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DCA循环的高校实验室规范化运行研究与实践
李霞
上海交通大学资产管理与实验室处
上海 200240
作者简介
李霞,硕士,副研究员。
本文目录结构
摘 要
实验室为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实验条件保障,分析了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将PDCA循环引入实验室运行过程管理,开展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实践,包括规范实体实验室运行实行注册管理制度、基于实验室资质认定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开展规范化运行工作、构建实验室规范化运行评价体系,并提出了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PDCA循环;实验室管理;规范化;运行评价
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要求大学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建设与改革,集中利用资源,充分发挥优势。实验室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基地,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提供重要的实验条件保障。2023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规范》,要求高校实验室安全工作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实现规范化、常态化管理体制。2024年3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分级分类管理办法(试行)》,强调要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精细化管理,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风险防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验室的规范化运行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推动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是高校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目前,高校实验室在运行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实验室管理体制机制不顺,过程管理薄弱;实验室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安全隐患问题突出;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实验技术力量不足,高技能人才匮乏;信息化程度低,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管理效率低。
1 PDCA循环在实验室运行过程管理中的应用
PDCA循环作为质量管理的一种方法,将管理工作划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将PDCA循环应用在实验室运行过程管理中,整个实验室管理工作形成不断改进的循环机制,有助于构建可持续完善的实验室规范化运行体系,为实验室的良好运行提供机制保障[2-3]。
计划阶段:规范实验室设置,明确实验室构成,将各实体实验室纳入学校规范化管理体系。要明确实验室建设方向,制订预期规范化建设目标[4]。
实施阶段:实施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多项举措,推动实验室向预期建设目标前进。
检查阶段:建立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实验室运行评价和检查。
改进阶段:反馈检查结果,动态修正评价体系,促进实验室规范化运行的良性循环以及实验室管理水平提升。
2 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实践
基于PDCA循环,我校开展了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实践,包括实验室注册管理(计划阶段)、实验室资质认定和实验室规范化项目建设(实施阶段)、实验室规范化运行评价(检查、改进阶段)。
2.1 规范实体实验室运行 实行注册管理制度
实体实验室是指有具体的实验用房、相应的实验管理和实验技术人员以及完善的管理体系,在管理职能上不交叉不重复,是相对独立运行的实体机构。当前,许多高校实行校院两级实验室管理体制。我校实行的是学校、学院、实验室三级管理体制,实行实验室注册管理制度,将实体实验室纳入学校统一管理。学校在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建设、安全管理、资金投入、维修改造和运行维护等工作中,以注册实验室为单位,开展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工作。注册实验室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具备明确、稳定的教学科研服务方向和能力,有饱满的实验教学、科学实验、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任务。二是有一定数量、结构合理的专职实验室人员,包括专职实验室主任或执行主任、实验室安全员和仪器设备管理员。三是创设符合实验要求的固定场所、设施及环境,有一定规模的仪器设备。四是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五是有充足的实验室运行经费。此外,注册实验室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立分室,分室由所属的注册实验室进行管理。
我校从2015年起每三年开展一轮注册实验室工作,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2021年,学校在原有工作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注册实验室工作,包括原注册实验室复评和新注册实验室申请等,共注册176个实验室。自实验室注册管理制度实施以来,学校以注册实验室为单位开展了实验室建设等多项工作,已逐渐得到学院和实验室的认可。
2.2 基于实验室资质认定 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
实验室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在满足校内使用的基础上,应积极向社会开放。这要求实验室具备相关资质,不仅能为校内科研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支持,而且能为社会提供严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测试服务,提升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室资质认定强调完善的管理体系和完备的技术要求规范,要对人员、仪器设备、材料、测量技术与方法、环境等要素进行控制。同时,这些规范要求与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密切相关,对高校实验室运行管理的规范化与教学科研活动的标准化建设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常见的资质认定包括国家计量认证(CMA)、实验室认可(CNAS)等。
我校分析测试中心早在2001年就通过了CMA认证,电梯检测中心于2002年通过了CNAS认证。“十四五”期间,我校实验动物中心正努力开展国际AAALAC认证申请,提升实验动物管理水平;先进电子材料与器件平台正在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微纳电子实验室管理能力。这些实验室通过资质认定,全面规范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建立了完备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对实验室运行的规范化管理。
2.3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开展规范化运行工作
