆,千方百计绞尽脑汁调朱弄粉,哪管言语粗俗举止鄙陋,“素面朝天,铅华弗御,早就在低俗遍地的湖面上,一篙独去”;
……
如此迁移,得到的形象认识可以无穷无尽。你看到了,不管迁移出多少形象语句,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内核,那就是以“江面”等比喻社会现状,以“一篙独去”形象表达伤感、遗憾。
也就是说,所有伤感、遗憾、惋惜、惆怅等等情绪,都可以借助这个模型来表达,且能形象生动,意蕴丰厚。
3
运用模型
具体到作文写作中,这个语言模型,还可以做适当改编,使之更加有魅力——因时而变,因文而变,才是真正创造创新。
方式一:嫁接事例。把事例嫁接到语段中,事与理“互利共赢”。如2018年天津卷作文“器”,如果从“器物”的作用角度来解说匠心精神,可以立意为“器物之上的匠人精神渐行渐远”,即可以嫁接事例。如:
我们呼唤匠人精神,让器物承载匠人精神。章丘手打铁锅需要经历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锤锻打,才能制造出来。但很可惜的是,那章丘铁锅的匠人精神,却在时代浮躁功利的的迷乱烟波中,一篙独去。
方式二:嫁接名句。把阅读积累的其他句子合理嫁接到此语段中,两个语段强强联手,爆发最大威力。如上例:
我们呼唤匠人精神,让器物承载匠人精神。章丘手打铁锅需要经历十二道工序,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锤锻打,才能制造出来。但很可惜的是,那章丘铁锅的匠人精神,却在时代浮躁功利的的迷乱烟波中,一篙独去。总是无可奈何花落去,有谁见似曾相识燕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