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教育技术助力微视频课的设计与开发
——以《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课为例
姜继成
贵州师范大学云岩实验中学,550001
作者简介
姜继成,本科,一级教师。
本文目录结构
摘 要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微视频充斥在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微视频的“微”为从事教育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也革新了学习方式。结合微视频课的特点,借助极简教育技术,以《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为例进行设计与开发,以期为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微视频课开发流程。
关键词
微视频课;设计;开发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了加强课程教材体系建设,科学规划大中小学课程,分类制订课程标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1]。《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教学要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反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简称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理解物理学的本质,整体认识自然界,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增强科学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物理教师开发微视频课既是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的实践,也是响应新课标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知识内涵,提升学生物理学科能力是所有教师的教学追求,而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微视频课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一种,能对课堂教学形成有效补充,帮助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极简教育技术倡导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使用方便、实用、易学、易用且能够有效提高工作效率的常用技术,如WPS、剪辑小软件等。极简教育技术的日益普及,无疑为教师设计和开发微视频课提供了极大助力。本文借力极简教育技术中的WPS软件、剪辑小软件等,阐述微视频课的设计和开发。
1 微视频课概述
微视频课(Micro Lecture)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教授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在2008年首先提出并用于在线教学。他认为微视频课是以建构主义为指导、以线上学习为方式,以解决某个简明的主题或关键概念为内容的短音频或视频[4]。根据广东省教师胡铁生2011年提出的“微课”建设理念,微视频课是微型教学的课例,是以微视频为核心,以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为一体的教学资源;是以视频或动画来围绕一个具体的问题或知识点进行的交互式教学活动。
微视频课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快速。速度至上,效率至上。简短、知识点集中、灵活多样的呈现方式是微视频课的优势。作为学习者喜爱的一种授课形式,微视频课具有以下特点:第一,课例时间短,微视频课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0分钟。第二,内容精准,微视频课一般以一个问题或一个知识点为内容,具有精、准、细的特征。第三,学习方便,微视频课只要发送到平台,学生便可以利用手上的各种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体验。第四,过程完整,微视频课虽然是一节微型课,但教学过程却是完整的,有引入、有过程、有总结、有习题、有反思。
2 微视频课的现实作用
微视频课和各大平台的微视频一样,教师可以将难懂或难理解的内容通过微视频以“信息图像+声音”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促进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微视频课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物理知识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难点,微视频课可以可视化地展现物理过程,更直观地解释难点或定义,帮助学生理解疑难问题,提高课堂效率,丰富学生知识获取过程,使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微视频课可以满足学生对物理学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不同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不同,微视频课发布到移动终端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学习,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3 制作微视频课的基本流程
新课标发布后,随着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更新,微视频课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和发展。无论围绕微视频课的理论如何变化,应用何种教学模式,微视频课制作的基本流程大体没有变化。笔者在众多研究者的基础上总结了微视频课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流程(见图1),包含五个步骤。
图1 制作微视频课的基本流程
3.1 微视频课选题
微视频课时间不长,所以选题要具体,切口小,针对性要强,切忌“大而空”,要突出平时学生常见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或内容。因为时间短,选题时要注意微视频课需能说清楚一个问题或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这就要求制作微视频课的教师要认真思考选题内容。例如,以《生活中的圆周运动》一课为例,以火车转弯为主题来制作微视频课,火车转弯实际是借助轨道外侧高、内侧底的特点,以火车受到的支持力与重力的合力来给火车提供转弯需要的向心力。
