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大家谈(笔谈)

科技   2024-10-08 17:04   北京  

编者按:

2023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行系统论述,并作出重要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特邀高等教育各领域专家学者,聚焦“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热点话题,从不同角度探讨高等教育赋能、助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考、做法和实践,以飨读者。


高等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大家谈

(笔谈)


学习科学服务新质生产力的思考


尚俊杰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习科学分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学习科学实验室执行主任


  新质人才培养需要创新学习模式和学习环境,这些都离不开学习科学。学习科学是近三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关于教和学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涉及教育学、脑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生物医学众多领域,对促进教育深层变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学习科学为理解学习过程、优化教学方法和创新学习环境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契合。


1 学习科学如何服务新质生产力

  一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教育教学是人才培养的起点,根本目标是培养新质后备人才,而新质后备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系统性变革。学习科学将脑科学、心理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与真实情境中的教学联系起来,其成果可为教育变革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随着学习科学理论的应用,如项目式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的推广,以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引入,教学正在发生由以教师为主向以学生为主的模式转变。这种转变有助于教育的整体质量提升,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后备人才。

  二是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颠覆性技术突破的高阶生产力形态,而拔尖创新人才是推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核心动力。学习科学通过优化教育方法和学习环境,能够更好地发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例如,基于学习科学研究成果设计的个性化学习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而为其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帮助他们在关键领域内开展深度学习。这种定制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助于培养适应未来产业需求的高端人才。

  三是赋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队伍建设。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仅依靠少数高素质精英,没有大量高素质普通劳动者的支持与配合,新质生产力难以真正形成。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具备多维知识结构,能够熟练掌握新型生产工具。学习科学在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通过虚拟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复杂的操作练习,获得实际生产所需的技能。这种基于学习科学的技能培训,不仅提高了培训的效率和效果,而且更好地满足了新质生产力对技术工人的高标准要求。


2 学习科学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一是优化教学方法与学习环境,促进个性化学习。教学策略和学习环境的设计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方式和载体,更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例如,基于项目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教学策略,能够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复杂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学习科学还注重学习环境的设计,通过打造灵活、互动和沉浸式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学习。以学习科学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与学习环境设计不仅能提升学习效果,还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未来人才。

  二是推动教育技术与教学实践的融合,重塑教育体系。在学习科学的理论支持下,各种新技术的应用使学习更有效,如人工智能技术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通过智能推荐系统和自适应学习平台,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获得定制化的学习资源。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元宇宙等技术的引入,使得学习不再局限于原有课堂,学生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进行实践操作,增强了学习体验的真实感和参与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了更加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基础。

  三是以数据驱动的学习评价促进教学改革,引领教育发展。学习科学强调以数据为基础的学习评价。基于数据的学习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了科学的决策支持。通过学习分析技术,教师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学生的学习难点和优势,从而作出针对性的教学调整。这种数据驱动的评价改革,能够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和教育体系的现代化转型,使得人才培养更符合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学习科学作为一门研究和实践并重的学科,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特别是新质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科学地理解和优化学习过程,学习科学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推广,学习科学有望在教育系统优化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教育评价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路径


杜瑞军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育评估分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发展新质生产力,教育是基础,教育评价是关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教育评价要通过引领教育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1 以评价理念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

  教育评价作为一种测评手段,以追求可靠性、准确性、有效性为目标。作为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新质生产力,是对现有观念、理论、技术、方法、产业等的颠覆性“破坏”,存在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这与评价对确定性的追求是相悖的,导致出现“评价陷阱”与“评价贫困”。无论是基于评价者的共识,还是基于对评价结果预期的认知,评价者都会因自身的认知局限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或者破坏创新的发展。因此,必须基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要对评价理念进行重构。一是改变基于结果的、确定性的评估,通过过程评估、综合评估,更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二是着力破除“五唯”顽瘴痼疾,着力构建由“数量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的新评价体系,更关注评价过程中的责任、承诺、尊重和信任,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的基础研究,鼓励学校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三是淡化评估问责,强化服务保障,努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2 以评价方法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

  教育评价的核心是“评什么”的问题。评价指标体系不仅体现评价的科学性,更彰显评价的价值立场。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应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创新特色,深入人才培养与知识生产的全过程之中,以评价引导教育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是构建综合育人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大中小一体化贯通培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育机制,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推动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与终身教育融通,让每个人各尽其能、各显其才。二是围绕国家战略,构建科研创新评价体系。现代知识生产模式已经从“三螺旋”向“四螺旋”“五螺旋”迈进。知识生产的开放程度决定着知识的创新效能。以评价推动政府、社会、高校、行业等知识生产共同体建设,引导建立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引导高校超常布局急需的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拔尖人才培养。三是完善人才选拔、培养、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要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等优秀精神润育人才,以开放、包容的环境鼓励人才自由探索,以尊重、信任的制度激励人才大胆创新,充分释放人才的活力。