为持续加强实验室建设、规范实验室管理以及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我校探索了以项目建设的方式开展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工作。实验室规范化运行项目主要着眼于实验室文化建设和常规环境建设,聚焦实验室安全、制度、文化和创新,兼顾教学、科研、公共平台等各类实验室。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实验室安全。包括实验室安全宣传与教育、实验室规范设计与改造、环境卫生改善、各类安全档案建立、隐患排查及整改落实等。二是实验室制度。包括实验室管理体系和规章制度;制订完整的实验室工作手册,包括实验室操作规程、仪器设备管理、安全管理、队伍管理等各项管理办法。应将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警示标识等放置在合适的位置,以便相关人员获取、理解和执行。三是实验室文化。开展具有实验室特色的文化建设,如工作理念、党建工会等。四是仪器设备管理与共享。严格执行仪器设备管理规定,规范仪器设备管理与共享过程,做好使用记录。
我校从2020年起开展实验室规范化运行项目建设工作,建设成果在全校示范推广。通过项目建设,极大地提升了全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二级学院高度重视并积极给予资金支持,部分学院的配套资金甚至是学校资金的2~3倍。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实验室提升软硬件设施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形成了“学校—学院—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示范推广的良性循环。
2.4 构建实验室规范化运行评价体系
为促进实验室建立规范化长效运行机制,构建合理的实验室运行评价体系非常必要。评价的关键点在于要合理设计指标体系,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评价指标进行动态调整和完善。实验室一般分为教学、科研和公共平台三种类型,三类实验室的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因此,除了实验室通用的评价指标外,还应有针对不同类型实验室的专用评价指标,重点在于评价实验室的规范化运行管理,突出实验室管理特色。
2.4.1 专用评价指标
专用评价指标按照教学、科研和公共平台三类实验室的特点,分别考虑不同类型实验室的评价侧重点,同时开展特色评价。
教学实验室运行评价:实验内容设计情况,原有实验项目完善情况和新开实验项目情况,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情况,实验教学运行经费投入使用情况等。
科研实验室运行评价:对学科建设和高水平人才培养的支撑情况(包括支撑的科研团队、教授课题组等),对科研项目支撑服务情况(包括支撑科研团队产出科研成果的数量、质量等)。
公共平台运行评价:服务对象满意度、服务响应时间、质量体系或资质认证、支撑产生高水平学术成果等。
特色评价:体现学科特点或文化特色的个性化内容。
2.4.2 通用评价指标
通用评价指标综合考虑了三类实验室的通用运行要求,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综合管理:实验室规划、计划和总结,实验室规章、资料齐全性及归档情况,实验室信息收集、整理、上报情况,信息化管理情况等。
仪器设备管理: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及执行情况、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仪器设备日常维修维护情况等。
安全管理:安全教育、日常安全检查、危险化学品和实验室废弃物管理、安全应急预案等。
队伍建设:实验队伍培养、培训和考核情况等。
2.4.3 评价体系实施
我校连续多年开展先进实验室评选工作,并根据实际管理情况动态修订评价指标体系的观测点和指标值。学校教学实验室和公共平台实验室管理普遍较为规范,运行保障有力,不但设有专门的实验队伍,而且仪器设备管理和安全管理也都有专职人员负责。在每年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这两类实验室都为学校提供了有力支撑。近年来,科研实验室也在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推进规范化管理。
自2020年起,我校对全校实验室开展常态化检查评价,参照评价体系,对实验室的规范化运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结果以函件形式反馈给各单位。通过常态化评价,能够及时找出实验室的薄弱环节,促进实验室不断改进和良性提升。
3 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应形成常态化的PDCA循环机制,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提升评价质量。
3.1 完善制度体系 确保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形成良性循环
在国家层面上,建议修订或颁布新的高校实验室工作规程,满足新形势下实验室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在高校层面上,高校应重视实验室制度体系建设,围绕实验室管理、仪器设备管理、大型仪器设备运行、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验队伍建设等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学校实验室规范化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应形成实验室规范化运行监管机制。加强对实验室运行的常态化监督,对校内各单位定期开展抽查,以查促改,以改促进。检查内容包括实验室在运行管理、仪器设备使用、安全环境建设等方面的规范化情况。
3.2 利用信息技术 提升实验室智能化管理水平
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各类实验室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逐步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网上预约服务管理,实现大型仪器设备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建立包含实验室安全教育、检查、管理等在内的信息化平台,全面提升实验室安全工作管理水平。通过信息化平台可以准确掌握实验室资源使用情况,能够实现实验室资源信息可追溯,并进一步推动实验室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4 结语
实验室是高校“双一流”建设与发展的技术力量和重要保障。我校高度重视实验室规范化运行工作,基于PDCA循环理论,推出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一是建立实验室注册机制,得到学院的广泛认可;二是多个实验室通过资质认定,形成相关领域的实验室规范化运行体系;三是开展实验室规范化运行项目建设,提升全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建设的积极性;四是搭建实验室运行评价体系,促进“学校—学院—实验室”规范化运行。通过这些举措全面提高了学校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水平,保障了实验室稳定运行及可持续发展。高校实验室规范化运行要注重长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持续提升实验室精细化管理水平,努力实现高校实验室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 史天贵,彭绍春,兰山,等.高校实验室综合改革的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2):1-3.
[2] 陈瑞.基于PDCA循环的仪器设备动态管理方法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9):1-3,8.
[3] 褚燕燕.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高校实验室防疫与安全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3(19):4-6,10.
[4] 张志亮,孙艳,邹翔.基于PDCA循环法的实验室建设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38(5):249-251,256.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22年度实验室管理研究重大课题“基于开放共享模式的高校公共仪器平台建设与管理研究”(编号:22SY0102)。
本文发表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2024年10月第19期,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 | 郭熙凤 张赛
排版 | 张鑫
发布 | 张鑫