3.2 微视频课设计
微视频课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类似,包括微教学设计、微习题设计、课件设计。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重点,它既体现设计者的教学理念和对要解决的问题的理解,也体现设计者的教学特色。教学设计需以学生为中心,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考虑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深度,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设计应包含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体现清晰的目标,明确要突破的重难点。习题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本节课的内容,习题要体现知识层次,以3~5道为宜。课件设计要紧扣教学设计,完整、清晰地体现设计者的授课思想和意图。微视频课时间虽短,但教学步骤应与课堂教学类似,要契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步骤应包含引入→讲授→展示→总结四个完整的教学环节。
本节微视频课从火车轮入手,详细讲解火车在转弯时的物理原理及铁轨铺设的原因,让学生直观了解工程师设计铺设铁轨的意图,直观了解火车运行的力学知识(见表1)。
表1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微视频课教学设计
3.3 准备资源
在录制视频前要准备好PPT课件、解说词、设计脚本、相应的动画等,《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微视频课的脚本设计如下。
(1)引出课题:《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火车转弯》(时长48秒)。
(2)提出问题:火车的特殊构造使它不能受到静摩擦力,那么火车的向心力由谁提供呢?通过简易模型来介绍火车的构造,特别讲解火车内轨、外轨、轮缘等,并通过动图展示火车车轮的运行原理(时长50秒,见图2)。
图2 展示火车车轮构造
(3)讲解火车在平直铁轨上的受力情况(时长33秒,见图3)。
图3 火车在平直铁轨上的受力情况
(4)讲解火车转弯时在铁轨上的受力情况,并指出: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火车质量很大,外轨对轮缘的弹力也很大,所以,如果在水平弯道上行驶,需要的向心力就由外轨提供,这样就会对外轨和轮缘造成较大磨损(时长42秒,见图4)。注意:火车拐弯时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轨迹在水平面内,所受合力沿水平方向,而不是沿轨道斜面方向。
图4 火车转弯时在铁轨上的受力情况
(5)播放火车侧翻的模拟动画视频,警示学生火车转弯设计的重要性(时长37秒,见图5)。
图5 水平弯道受力分析
(6)给出解决方案(时长10秒,见图6)。
图6 给出解决方案
(7)讲解解决方案的设计原理:在外轨高于内轨的情况下,火车自身重力和轨道对其支持力的合力可以在水平方向“提供”火车转弯时的向心力,这样保证了火车正常转弯,同时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转弯过程中对轨道和轮缘磨损(时长23秒,见图7)。
图7 解决方案的设计原理
(8)讲解计算过程(时长74秒,见图8)。
图8 讲解计算过程
3.4 微视频课制作
准备好了教学设计、PPT课件、讲解稿后,笔者借助极简教育技术,采用WPS软件,使用其中的“屏幕录制”功能录制微视频课,具体的录制过程如下。
第一步,用WPS打开自己设计的PPT课件(见图9)。
图9 WPS的PPTX界面
第二步,点击状态栏的“放映”,在状态栏下方的工具栏找到“屏幕录制”(见图10),点击开始录制。教师播放PPT课件,按设计的上课流程进行讲解,微视频课就被全部录制下来了。
图10 “屏幕录制”界面
第三步,完成后,系统会自动保存录制的视频并弹出视频播放窗口(见图11),教师可以在小窗口中查看录制效果,也可用鼠标右键点击小窗口的视频,打开视频所在的文件夹。
图11 视频播放窗口
第四步,可以借助常用的剪辑小软件对录制好的视频进行编辑和修改,如添加字幕、片头,插入视频,剪掉多余的画面等,编辑完成后可在导出视频时选择保存路径、分辨率、码率、编码、格式、帧率等。
3.5 微视频课发布
微视频课既可以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中,也可以发布在微信群、QQ群、钉钉群等交互式群组中,以使学习者可以交流学习心得、讨论问题、共同探究、共解问题;教师也可以在群里进行答疑、辅导。
4 结语
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人们迫切需要优质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终端的普及为高效的、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发展方向。微视频课、微精品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契合了当代学习者的“微学习”特点。但教育工作者也应清晰认识到,借助信息技术开发的网课、微视频课、微精品课不能取代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正式教学,它只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新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的一种新形式,它只能是系统化学习的一种补充,落实新课程改革、系统构建知识体系和培养学生能力进阶,最终还得依靠学校课堂。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http://m.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2] 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 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4] 杨苏.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中物理学史微课程设计与开发:以“电子的发现”为例[J].物理教师,2019(6):9-12.
本文发表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2024年8月第16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 苗渲明
排版 | 张鑫
发布 | 张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