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中心视角下的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构建

科技   2024-09-29 16:22   北京  


学习者中心视角下的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构建


陈路 胡惟佳 陆文婧 孙子文

江南大学

江苏无锡 214122


作者简介

陈路,硕士,讲师。

胡惟佳,博士,助理研究员。

陆文婧,硕士,研究实习员。

孙子文,博士,教授。


本文目录结构


摘 要

目前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存在资源内容静态化碎片化、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教与学质量评价手段欠缺等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应该以资源为支撑、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依托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贯通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各个环节,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教学管理、教育治理的常态化,推动教学范式改革研究,构建“互联网+教学”新生态。

关键词

学习者中心;网络学习空间;一体化;教学范式改革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通过出台《教育部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发布系列标准等举措,全面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以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自2020年以来,网络学习空间下的在线教学正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然而,在线教学虽然提供了教与学的便利性,但缺少促进师生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和及时的学习反馈与激励。在线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课堂参与度低、知识掌握度差等情况[1]。为使学生获得自主性强、个性化足、参与性高的学习体验,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和预期效果的达成,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场景成为高校教学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1 “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形势

  从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实践探索来看,现代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实践理念却不尽相同。真正从理论上明确阐述教学“中心”问题的是赫尔巴特和杜威,他们被认为是传统教学论和现代教学论的代表人物,分别提出了“传统三中心论”(即强调教师、课堂、教材)和“新三中心论”(即强调学生、活动、经验)。基于杜威的教育理论,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更是对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逐渐发展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2]


1.1 理论起源


  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中第一次提出“传统教育”一词,用来表述在19世纪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主流教育理论,并对其进行了批判,同时,他把自己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称为“现代教育”理论[3]。他认为,传统教育的重心在儿童之外,其弊病是显而易见的,教学改革的出路在于使教育实现重心的转移,提出要以儿童的真实需求为主,通过开展生动的教学活动让儿童获得直接经验。由此,他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等著名论断。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反思性、针对性和批判性,成为“以学习者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和重要起源。


1.2 形成体系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发现儿童”“尊重儿童”的观念得到大力宣扬,“学生中心”在教育界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词汇。罗杰斯将“以人为中心治疗”理论拓展到教育领域,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它是以学生学习经验的生长为中心,以学生学习的自发性与主动性为学习动机,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结合起来。教师要贯彻“非指导性教学”的理论与策略,对学生产生同情式理解,担当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角色;教师不是把大量时间放在组织教案和讲解上,而是放在为学生提供学习所需的各种资源上,把精力集中在简化学生利用资源时必须经历的实际步骤上[4]。这一思想从教学的活动机制、师生关系的角色层面阐释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研究报告中重申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念,反映了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

  实际上,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早已蕴含这种思想。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受学生的启发,进一步丰富自己的学识。西汉礼学家戴圣在《礼记•学记》中提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陶行知先生在“小先生制”教育方法中指出,不仅仅是学生可以教学生,也是可以学生教先生、孩子教父母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加快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说,从政策和理论层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已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未真正确立,师生学习共同体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仍需建立。与此同时,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教学日益呈现出资源数字化、时空网络化、学习碎片化等特征,其对“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贯彻落实提出了新的要求。


2 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网络学习空间是开展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对高校而言主要是指运行在专门的教育服务平台之上,支持开展在线教学的虚拟空间,如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爱课程-中国大学MOOC、超星泛雅平台等。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要整体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全面实现“一人一空间”。2021年发布的《“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进一步明确,开展“互联网+教育”云网一体化建设,加快建设中国教育专用网络和“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构建泛在的网络学习空间,支撑各类创新型教学的常态化应用。

  近几年,各大中小学校纷纷开展了支持在线教学、互动研讨等的网络学习平台探索与建设,大多数师生也都积极参与了慕课、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2018—2021年,教育部先后确定了四批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区域129个、优秀学校666所,其中优秀区域侧重于建设管理与服务应用,优秀学校侧重于教学创新和教师发展。2022年教育部正式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针对高等教育的有2.7万门慕课、6.5万余条课件等,总浏览量超过30亿次。可以说,无论是从政策制定者层面,还是从各高校及师生层面,都已经充分认识到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具体实践中,网络学习空间在资源建设、管理应用、教学评价等方面仍存在不充分、不完善、片面化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升,特别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


2.1 资源内容大多呈现静态化碎片化


  以往课堂教学是教师“独白”的过程,教师往往将网络学习平台作为授课工具,灌输式地讲解静态学习资源(如课件、习题、电子教材、教学大纲等),很少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难以使其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体系。同时,碎片化的资源(如短小精炼的课件、案例)相对比较零散,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知识进阶等教学内容难以单元化、模块化地呈现,使学生对整个知识体系的掌握缺乏系统性,不利于逻辑思维的形成。因此,高校需要探索构建动静态资源结合的“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资源池”,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建立和能力的提升提供多元的学习资源,以资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2.2 支撑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的管理服务机制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保障措施尚不充分,专业服务团队的构建机制和举措尚未形成,网络流畅度、平台功能仍是在线教学中出现频次较高的问题。如果仅靠教师单打独斗地开展在线教学,难以将网络学习空间的构建和应用落实到位。同时,由于是新生事物,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对教师教学的激励措施,这样就很难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因此,高校亟须打造协同联动的网络学习空间管理服务机制,构建促进师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教学活动的激励保障机制,推动网络学习空间运用的主动化、常态化。