3 以评价制度变革服务新质生产力

  教育评价制度变革要着力解决“谁来评价、如何评价”的问题。不同的教育评价主体有不同的价值立场和认知局限,不规范、不严谨的评价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服务、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必然要求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评价制度。一是着力构建更加多元、包容性更强的质量评价共同体,力求拓展科学视野,实现科学品味多样化,避免因价值立场和认知偏狭抑制创新成果的产出。二是要构建独立、权威、专业的评审机制,确保评审过程风清气正。三是积极鼓励社会团体开展公益性评审活动,不断扩大国际评审参与范围,让教育评审成为服务教育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助推器和放大器。四是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教育评价,积极开展跟踪评价、前瞻性评价,发挥教育评价的治理功能,引领教育持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产教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考


陈伟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产教融合研究分会秘书长,清华资管慕华教育党支部书记、副总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产教融合作为贯通产业和教育的有效机制,以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为核心目标,有机衔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可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1 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产教融合内涵与重要意义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合作发展的过程,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习实践、科技成果转化等多种形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过程中,产教融合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急需人才。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对创新型、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更有依赖性,在代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半导体、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领域更为突出。传统优势产业优化升级,转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进程中也急需大量人才。二是推动科技创新资源汇聚。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主体,通过与科研机构、科技型企业等的深度融合与合作,可以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汇聚。高校科研方向对接产业实际需求,特别是科技企业中头部科技企业的创新需求,从而形成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供需匹配的科技创新合作成果。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教深度融合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向现实新质生产力快速转化,加速产业和行业新技术、新产品及新业态的不断涌现,进而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2 产教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

  产教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须多措并举,进一步深化各项体制机制的探索和实践。

  一是进一步畅通良性循环机制。随着国家不断出台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产教融合虽然在理念和实践层面已取得基本共识和积极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卡点和堵点,尚需进一步畅通良性循环机制。二是深化以现代产业学院为载体的产教融合机制探索。现代产业学院是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的实体性人才培养创新平台,统筹整合了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实训实习实践、学生创新创业以及企业服务科技创新等功能。探索推动现代产业学院的可持续、内涵式创新发展,必将成为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新亮点。三是支持各级各类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创新实践。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政府的主导下,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学校等多方主体,共同培养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共同体网络,理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等各方利益主体的组织关系和治理结构,从而真正打通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

  为实现产教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还需进一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出台更多的政策举措,为校企合作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二是加强国际交流。加强国内外高校和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国际产教融合的先进理念和经验,提升产教融合的层次与水平。三是完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产教融合评价体系,考量各方在合作中的贡献与成果,促进产业与教育的良性互动。

  通过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等方式,推动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未来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产教融合的实践路径,培养出更多符合新质生产力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职业院校内涵建设


祝鸿平1 郭福春2

1.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常务理事,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2.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秘书长,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我国经济已步入数字经济发展时代,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呈现出新的发展形态,对新型劳动者的需求与日俱增。

  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契合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适应数字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变化,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结合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产业发展实际,确立适应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建设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教材、教师队伍、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

  一是打造职业教育金专业。专业建设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中枢系统。要适应产业变革对新质技术技能人才知识、能力、素养的要求,实时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增设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相契合的专业,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相匹配,使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养与产业发展要求相契合。

  二是打造职业教育金课程。课程建设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是新质生产力生成和发展的核心内容。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是对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课程建设内容首先要契合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将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项目、工作任务转化成职业教育领域的学习情境,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内容相适应。要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进行精准画像,进而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指导,让一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展现自己的技能和才华。要与行业、企业一同开展职业技术等级认证,使考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的学生的职业技能符合企业的技术技能要求,实现上学与上岗的零过渡。要校企共建课程开发中心,使教学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相适应,建立课程开发和动态更新机制。

  三是打造职业教育金教材。教材是课程建设的载体,是课程教学的剧本。在教材建设上,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合作编写能够体现课程改革与实践的教材,使教材内容与课程建设内容相适应。在教材编写上,一方面要契合数字经济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编写适应课程建设的数字化教材,立体化、场景化地展现课程教学内容,并适时快速迭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实践性较强,项目化、成果导向课程,要基于企业项目和工作任务要求,开发工作手册式和活页式教材。

  四是打造职业教育金师资。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动力系统。职业院校要与行业企业一道,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首先,职业院校要将行业、企业的业务骨干、技术能手请到学校,进入课堂,将行业企业的新规划、新业务、新流程、新工艺传授给学生,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构建一支产教紧密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队伍。其次,要构建双专业带头人的专业建设机制。将行业企业的负责人请到学校,一起进行专业分析与调研,共同开展专业建设。第三,建立双院长运行的二级学院运行体制。根据二级学院的专业群设置情况,引进产业链链主企业负责人,与学校二级学院院长一起进行专业群建设和二级学院层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等工作。数字经济发展时代,职业院校的教师应该同时具备专业能力、职业素养、双师素质、数字化素养,能够将最新的业务知识和业务实践教给学生,能够较好地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

  五是打造职业教育金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是职业教育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保障,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操作系统。职业教育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建设具有一定生产性功能的数字化、场景化实习和实训基地,是实现职业教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上,可以将虚拟现实技术、元宇宙、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虚拟仿真实习、实训,让实践教学鲜活起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让实践教学闻得见硝烟、看得见战场、听得见枪声,实现实践教学质的跃升。


本文发表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2024年9月第17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 张赛 郭熙凤

排版 | 张鑫

发布 | 张鑫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装备的能量,技术的方向!《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教育科技类期刊。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