2.3 网络环境下教与学质量评价手段欠缺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评价体系难以满足网络学习空间下对教与学的评价。部分高校对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质量评价沿袭原有教学评价方式,评价手段和体系存在指标片面化、反馈不及时等问题。根据笔者所在高校对在线教学的学生反馈调研显示,缺少对师生实时互动和答疑环节的评价;教学过程中往往缺少反馈机制,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反馈并得到有效改进。因此,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质量与成效评价体系尤为必要,将影响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因素如学习评价、教学评价和反馈数据等纳入质量评价体系,以进一步提高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 新理念指引下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方向

  针对目前在线教学主要存在资源碎片化、机制不完善、评价有缺失等问题,高校在新一轮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中需要统筹规划。通过推动一体化网络空间建设、实现各类资源的集聚、完善教学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体系,打造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需求的智慧校园,将成为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一个可行方案。


3.1 构建动静态结合的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资源池


  静态资源包括教学大纲、课程教案、课程视频、课件、习题集等教学内容,通常是预先设计的,相对固定;动态资源包括专题讨论、时事分析、个别答疑、随机测试、个性点评等,形式灵活多样,具有趣味性和实时性等特点。静态资源作为基本教学任务要求,用于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学习要求;动态资源通过及时更新内容和互动答疑,用于解答学生的疑难和困惑。动静态资源的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为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渠道。因此,要打造优质的课程或课程群,必须以优质课程资源为基础,整合静态资源并及时更新;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深入挖掘灵活丰富的动态资源,利用智慧空间强化动态资源建设,构建动静结合的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资源池,进一步推动网络学习空间资源建设。

  在此基础上,通过创设师生面对面研讨的学习平台,组建兴趣小组、学习共同体等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协作探究、交流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配合原有学习方式,实现持续高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反映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课程教学的创新性、实践型、互动性等特色,突出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在“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基础上形成“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的良好局面(见图1)。

图1 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构建框架


3.2 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


  3.2.1 建立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服务型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学习空间管理机制,实行“一把手”责任制,成立由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领导小组和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工作推进小组,统筹协调校园网络学习空间应用工作。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领导小组的总指挥下,组建一支助教实操团队,实时更新和完善网络学习空间相关资源;一支校内保障团队,有效保障校内师生在网络学习空间的基本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一支校外技术团队,及时查找、更新平台不足,加强平台资源的推广利用。建设“一个领导小组、三支服务团队”协同联动的网络学习空间管理服务机制,保障师生获得良好的试用体验,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和应用常态化。

  3.2.2 健全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师激励保障机制

  教师作为网络学习空间活动的创建者及使用者,其工作状态直接影响网络学习空间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完善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各类奖项认定方式等激励措施,强化教师主动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意识,提升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能力,构建教师激励保障机制(见图2)。

图2 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管理体制机制


3.3 建立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


  3.3.1 将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评价指标

  教学评价的主体之一是学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为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从学习效果、学习过程和互动交流三个方面开展。围绕在线教学参与度、资源利用率、课程讨论参与度、网上互动答疑、作业测试等进行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高效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3.3.2 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环节深度融合 完善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为目的的教学评价指标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质量评价的另一个主体是教师,对教师的督促和评价是教学质量评价的根本。因此,在线教学评价指标的设定应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为出发点,从教学资源的组织、教学环节设计、互动答疑和反馈改进等方面着手,进行交互性教学全流程的评价指标建设。利用大数据评价教师教学过程、课程建设与应用水平,推动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各个教学环节深度融合,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和在线教学效果(见图3)。

图3 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与学质量评价体系


4 结语

  我国网络学习空间建设呈现出一体化、数据化、智能化与个性化发展趋势。高校网络学习空间建设的目标应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教师和学生,以促进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核心,依托网络学习空间贯通教学、管理与评价等各个环节,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实现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应用、教学管理、教育治理的常态化,推动教学范式改革研究。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基于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的“互联网+教学”新生态。


参考文献


[1] 朱天翔.后疫情时代全球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新趋势与关键新技术分析:《2021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解读[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58-66.
[2] 李小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审视与实践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21(1):1-7.
[3] 方展画.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述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7.
[4] 王卉,周序.虚无的对立与事实上的统一:论“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关系[J].现代大学教育,2019(3):40-46.


基金项目: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后疫情时代校本特色在线金课群建设研究与实践”(编号:2021JSJY005);2021年江南大学教改项目“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一体化网络学习空间构建与实践”(编号:JG2021004)。


本文发表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2024年8月第15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 张赛 郭熙凤

排版 | 张鑫

发布 | 张鑫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装备的能量,技术的方向!《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科技类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